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戏曲声腔理念辅助民族声乐训练研究

2023-11-26徐苗张璇梁振中

大观 2023年9期
关键词:辅助

徐苗 张璇 梁振中

摘 要: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但是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原因之一是过度追随西方美声唱法的训练体系,对传统戏曲声腔训练的精髓汲取不足。首先从戏曲声腔的气息、字声、行腔润腔与舞台表演方面对其理念进行阐释,然后从这四个方面说明民族声乐训练中参考戏曲声腔的可行性,最后通过具体举例,再次证实对于戏曲声腔的借鉴能够有效推动民族声乐的发展,以期挖掘戏曲艺术的价值,实现对传统音乐艺术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关键词:民族声乐训练;辅助;戏曲声腔理念

注:本文为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戏曲声腔理念辅助民族声乐训练研究”(S202210721061)、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教改项目“礼乐文明传承之学科教学(音乐)研究生课程思政实践研究”(YJ22JGYB02)阶段性成果。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经过几代优秀演唱家、声乐研究者与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实践和探索,已经形成了相应的美学原则和演唱方法。从当前来看,民族声乐作品已十分成熟,但是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大多数院校都十分重视对西方音乐理论和美声唱法的研究,缺少系统的戏曲、民族民间音乐等的训练;过于关注对音域宽广度和声音完美度的训练,忽略了润腔技巧的运用。笔者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声乐发展产生了脱节,纯西方的教学模式与本土的民族声乐不能完全匹配;二是忽略了对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借鉴。民族声乐艺术是对戏曲的继承与发展,是从戏曲中衍生出来的一种音乐文化形式。戏曲声腔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多彩。中国戏曲声腔在长期的实践和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科学的演唱方法。因此,对于戏曲声腔的借鉴能够有效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

一、戏曲声腔的理念阐释

声腔(Tune)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姚艺君将戏曲中的声腔定义为“中国戏曲音乐中,在同一‘音乐源’基础上滋生、发展、繁衍而形成的‘曲调’群”。声腔对于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刘正维曾经谈道:“中国戏曲史实际是一部声腔传播史。”[1]由此可见,声腔在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戏曲(Traditional Opera)是一种独特的中国表演艺术,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王国维给戏曲下了一个简洁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因此,戏曲声腔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复杂的对象,文章将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展开论述。

(一)戏曲声腔的气息

在传统戏曲理论中,歌唱和呼吸被视为至关重要的元素,其地位不可撼动。比如唐代段安节在《乐府杂录·歌》中讲:“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由此可见,古代的音乐家对气息这一元素也十分重视,认为它是演唱歌曲的先决条件。对于擅长歌唱的人而言,必须先掌握呼吸调节的技巧,学会将气息注入丹田,通过声带和气息的振动完成吐字发音,通过丹田气息的調节发出高低变化的声音。气息对于声乐艺术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当歌唱者掌握了呼吸技巧,他们所发出的声音将会让山谷中回荡着美妙动听的旋律。

气乃声之源。气息的运用与控制,被看作发声歌唱的基础[2]。音色的好坏、音的高低都与气息息息相关,因此气息的训练被传统戏曲视为重中之重。气沉丹田是最常用的呼吸方法,它最早由魏良辅正式提出:“择具最难,声色岂能兼备?但得沙喉响润,发于丹田者,自能耐久。若发口拗劣,尖粗沉郁,自非质料,勿枉费力。”[3]气沉丹田,由丹田运气演唱出的声音才具有美感,如果是从口中发声,那声音则尖粗沉郁。

(二)戏曲声腔的字声

传统戏曲唱腔理论特别强调咬字和吐字技巧,演员能否清晰准确地表达唱词和唱腔,被认为是衡量戏曲演员水平的重要标准。中国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中凡是与歌唱技术有关的章节都会给予“字”之要旨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李渔在其著作《闲情偶寄·演习部》中提到:“常有唱完一曲,听者止闻其声,辨不出一字者,令人闷杀。此非唱曲之料,选材者任其咎,非本优之罪也。”[4]可见,读准字且唱准字,是戏曲演唱的基本要义。只有将字念清楚了,行腔才会行云流水。

中国戏曲的审美标准是“字正腔圆”。“字正腔圆”最早出现在《明心鉴》中的“曲百六要”,其强调“以字行腔,腔随字走,字正腔圆”。它说明了吐字是表情达意的关键,也是戏曲演员的一项重要技能。既然“字正”是基本要求,那就要求演员在吐字时一定要注意“五音”“四呼”“四声”的运用。“五音”包括唇音、齿音、舌音、牙音、喉音,“四呼”分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声”就是说字音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四类,有高低升降之分。此外,为了使韵白与演唱顺口、易记,富有音韵美,建议使用“十三辙”。

(三)戏曲演唱的行腔润腔

行腔主要指对唱腔的处理和各种唱法技巧的运用。润腔是民族声乐艺术在悠久演变历史中形成的一套美化、润色、点缀唱腔的独特技法。

京剧程派艺术的创始人程砚秋说过,演唱动听容易、动人却难。唱要达到动人的程度,则是建立在演员对唱词的深度理解与情感投入的基础上,是艺术家对角色的气质与神韵的捕捉,是角色性格情感的体现。但是,演员有了感情,并不代表唱就能动人,还必须熟练掌握科学发声和润腔的技巧。这需要演员通过唱功来体现,包括行腔和润腔两个层次[5]。

中国戏曲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美化、润色、美化唱腔的独特技法。构成中国戏曲艺术独特的风格和韵味,并产生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主要因素是字、情、声。在演唱中,要求声音圆润流畅,不间断地向前流动,形成流畅均匀、音色匀称的腔体。此外,还有各种修饰唱腔的方法。

(四)戏曲的舞台表演

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中,表演也一直是舞台艺术真正的灵魂所在。戏曲演员除了要具备唱腔圆润、吐字清楚、表演细腻、技艺精湛等基本条件,还需要能够调动戏曲舞台上所有可用的艺术手段——“唱、念、做、打”(戏曲表演的基础),将观众引入不同的人物情境,让观众随剧中人物的命运转变,产生情感共鸣,并通过欣赏在获得审美享受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便是戏曲表演之精[6]。

在传统戏曲中,演唱和表演被视为高度融合的艺术形式。京剧以声腔为媒介,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叙述,巧妙地展现了人物的喜怒哀乐。在戏曲表演中,演员的肢体语言,包括但不限于手部动作、眼神交流、身体姿态、动作技巧以及步态表现,都是至关重要的表演手段。只有熟练掌握“四功”“五法”,并根据自身艺术条件及对戏剧情境和角色性格的深刻理解,将这些技艺发挥到极致,才能在戏曲舞台上成为一名杰出的演员。

二、民族声乐中参考戏曲声腔训练的可行性

经过民歌与戏曲的涤荡,民族声乐不仅广泛吸收各种曲调,还采用和融合了传统戏曲文化的训练方式。

(一)咬字行腔

现代民族声乐虽然以西方声乐理论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继承传统声乐的特点。当代民族声乐必须尊重传统的要求。作为戏曲演唱的基本原则之一,咬字行腔也应该得到尊重。戏曲发声与共鸣的科学方法对民族声乐教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通过咬字吐字和戏曲发声共鸣教学,可以解决当代声乐演唱中存在的咬字不准、吐字不清以及声音低、窄、细等问题。

民族声乐演唱的唯一手段和方法就是语言。每一位民族声乐演唱者都必须努力学习和研究准确的发音和语调,从而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感情。因此,咬字行腔这一基本功对民族声乐的练习起到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练好咬字行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歌词与情感,从而打磨出更好的作品,促进民族声乐艺术价值的实现。

(二)润腔韵味

“韵味”是中国美学中的一个传统概念,几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墨客所津津乐道。它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特征。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它不仅仅指文学作品中美的境界,还指审美感受和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即意境深远、含蓄隽永,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使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感受到某种美感[7]。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这样表述:“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尤为重。”戏曲的演唱尤其讲究“字清、情真”[8]。

在民族聲乐演唱中往往使用润腔的手法来增添韵味和色彩,不仅能增强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还能提高声乐演唱者的兴奋度。这就要求演唱者用柔和、自然的声腔表现音乐旋律,让听者感到悦耳动听,体会到歌曲的快乐与美好。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歌词的精髓,借鉴戏曲的特殊性,对节奏、旋律或音色进行润色。

(三)表演形式

中国戏曲舞台表演经过不断地实践和发展,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总结出了舞台表演的“四功”(唱、念、做、打)和“五法”(手、眼、身、法、步)的准则,对民族声乐具有重要价值,非常值得民族声乐演唱者在实践中提倡和运用。戏曲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的精髓,十分强调演唱和表演相统一的原则,强调通过表情与肢体语言,达到刻画人物形象、阐述故事情节、增强神韵、传达感情的目的。因此,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加入身段、手势、眼神以及丰富的情绪表演,以保证演出的效果。

在当代民族声乐表演中,单纯依靠唱声已无法满足需求,必须更加注重形式因素的表现。只有将民族声乐表演与民族音乐元素相融合,才能够让民族声乐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需要汲取中西民族美学的精华,融合我国传统戏曲表演形式,将表情、手势和舞姿完美融合,以此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的民族声乐演唱者。由于我国历史上没有专门的音乐院校开设戏曲课程,因此很多高校都是把戏曲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忽视了民族声乐这门学科的特点,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只有激发学生对戏曲演唱学习的热情,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汲取戏曲情感的精髓,并将其融入民族声乐学习,才能真正达成民族声乐教学的目标。

三、结语

民族声乐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国家和民族的气息和思想,体现着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性是声乐艺术与生俱来的特征,表演和演唱的民族性尤其值得研究,它有助于塑造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发展。另外,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现代娱乐形式中依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都源于其自身深厚的艺术价值。戏曲在表达情感、塑造人物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

中国民族声乐应从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中汲取营养。只有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一切优秀特征的精髓,充分运用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中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技能,才能在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中彰显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才能符合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才能保证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长久生存,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艺术之林。中国传统戏曲声腔作为民族声乐成长壮大的最好辅助工具,今后一定会与现代民族声乐演唱不断地相互影响,不断地丰富表现形式、提高艺术感染力,同时彰显民族性、时代感。

参考文献:

[1]姚艺君,袁环.中国戏曲声腔研究新探[J].中国音乐,2018(3):86-103.

[2]邹渊.试析传统戏曲中的气息原理与运用[J].四川戏剧,2008(1):78-79.

[3]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5.

[4]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87.

[5]李玉昆.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与戏曲表演比较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6]董维松.论润腔[J].中国音乐,2004(4):65-77.

[7]葛琛.戏曲舞台表演艺术:浅析《二堂审子》饰演“王桂英”的表演心得体会[J].戏剧之家,2022(7):40-42.

[8]郭建民.从对“韵味”的追求,看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中国音乐,2002(4):21-23.

作者简介:

徐苗,宝鸡文理学院音乐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张璇,宝鸡文理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音乐。

梁振中(通信作者),硕士,宝鸡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猜你喜欢

辅助
小议灵活构造辅助函数
倒开水辅助装置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三种药膳茶饮 辅助减重不易胖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易混淆车辅助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一种取出塑件残余量的辅助工装
例谈何时构造辅助圆解题
减压辅助法制备PPDO
提高车辆响应的转向辅助控制系统
奔驰盲点辅助系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