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层护理对脑出血手术患者术后康复及负面情绪的影响

2023-11-27邱雁飞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18期
关键词:脑出血神经功能康复

邱雁飞

(贵港市人民医院,广西 贵港 537100)

脑出血是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之一,多因高血压造成细小动脉硬化引发,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昏迷或者局灶性的神经功能损伤等。脑出血预后总体情况较差,容易并发脑疝、肺栓塞、深静脉血栓、颅内压升高等,致死率高,但也有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较好[1-3]。手术是治疗脑出血的主要方式,可迅速清除颅腔内积血,解除血肿对脑神经的压迫,从而快速缓解临床症状。但脑出血术后患者多存在神经功能损伤、运动功能障碍等,这对患者的后期康复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脑出血患者术后给予及时有效地护理干预对提高手术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十分必要[4-6]。分层护理模式是通过对患者病情进行分级,提出有针对的护理解决方案,及时有效地针对临床护理问题进行干预,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果,降低相关护理风险,提高患者的康复积极性。本次研究将分层护理模式用于脑出血手术患者,观察其对患者功能恢复、情绪等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7]脑出血诊断标准;②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以及相关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GS)12~14分;③均符合手术相关指征;④均为首次发病;⑤资料均齐全且家属同意本次研究并知情。

1.2排除标准 ①合并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者;②合并其他类型脑血管疾病者;③合并严重颅内感染者;④有严重精神病史者;⑤合并恶性肿瘤或者血液疾病者;⑥严重心理疾病者;⑦中途退出研究或者失访或者依从性较差者。

1.3一般资料 选择贵港市人民医院2021年6月—2022年8月收入院且符合以上纳入排除标准的86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予以微创手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3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31~81(53.7±5.6)岁;主要出血部位:顶叶6例,基底节区域25例,枕叶4例,颞叶3例,小脑5例;出血量30~84(51.14±2.32)mL。实验组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30~80(52.6±5.3)岁;主要出血部位:顶叶5例,基底节区域26例,枕叶5例,颞叶4例,小脑3例;出血量31~80(51.02±2.19)mL。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次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及相关伦理要求。

1.4护理方法

1.4.1对照组 术后按照常规护理措施给予基础护理干预,主要包括术后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用药护理,监督患者病情变化,给予患者饮食指导,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等,确保患者的营养,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制定康复锻炼计划等。

1.4.2实验组 给予分层护理干预。①收集:收集患者的临床各项资料,分析脑出血手术患者护理的相关缺陷,护理中遇到的问题等,针对患者情况,针对性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②组建:组建护理团队,参与人员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等,组内人员对患者的护理计划共同参与制订并落实。③评估:对患者及家属对脑出血相关认知进行评估,了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④讲解:针对患者的情况,护理人员给予患者本人或家属讲解手术必要性、告知手术或者康复相关知识,使患者及家属对治疗与护理有正确认知。⑤改进:依据患者个体化特点给予护理支持,纠正以往不良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饮食习惯等,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这些不良行为对脑出血后期康复的影响,帮助患者调节心情,积极辅助患者锻炼,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看书、听音乐等方式舒缓压力。⑥计划:护理人员制订计划并落实护理实施细则,加强对患者各项指标的监测,能够分析并总结执行当中遇到的问题。⑦落实:依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如心理水平、功能障碍情况等,将其分为低、中、高3个层级。依据不同层级为患者提供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病情较轻的患者,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对脑出血不良认知和行为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疏导和宣教,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功能障碍程度较轻者,可以尽快开展功能锻炼;同时给予简单的饮食建议,在护理期间可根据患者病情和参与情况进行风险调整。病情中等的患者,护理人员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积极宣泄不良情绪,加强对该类患者的认知宣教,强化正确的生活习惯、思维认知和饮食习惯;每日监测1次生命体征,各项体征达标后则应鼓励患者及时参与功能锻炼;给予饮食指导,满足患者的身心要求。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必要时可给予患者药物干预;对于功能障碍较为严重者,除了常规的肢体被动训练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帮助患者进行必要的主动功能锻炼,从床上锻炼逐渐过渡为坐立、站立训练;根据患者饮食爱好对每日食谱进行调整,保证营养摄入;密切观察患者各项体征,若发现异常则应随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相关并发症,降低护理风险。

1.5观察指标

1.5.1神经功能情况 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NIHSS包含视野、感觉、意识、凝视等11个项目,评分范围为0~42分,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轻。

1.5.2运动功能 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采用Fugl-Meyer量表评估患者运动功能,运动功能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1.5.3情绪状态 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后采用心理状态评估量表(CD-RISC)[8]评估患者情绪。CD-RISC量表包括坚韧性、力量以及乐观程度共3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含25个项目,每一项目为0~4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状态越好。

1.5.4生活质量 术后7 d及术后1个月应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包括7个主要维度,每个维度评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5.5并发症 记录护理干预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继发感染、脑疝、下肢深静脉血栓、癫痫等。

1.5.6康复积极性 术后1个月评估患者康复积极性。优:能够完全按照康复指导进行练习;良:出现3次或者3次以上的有效锻炼;差:不能按照训练要求锻炼,甚至出现负面情绪;优良率=优秀率+良率。

1.5.7护理满意度 出院前评估2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自拟满意度问卷,分为3个级别: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2组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比较 术后7 d,2组患者运动功能FMA评分、神经功能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2组患者NIHSS评分较术后7 d明显下降而FMA评分较术后7 d明显升高,且实验组各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2组脑出血手术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比较分)

2.22组患者情绪评分比较 术后7 d,2组患者CD-RISC量表中力量、乐观程度、坚韧性评分以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2组患者CD-RISC量表中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术后7 d明显提高(P均<0.05),且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脑出血手术患者心理状态CD-RISC评分比较分)

2.32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术后7 d,2组患者生活质量SF-36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个月,2组患者各项评分均较术后7d明显升高,且实验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2组脑出血手术患者生活质量SF-36评分比较分)

2.4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脑出血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52组患者康复积极性比较 实验组患者康复积极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脑出血手术患者康复积极性比较 例(%)

2.62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脑出血手术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 论

脑出血所致的神经功能损伤,即使治疗后也很难完全恢复至发病前状态,患者可不同程度遗留肢体功能障碍、言语障碍等。近些年的研究认为,脑出血不仅需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也至关重要。但常规护理措施缺乏针对性、阶段性,对患者当前阶段康复治疗的主要矛盾缺乏足够认知,患者的自主能力较差,往往缺乏医患互动,患者对医患工作的配合度较差,后期康复治疗效果也差强人意,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临床也在不断探讨有效护理措施,张屏等[9]研究报道快速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吴晓婷等[10]和刘颖[11]认为急诊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脑出血昏迷患者预后;梁俊茹等[12]将基于达标互动理论护理模式用于脑出血患者,结果显示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李琛琛等[13]报道,时间理念下的护理干预可改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这些护理措施的干预效果均优于常规护理。

本研究所用分层护理是一种护理工作科学流程化的体现,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条理性,通过收集、组建、评估、讲解、改进、计划以及落实几个步骤将护理内容规范落实在干预当中,在具体实施中,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疾病知识了解情况、功能状况等进行分层护理,严格遵循着以患者为中心的干预原则,将制订的护理内容落实在服务当中。从科学角度出发,分层护理属于一种循环护理的延伸,是一种持续改进干预模式,能够更加仔细、深入地分析每一个护理环节,在护理期间,护理小组成员会根据患者治疗、护理期间存在的相关问题对护理问题加以总结,根据患者对相关问题的反馈,不断调整护理内容和优先分级,从而保证护理效果的持续性。确保护理质量,同时能够根据患者的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手段,以达到现阶段最佳的护理效果。

本研究结果证实,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康复积极性及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总满意度高,而这也正是分层护理的最终目的。

综上所述,在临床护理当中引入分层护理模式对急诊脑出血患者予以干预,可明显促进患者后期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康复,且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的配合度,是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但临床工作中要根据具体情况优化护理内容,护理措施要认真执行,同时强调患者家属的配合。

利益冲突: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脑出血神经功能康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辛伐他汀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