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
2023-11-26梁志友
◎梁志友
山 村
一沟两坡。
一坡背阴,一坡向阳。半山的丰树茂竹,半坡的沃地肥田;养育了山村,也孕育了日子的漫长。
十几个姓。高、杨、李、王、梁……共拥一方水土,同沐阳光雨露;讲双向的孝悌,做和睦的邻里;一代代耕读传袭——都是山村的儿女。
几十栋祖屋、老宅、旧房、新居,有的傍沟而修,有的依坎而建;或为清闲的四合小院,或为三两相依相偎的排屋,又或单丁独户进出,一起组合成新旧相融的山村画卷。
岁月长河里,山村就是一艘朝发夕返的古船,踔厉波涌,奋桨前行,驶进新时代的港湾。
走进敞开的山门,你会感受到民心的温度,触摸到乡情的厚度,亲眼目睹什么是穷则思变后的乡村之美。
红底蕴
一九三五年的祖国,寒凝大地,乌云蔽日。
十月的山村一夜之间红亮起来,驱散了郁积在村民心里的霜冻。闭塞的山村也敞开滚烫的胸怀,拥抱了一支筚路蓝缕,却精神不倒的红军队伍。
他们跋山涉水而来,把血染的红旗插在这块热情的厚土。
村民胡二莲家的老宅,被选做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
天亮后的山村,三个多月里红焰燃烧,民情沸腾。
村民们踊跃捐粮、献菜、砍柴,赠红军战士斗笠、草鞋、蓑衣。红军为村民治病、送药、防疫,访贫问苦,宣传革命真理。
从此,一方僻壤留下红色的传奇。
一沟两坡及当年的天全,被红色浸染。穷根被镰刀斧头的光芒刨出,十里八乡,红霞照耀。
红军走后的日子里,乌云压顶,被红色洇浸的土地重回梦魇。但村里的一沟涓流,从未停止淙淙脚步,激荡的民心追随天边红云,追向远方。
如今,记忆远去。
但那山,那水,那栋浸染过血红的木屋仍在,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红军播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长成村民心中的参天巨株。
耕 作
还是那一沟两坡,还是那些梯田、坡地。
只是,梯田冬栽油菜,秋打谷,传承古老的农耕文明,也为端牢饭碗,添加油荤,让日子细水长流。
而阳光照耀下的林子、坡地,依旧是土地为纸,老锄为笔。春耘、夏管、秋收。但栽种的是野生重楼、毛茨茹……收获的却是思变的引擎带给山村走向富裕的“真金白银”。
有了天时、地利、人和,把握住了乡土的律动,发挥土地最佳潜质,这是村民今天对土地更新的认知。
有了对土地的深度理解,所以,古老的山村种出了一村一品的新业态,种成了名声在外的省级重楼种植示范园。
农民不卑微,种地不下贱。村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书写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也给新时代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是一组改革开放的大门洞开后,世纪交接时催生的新词组。属于新农村建设的专称,乡村统一适用的“地理标志”,承载着乡村的希望。
它将承包给农民个人的土地,连同民心对乡村的认知,对乡土的态度,对农业的尊重,进行了全新洗牌。
土地入股组合,或集体流转,给乡村的发展装上了新引擎,注入了新动力,村民齐心协力,共迎下一站。
当然,大浪淘沙,适者生存,这是铁的规律。
每行一步,都须承受起落沉浮的风险。但是,脆弱的,在裂变声里倒下;顽强的,终将在裂缝中拔节。
而山村合作社是艘精巧的小船,从2014 年启航至今,能一路奋楫扬帆,除了凝聚着村民的心,更有红军精神的鼓舞。
我的根在山村,也就爱着山里的鸡鸣鸭欢,稼穑果蔬,和根实叶茂的烟火。
若不是我家祖屋在岁月的起起落落里已不复存在,我定会住进山村,置一把新锄,去开垦感情的荒芜,与儿时的伙伴再做一次春种秋收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