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2023-11-27李洁兰

花卉 2023年22期
关键词:保护地参与者活动

李洁兰

(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自然公园管理处,广东 深圳 518100)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也持续深化,社会公众日渐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在生活中主动亲近大自然。基于此,自然教育行业应运而生,面对出现的各种环境破坏行为,大家的反对行为也再次证明,我国的自然教育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果。自然教育工作覆盖科普教育、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顺应当今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求,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1 自然教育概念

自然教育是指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按学生的能力顺序进行教学;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服从于自然的最主要和最普遍的法则。以培养人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工作,也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会合理可靠,并发挥出应有的效力。随着工业革命快速推进,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自然破坏等现象频频出现,环境教育更是饱受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在认识和解读环境教育的时候,经常性地与自然教育相结合。但是,无论是环境教育还是自然教育,学术领域仍旧没有给出准确的概念界定。

当前推行的“自然教育”概念含义较多,整合了经济学、生态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自然教育的实施需要建设解说系统、设计课程方案、建设教育基地、对自然教育产品进行营销和管理等,是一种多样化的特殊学习型产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自然教育工作需要合理地应用生态学知识构建自然生态系统的思想,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创造有利条件。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需要参与者走进自然环境,认识和体验一切自然产物,建立与自然界的情感连接,从而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1]。

在理解自然教育的时候,不同管理主体的自然教育从业者认识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作为媒介,以自然环境作为教育背景,采取科学教育的方式帮助学生收集整理各种类型的自然信息,解决科学问题,以达到有效训练其逻辑思维的目的。我国自然教育论坛理事会制定出台的《自然教育行业自律公约》,其中对自然教育的定义简化,认为自然教育就是基于自然的实践教育行为,目的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自然保护地而言,自然教育工作是依托湿地、草地、草原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展的教育工作,工作人员要面向学生和周围的社区开展自然保护知识宣传,同时引导人们进行自然体验、自然观察,将有意义的教育活动落实到实践环节中,引导全社会关注自然,保护环境,帮助人们回到自然,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同时,构建完整且成熟的生态文明体系。

2 基于自然保护地展开自然教育的现状与实践活动

2.1 基于自然保护地展开自然教育的现状

自然保护地具有维护生态安全、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保存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等职责,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我国在自然保护地开展多种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我国自从1956 年成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其就始终秉承着保护环境的职能,强化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在早早期阶段,,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的自然教育工作密不可分,生态旅游工作一方面需要筹措资金,缓解自然保护区管理资金不充足的困境,为因自然保护设立而受影响的居民提供资金补助,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面向全社会提供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为当地发展自然旅游、呼吁社会保护大自然提供支持[2]。

在1993 年时,我国林业部门印发出台《关于自然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生态旅游活动,首先要基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合理规划旅游场地,清晰地划分出旅游的范围、规模和经营方式。其次,要求生态旅游相关单位在开发旅游项目期间,要科学设计旅游景点,开辟旅游路线,并建立“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积极开展自然环境保护的科普活动,从度假休养、科技夏令营等多个维度展开。在原国家园林局、环保部门颁发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政策文件支持之下,我国的自然环境保护工作逐渐步入正轨,自然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和科研活动等制度化和规范化,构建完成了成熟的全民环境教育体系。

公益机构和民间组织拥有丰富的自然保护知识和资源,可以为自然保护地提供展览、图书馆、多媒体资料、科学设备等专业的教育资源,帮助人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话题。近10 年,自然教育在公益机构和民间组织中大力推广,各地区的自然保护地基于自然遗迹、珍稀濒危动物、重要生态系统等景观资源,设计开发自然教育平台,为拓展自然保护地教育功能,助力我国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新的途径。尤其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以后,国家不断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逐步加强自然保护地的社会功能以及公益属性。如今,政府发布支持自然教育的政策,鼓励公益机构和民间组织参与自然教育、提供经费支持、建立奖励机制,为自然教育活动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促进其规模化推进。加大对自然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建设教育设施、修缮展览馆、购置教材和科学设备等,希望通过增加资源供给,提高自然教育的可及性和质量,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3]。

2.2 基于自然保护地展开自然教育的实践

2.2.1 自然导赏

安排有经验的导游或讲解员带领参观者在自然保护地中进行导览,是一种常见的自然教育实践方式。这些导游或讲解员通常具备相关的生物学、生态学等知识,并且熟悉自然保护地的特点和景观。他们可以向参观者介绍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不同物种的名称、习性、分布等信息,以及各个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的功能。他们还可以分享关于自然保护的历史、保护措施和管理计划等方面的知识。导览过程中,参观者可以提出问题,导游或讲解员会尽力回答并提供额外的解释和背景知识。这样的互动方式可以使参观者更深入地了解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和价值,并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兴趣。同时,导游或讲解员的专业知识也能够确保参观者获得准确和可靠的信息[4]。导赏员在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开展自然导赏活动如图1 所示。

图1 导赏员在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开展自然导赏活动

2.2.2 讲座及自然工作坊

邀请专家学者或相关从业人员开展讲座和工作坊是一种有效的自然教育实践方式。这些专家学者或从业人员通常在自然科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讲座中,他们可以深入介绍各个主题的基本概念、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相关案例和实践经验。他们可以讨论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解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策略。工作坊则可以提供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学习体验。参与者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观察、模拟实验等方式,与专家学者或从业人员共同探讨和解决与自然科学、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和挑战。工作坊还可以包括实践操作,如环境监测技能培训、生态系统恢复实践等,帮助参与者学习和掌握相关技能。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或相关从业人员举办讲座和工作坊,公众可以获得权威和深入的知识,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这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科学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认知,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2.2.3 户外探险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引导参与者亲身感受和体验自然环境,以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徒步旅行是一种常见的户外活动,可以带领参与者穿越自然保护地的不同景观,例如森林、山脉、湖泊等。这样的徒步旅行可以让参与者亲身接触到大自然的美景,感受身心的放松,并通过导游或讲解员的解说了解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观鸟活动可以带领参与者前往适合观察鸟类的地点,如湿地、河岸、森林等。专业的鸟类观察者可以向参与者介绍各类鸟类的特征、栖息地和迁徙习惯,并指导他们运用望远镜和鸟类识别手册进行观察和记录。植物考察则着重于植物的认知和研究。参与者可以学习植物的分类、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并通过野外考察的方式收集和记录植物样本,了解植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意义。通过探险队或户外活动,参与者可以亲身感受到自然环境的美妙和多样性,增强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同时,这些活动也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参与者可以与导游、讲解员及其他参与者分享观察和体验,促进彼此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5]。

3 基于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的建议

3.1 编制规划、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

通过制定自然教育规划,可以明确自然教育活动的长期和短期目标,保证保教育活动与自然保护地的管理计划相衔接,协调保护目标和教育目标。规划中还考虑到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自然教育规划能够明确教育内容,保证教育活动涵盖相关的自然保护知识、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明确自然教育活动的目标受众,如学生、公众、志愿者等,针对不同人群制定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活动。在自然教育规划中,通常会制定时间表,安排不同阶段的教育活动,进而合理分配资源、组织活动,并确保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工作人员制定自然教育标准和规范可以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和安全性,明确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参与者的安全要求,导游或讲解员的资质要求,以及活动管理的规范等方面,遵循标准和规范可以保证教育活动的可靠性和专业性。

3.2 强化自然教育配套设施建设

科学规划讲解中心、展示馆、户外观察点、步道、野餐区等教育设施类型和布局,在关键位置设置信息牌和标识,提供有关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保护措施的相关信息,有助于参与者自主学习和理解自然环境,自主导览和探索。

通过互动展示和教育资料,在教育设施中提供生动、具体的展示内容,包括模型、标本、图表、多媒体展示等,吸引和激发参与者的兴趣。改造和优化现有的自然环境,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场地。例如,修建观鸟平台、观景台、户外实验区等,为参与者提供更好的观察和学习体验。定期评估设施使用情况和效果,根据反馈意见和需要进行改进和更新。随着科技和教育方法的发展,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趋势,保持设施的先进性和吸引力。

3.3 加强自然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组织针对自然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课程,涵盖教育理论、环境科学知识、沟通技巧等方面,更新学术知识,提升综合素养,确保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设立相应的资格标准和评估机制,鼓励和促进自然教育从业人员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设立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自然教育专家或从业人员指导和培养新人,提供实践指导、经验分享和反馈评估,帮助新人快速成长并增强专业素养。

鼓励自然教育从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研讨会、工作坊、经验交流活动等形式,分享最佳实践、教学资源和创新方法,提高整个队伍的水平。广泛招募并培养具有不同背景和专业领域知识的人才,包括自然科学、环境科学、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更全面、丰富的自然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建立自然教育机构之间的联合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整合各方的优势资源,提供更多样化、高质量的自然教育项目和服务。建立持续的评估和反馈机制,监测和评价自然教育人才的表现和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和支持,帮助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水平。

4 结语

基于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已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许多自然保护地积极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体验机会,加深了公众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关注。通过以上建议的落实,基于自然保护地的自然教育将进一步发展壮大,为公众提供更好的环境教育体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猜你喜欢

保护地参与者活动
“六小”活动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