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虹口帮扶校长的马关情
2023-11-26
一年来,帮扶校长徐雪君带领来自上海市虹口区和云南省昆明市的“组团式”帮扶团队潜心马关县第一中学教学一线,扎实有效推进帮扶工作,取得较好的帮扶效果。学校教职工发扬苦教、苦学、苦干的“三苦”精神,推进“5+1”精细化教育管理模式,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夯实基础,找准帮扶着力点
根据帮扶工作要求,徐雪君通过查阅各类资料、进行校园实地考察、开展师生访谈及听评课活动,全面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制定了学校高质量发展帮扶规划,并建立一系列帮扶工作制度,将教育帮扶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
通过调研,徐雪君发现,马关一中的理化生实验室破旧且缺少图书馆,硬件设施缺乏,一定程度影响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徐雪君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寻求支持和援助。在上海市虹口区委、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马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累计申请虹口帮扶资金170多万元用于改善学校教学设施。经过近两个月的施工,理化生实验室改造工作完成,实验桌、水电、灯光、通风系统及实验设备全部更新。此外,图书馆建设项目也已立项。
徐雪君回想刚来到马关一中时的情景:“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时代;学生思维不活跃,看待问题角度单一,表达能力弱。”
学生的基础较弱,若照抄照搬原來的教学方法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教什么?怎么教?这是帮扶团队急需解决的问题。徐雪君聚焦课堂教学主阵地,积极引导教师研读新课标、新教材,通过个人自学、小组研讨、说课展示、专家讲坛等形式,帮助马关一中教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和“双新”实践进行深入理解。同时,他积极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倡导“精讲精练精评”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作为上海虹口区生物学科带头人,徐雪君将虹口区生物学科研修基地建在马关一中,吸纳马关一中教师加入虹口研修人才梯队,并担任研修主持人,带领马关一中的生物教师到上海虹口区开展生物研修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模式让教师们受益匪浅。“上海老师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敢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同时,将传统的‘输血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帮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马关一中教师杨林丹说。
“一定要努力奋斗考上大学,不辜负爱心人士和老师的殷切期望。”谈及梦想,马关一中高一年级一名学生坚定地说。这名学生与奶奶、姐姐相依为命,家庭生活困难,曾多次产生放弃上学的念头。马关一中的4 000余名学生中,类似情况的不在少数。
“如何让孩子们安心读书、静心学习?”徐雪君时刻牵挂于心。“求学路上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孩子!”为了关爱这些学生,徐雪君充分利用在上海先行试点的全员导师制的实践经验,指导马关一中开展全员导师制工作,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同时,通过上海帮扶学校的师生开展爱心捐资活动,成立“华虹澄”助学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并鼓励他们安心学习,实现考取大学的梦想。此外,徐雪君还积极寻求上海爱心人士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优秀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资助,结对帮助他们完成高中学业,并且担任资助学生的导师,在学业、生活、心理疏导等方面给予学生温暖关怀。
整合资源,形成帮扶体系化
马关县来了一位上海校长,已成为当地老百姓热议的话题,也让马关群众对县一中的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多的期望。一年来,徐雪君带领帮扶团队扎根边疆教育,用心用情做好帮扶工作,赢得了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师生的好评。当地教师纷纷感叹:“你们的帮扶和以往不一样,帮扶的力度特别大。”
在“组团式”和“省管校用”帮扶团队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下,马关一中2023年高考再创佳绩,一本上线98人,比上年增加41人;本科上线率比上年提高近19个百分点。
帮扶团队除了做好县一中帮扶工作外,还积极发挥“大校长”区域示范辐射作用,走访了马关县14所乡镇中学,分享上海办学经验和马关一中办学理念。
马关一中帮扶工作由上海虹口区帮扶团队、昆明市第三中学帮扶团队共同参与,徐雪君充分发挥组团帮扶的优势,整合好帮扶团队资源,探索帮扶的体系化建设,合力促进马关一中高质量发展。
一是建立帮扶工作制度。每周五召开帮扶教师工作例会,共同交流和反馈一周工作情况,讨论帮扶工作计划和设想。设计帮扶工作课堂观察综合记录表,提升听课评课的效率。
二是创建教学改革试验班。优秀初中生源的流失是马关一中面临的办学困境之一。如何留住优秀的初中毕业生,让马关学子在县一中也能享受优质教育?帮扶团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高一年级成立了两个昆三中教学改革试验班。
三是讲好课程故事。“双新”的落实、“3+1+2”的云南省新高考模式的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学校有丰富和完善的课程体系作支撑和保障。帮扶团队利用上海课程建设的试点经验,积极讲好马关一中课程故事,将艺术教育融合课程思政,成立学校非遗民间版画工作室、蜡染工作室等;建设“五红”边疆长廊、国防教育长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长廊,通过红色课程建设,培养“红心”青年。
(马关县第一中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