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2023-11-28马珍
马珍
(陇南市生态环境局康县分局 甘肃陇南 746500)
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对环境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污染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政府和社会组织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环保产业发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环境治理等。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相关问题。首先,将介绍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和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解决措施和建议,以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1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管理
1.1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是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建设,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1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如森林防火、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措施,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1.1.2 环境治理
环境治理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城市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等环境治理工作。
1.1.3 资源利用
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水、土、空气等内容,进行资源保护和利用,以保障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1.1.4 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是针对已经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通过人工干预和恢复措施,如水土保持、河道治理、植被修复等,加快生态系统的修复和恢复。
1.1.5 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保障措施,通过对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监测,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制订相应的环境保护和治理计划,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
1.2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是相互关联的。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而生态环境建设是保护和利用水资源的基础。具体来说,生态环境建设包括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建设、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有利于保障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例如:保护湿地可以增加水源涵养、净化和调节能力,防止水资源的消失和污染;修复生态系统可以改善水环境质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和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建设可以通过植被覆盖和生态环境的优化改善土壤保水能力,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生态补偿可以通过对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提高水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2]。
2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管理现状
2.1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建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环境保护标准和排放限值、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等,但保护效率仍然不高,存在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水体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且屡禁不止。这与发展观点和当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问题直接相关,生态保护是长远话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
2.2 水资源管理现状
目前,全球范围内水资源面临着供需矛盾、污染严重和管理不足的问题。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制定了《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实行了水资源定额管理和水资源费征收等举措,尽可能地限制和分化水资源浪费问题,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3]。然而,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仍有待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能力仍然存在不足。由于人口增加、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等因素,一些地区的水资源供应已经出现了短缺现象。此外,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许多地方的水源已经受到严重的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3 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管理的现存问题
3.1 建设与管理意识不足
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管理是当前极其重要的问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在这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建设和管理意识不足。
首先,对于生态环境建设而言,部分地区和企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低,对环境影响不够重视,忽视环保投入,导致一些地区和企业存在着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例如:一些工业区的污染物排放严重超标,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对周围居民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和危害。
其次,对于水资源管理而言,人们的节约用水意识有待加强。虽然在大城市中,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和供应压力的加大,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节约用水的必要性,但是在一些农村和落后地区,仍然存在大量浪费水资源的行为。例如:一些地区的水龙头漏水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政府和个人两个方面入手。政府应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意识的普及率。同时,对于违反环保法规的企业和个人应依法进行惩罚,形成震慑力。而对于个人而言,应加强环保和节约用水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和节约用水意识,减少浪费行为,达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3.2 建设与管理力度不够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然而,当前在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管理力度和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3.2.1 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
对于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虽然国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但是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执行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和具体措施落实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缺乏长远规划和有效措施,导致环境保护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企业缺乏环保意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随意排放污染物。此外,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盲目性,注重景观建设而忽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导致投资效益不高、环境质量得不到有效保护。
3.2.2 对于水资源管理力度和能力不足
目前,社会普遍存在节约用水意识不强的问题,部分人对于水资源的浪费态度比较宽松,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滥用现象[4]。同时,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能力也亟待提高。一些地区仍存在缺乏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现象,无法有效监测、管理和控制水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在水资源管理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水资源管理的投入不足,缺乏长远规划和有效措施,难以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重点与发展策略
4.1 发展重点
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重点与其建设内容有直接关系,从建设内容出发,结合当前建设存在的问题,重新梳理发展脉络,进行重点分析。
4.1.1 从根本上完成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包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应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重点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进行细致的管控,加强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强化生态环境问题的监督和管理。
4.1.2 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加强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产业,推动传统工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固体废弃物处理和污染物治理,推动城市建设绿色化,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城市建设。为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性和持续性,要进行必要的产业化发展,环保产业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培育新兴环保产业,推广环保技术,加强环境标准和认证,是促进环保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推动环保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
4.1.3 回归到生态环境建设的初衷
环境建设和生态发展的目的是保持地球的生态平衡,树立不同的文明标尺,做到多样、和谐的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切的落脚点,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配套。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建设,完善生态保护的政策法规,加强环境保护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深入发展[5]。
4.2 发展策略
从发展重点入手明确发展方向,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重点包括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方面,制定合适的发展策略是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关键。
首先,生态保护过程中应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能力,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生态补偿力度,推进生态保护与扶贫相结合。
其次,针对污染防治相关内容,应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污染源监管,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重点污染治理工程,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促进垃圾分类处理等。
在资源节约等方面,应推行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力度,加强能源管理,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绿色供应链管理。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应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景观建设,优化城市交通布局,加强城市空气质量治理,推进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加强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和治理。
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加强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和修复,推进土地整治和草原生态建设,提高植树造林质量,推进土地沙化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例如:在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发展的过程中,针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植被对点覆盖,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针对一些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的地区,有效地拦截地表水流,既能够抗洪节水,也能够维护地区生态平衡。
在环境监测方面,应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监测能力和监管水平,完善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应急响应机制,加强环境污染事件监测和应急响应能力。
5 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发展重点与发展策略
5.1 发展重点
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生态环境建设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水资源的合理保护关系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则关系到资源的分配与城市社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能源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息息相关。
5.1.1 水源地保护
增强对水资源的保护,重点从水源地保护入手,禁止破坏水源地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持水质稳定。要加强水生态修复,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增加水资源供给。在粗放的自然环境中,水资源本身存在状态较为原始,因此维持水资源的合理运转和有序释放,是不破坏地区环境稳定,并集中强调水资源合理保护的关键。
5.1.2 推广节水技术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在农业灌溉、城市供水、工业用水等方面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过度消耗的许多环节都与产业应用有关,而产业发展过程中想要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必然要从技术应用层面入手,彻底解决问题。
5.1.3 加强水资源管理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法规。加强水资源监测和数据管理,建立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长效机制。这一过程中,监测数据的管理和长效机制的建设最为关键,因为当前水资源管理工作行进过程中存在的效率和执行力问题,大多是由于长效机制不健全和监测数据不完善,因此底层建设的完善和夯实十分必要,这是后续保护工作的关键所在[6]。
5.1.4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节水技术推广,优化水资源配置。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回收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城市发展和资源使用的不均衡是主要弊病,在经济发达地区,水资源利用量大,所维持和消耗的能源量同样很大,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水资源的供给和应用效率明显降低,且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消耗和浪费情况有所减少。面对这一现实问题,相关部门应针对性地进行水资源循环利用,充分使用回收技术,降低水资源的浪费,从而保持资源使用平衡,保障城市发展[7]。
5.1.5 加强国际合作
从内向外拓展来看,加强国际合作有其必要性。水资源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全球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
综上所述,目前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发展重点主要是完成制度、体系、技术、对外合作等方面的建设,推动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自上而下全面发展。
5.2 发展策略
5.2.1 水源地保护措施
(1)划定水源地保护区。根据水源地的特点和水质状况,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对区内的土地利用、工业、农业等活动进行限制和管控,确保水源地的环境质量不受污染。(2)优化产业结构。将污染较严重的产业,如化工、电镀等搬离水源地,转向绿色低碳产业,避免环境风险。(3)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和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水源地的污染。
5.2.2 节水技术应用
(1)智能灌溉技术。通过智能传感器和控制器,监测土壤湿度、降雨量、蒸散发等因素,实现精准、高效的灌溉,减少水的浪费。(2)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包括滴灌、微喷、喷灌等,能够使灌溉水精准地送到植物根部,减少水的蒸发和流失。(3)循环利用水资源技术。包括雨水收集、灰水回收等,将洗衣、洗车等生活用水和雨水收集回收再利用,降低了对自来水的需求。(4)水资源污染治理技术。通过处理废水、减少污染源、强化水资源保护等手段,减少水资源污染,保护水资源安全。
6 结语
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合理应用与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生态自然,人与社会是永续的命题,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资源,也是社会发展和建设必不可少的资源。因此,应该全面、科学、有针对性地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效率,确保水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应用,使用更加科学的手段、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来进一步保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