APP下载

乡村振兴进程中武威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2023-11-28张傲蓉

河北农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武威市人才队伍人才

□文/张傲蓉

武威市三县一区各乡镇目前有各类乡村专门人才7.8 万人,乡镇干部5580 人,村干部4196 人,农、林、牧服务单位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有2600 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共有经营管理人才21910 人,农村实用人才44394 人。

一、武威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做法

(一)提升人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深入实施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落实培养开发、评价认定、使用管理、激励保障等政策措施。聚焦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围绕推进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振兴三年行动、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发展“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及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方位、分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二)推动东西部人才技能双向流动

重点围绕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社会服务、乡村规划等领域人才短板和技术弱项,选派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赴基层挂职锻炼。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各类优质培训资源,举办培训班。落实职业教育东西部行动,组织引导脱贫户和农村低收入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到天津职业院校接受学制性职业培训。

(三)开展练兵比武,党政人才工作能力持续提高

组织部门每年依托市、县(区)党校(行政学院)培养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接续举办推进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组织各县区充分运用读书班、研讨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创新开展“干部夜校”“干部开讲啦”等活动,组织镇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在田间地头年学、督促干部掌握政策、吃透精神、熟悉民情,党政人才队伍综合能力持续提高。

二、武威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开展,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愿意留在乡村和支持乡村建设的人才总体偏少,造成了农村人才的大量缺口。武威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向生活更便捷、舒适的城市,乡村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较为严重。三县一区各乡镇目前劳动力总量为64.4 万人,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总数不到一万人。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干部资历被高度重视,政府和普通群众在选拔干部时,一般会偏向选择年纪大有经验的人当村干部,导致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热情减退,只能选择外出务工挣钱,不再为村集体出力。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结构也不够合理。以乡村人才队伍中占比较大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例,据统计,截至2021 年底,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共44394 人,仅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9%,数量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实用人才中男性41480 人,女性2914人,男女性别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存在失衡;农村实用人才大多集中在生产型,分布占农村实用人才的77.74% (生产型34516 人,经营型5465 人,服务型4413 人),其行业分布不均衡;高级技师仅1 人,技师4 人,中级技能36 人,初级技能782 人,未评定职称43571 人,一般技能人才多,高技能人才极少;大学学历328 人,大专937 人,高中和中专6867 人,初中31282 人,小学及以下4980 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二)就业创业环境欠佳,政策运行机制不健全,留才难

乡村振兴需要一支能真正将专业技术付诸于工作实践的人才队伍,需要充足的经费来保证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武威市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各级财政直接拨付组织部门的人才工作经费比较有限,三县一区的各乡镇在自然环境恶劣、县级财政能力弱、生产生活环境普遍相对落后、人才工作专项资金缺乏等因素影响下,没有深入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对“优质人才”缺乏吸引力。武威市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未能形成“以项目建设带动人才培养,以产业发展聚集人才力量”的良性循环。另外课题组在走访中了解到,市委市政府下发的一些纲领性文件其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还需要三县一区各乡镇、各村根据自身实际去实施。各县区虽然积极出台了许多关于乡村人才的优惠政策,但其实施效果却不尽人意。由于一些乡镇干部、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及现实困难等原因导致一些文件并未出台或贯彻落实。例如对于目前各级乡镇党委组织部门来说,人才工作该怎么抓,抓哪些方面,抓到什么程度,均无具体规定;一些乡镇却还有一部分主要领导将人才工作拖延,空谈政策而不付诸于实践,降低了人才建设乡村的积极性。在对乡村党政人才队伍的访谈中,受访问者普遍反应基层工作过于繁重复杂、思想负担重、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并且晋升空间狭小,最终导致“孔雀东南飞”。

(三)激励和培育机制问题亟待破解,人才地位有待提升

在机制保障上,武威市乡村人才的奖励激励政策优势还不够明显,没有完全发挥聚集效益。例如武威市对引进的各类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实行人才一次性安家费补贴政策,对学历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购买唯一商品住宅的人才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补贴方式为“先购房后补贴”。但在现实中,大多数青年人才购房在首付环节压力最大,“先购房后补贴”的办理流程却在首付环节使不上劲儿,而对于那些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等返乡人员创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定为“扶贫车间”的,按有关规定给予5 万元的一次性补助,这一金额也并不能解决年轻人创业缺乏启动资金这个大难题。对于实用人才队伍,目前三县一区针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专业技术好、带动能力强的“土专家”“田秀才”等的职称评定相关工作目前均未启动;对本土的社会工作者和“法律明白人”这种乡村治理型人才的职称评价办法也迟迟未制定。

课题组在走访中了解到各乡镇长期以来乡村人才的培训对象主要是乡镇干部、村党组织书记、村干部(含驻村干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等党政队伍人才,而对于技术人才和治理人才的实地培训却比较少。另外在乡村人才的培养体系上也存在短板:即盲目追求高效、快速的培养模式,没有考虑受众人群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技术人才在一些缺乏针对性的线上和专题班里受训,只能盲目地接受理论知识,并不能有效地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课题组还了解到不论是在党政机关还是社会面,提到人才,受访谈者一般会认为是那些科班出身的知识分子,说明人们对乡村人才在认识上还有误区,在社会认同上,还没有形成广泛认同的社会舆论。

三、武威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党建引领,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1.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培养靠得住的“领头雁”。落实乡村振兴首要的就是建设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我们必须在培养好、使用好、爱护好现有乡镇领导人才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镇村干部队伍建设,着力破解村委班子活力不强、后继乏人的难题。组织部门要坚持按照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选配干部,抓好乡村班子建设,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特别是乡镇党委书记。实施村级干部“青黄续接”工程,拓宽“头雁”“强雁”“雏雁”来源,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中培养选拔村干部,鼓励符合条件的到村任职选调生、社会工作者按程序进入村“两委”班子。加大公开选聘35 岁以下大专以上“文书”充实进村级“两委”班子和市、县、区下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力度,为村级发展注入新动能。

2.加速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依托项目企业、种养殖合作社、农村电商等“结对子”,通过实地指导、电话联系、定期座谈等方式,交流经验、传授技能,带动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融入现代农业产业链,培育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壮大懂政策、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以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方式,引导高校院所推动科技特派员下基层服务行动,提升武威市科技特派员服务基层的能力和组织化程度,通过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包县联乡带村帮户,常态化深入田间地头、果园棚圈、农户庭院帮带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壮大用科学、会技术的种养能手队伍。依托各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对有入园创业意愿的农民企业家、农民合作社带头人、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给予用工用地优惠政策,壮大能带富、会管理的产业带头人队伍。推动武威职业学院和中职院校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用工企业精准对接,定向培养乡村人才,支持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职业院校加强合作,为本地和基层一线“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

(二)改善人才环境,打造吸引人才强磁场

1.优化人才发展的政策环境。人才振兴,政策先行。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佳环境在于良好的体制机制。武威市委市政府在引才方面需具备“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怀,根据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细化措施、降低进入门槛,重点引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并为各类引进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开发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专项投入,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各乡镇需从实际出发,结合中央、省、市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文件政策,制定一套完整且符合当地特色,涉及乡村人才建设发展、引进培养、激励保障、评价考核、选拔任用等相关的综合性配套政策。建立健全当地乡村人才发展资金、土地、信息、技术、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提升乡村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研发等方面的教育政策,完善乡村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乡镇还需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制定引才柔性政策。武威有很多优秀子弟在外创业,乡村振兴进程中不应缺少他们的身影。目前一些外地城市正在探索建设异地人才服务中心,邀请高层次人才异地办公、服务自身发展,这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做法值得借鉴。

2.完善乡村基础建设与公共服务。积极推进城乡医疗卫生、文娱设施、公共住房、市场服务、水电气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以城市标准、乡村特色、统筹共享为目标,在农村道路交通、公共照明、饮水安全、雨污分离、农田水利、新型能源、数字网络等基础设施方面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机制、建设机制和管护机制,提升乡村人才在工作、生活中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3.营造重才聚才的人文环境。政府层面要广泛发动各阶层各部门,联动合作,宣传人才政策,造成海纳百川,广收人才的氛围,让全社会都意识到源源不断的各类人才注入乡村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地方财政可划拨一部分经费用来聘请高校专家进行人才政策宣讲,让人才政策进校园,利用暑假,组织优秀大学生参观当地知名企业,提高人才政策宣传效率。在新媒体逐渐成为接触面最为广泛的宣传手段的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通过微信公众号、电视台等媒体平台将在乡村治理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各类人才建功立业的事迹进行报道,在全社会范围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

(三)完善培育机制,培植人才发展沃土

建设乡村人才队伍,不仅要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还应该着重本土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党委政府主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各部门密切配合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机制,围绕设施农业、草畜产业、林果产业、劳务经济等主导产业,通过外出学习、骨干指导、现场示范、结对帮扶等形式,重点培养选拔“种养能手”“致富大户”“能工巧匠”等乡村技术人才,同时开展农业新品种引进推广、新技术开发运用为主的业务知识培训。通过启动“学历提升”专项行动,鼓励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高素质农民、留守妇女等报考高职院校,让他们获得再教育的机会,实现学历水平和能力素质的“双提升”。通过开展“农业大讲堂下基层”等活动,组织省、市、县农业技术专家深入各村、组,普及和推广农村实用知识和技术,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面对面技术指导,提升技术水平。通过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计划,紧扣“能力培训、孵化创业、带动增收”三大环节,对专业技术类人才开展各类技能培训。通过名师工作室、名医工作室开展名师带徒弟、专家带团队等活动,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传帮带作用,构建梯队式培养人才队伍模式。通过“土专家”“田秀才”面对面、点对点、送教下乡等产学结合形式,培育一批有能力、懂技术、会管理的本土人才。通过选派一批科技特派员,深入乡镇村屯开展送技术下乡,培育一批有能力、懂技术、会管理的乡村振兴本土人才。对那些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并有意愿投身于本土乡村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可以采用“政府引导+学校培养+远程指导”等方式开展系统化的技能培训,鼓励其参加学历教育,注重提升其社会认可度。

猜你喜欢

武威市人才队伍人才
人才云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小刺猬的秘密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GIS的武威市凉州区甜叶菊种植适宜性评价
人才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