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1-26叶雪婷
叶雪婷
(福建省永安煤业有限责任公司,三明 366102)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正在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变得风高浪急,因此我们更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挥国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带动作用,以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的严峻挑战。但是,我国的国有企业长期在体制内运行,受政府干预和指导,企业决策和经营管理较为集中,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和约束,内部控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为了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视,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
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概述及其要素
(一)概述
内部控制是指国有企业为了保护企业利益、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营目标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制定的一些权责分明、制衡有力的控制方法、措施、程序的总称,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能够达到预期的经济、财务和运营目标,同时保护企业的利益和财产安全。内部控制的实施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决策质量,减少资源浪费和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内部控制要素
内部控制要素即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指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和道德伦理观念的建立,包括管理层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以及组织中的制度和程序,用来确保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合规性和有效性。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果,同时也对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对内外部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以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有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不确定性上升,这就要求企业要充分考虑内外部不利因素可能带来的影响,及时对各类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合理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实施内部控制,避免损失。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指企业内部制定和实施的各项控制措施与制度,包括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等。国有企业管理层对风险进行分析后,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程度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发出必要的指令,将风险控制在与企业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如授权批准、财产保护、经营业绩复核、职务分工等。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内部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处理,以支持决策和执行控制活动。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及时、准确地收集内外部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级各环节,与外部投资者、客户等相关方面之间能进行有效的传递与交流,明确员工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内部对内部控制的评估和监督,包括内部审计、监管机构的监督等。没有监督就没有落实,只有对内部控制中各项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才能形成有力的监督机制,从而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及时改进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
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1)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帮助国有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通过内部控制,企业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减少资源浪费和损失,提高经营管理效率。
(2)防范和减少风险。国有企业面临各种内外部风险,如经济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识别、评估和控制各类风险,降低企业面临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
(3)提高信息质量和透明度。内部控制可以确保企业的财务信息准确、完整、真实,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透明度。这对内部和外部的利益相关者都非常重要,能够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竞争力。
(4)保护企业资产和利益。内部控制可以帮助国有企业建立稳定、安全、高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权限和责任,加强资产监管和内部审计,防止资产流失和滥用,实现资产的最大化利用和价值增值。
(5)适应市场竞争,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国有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和经济转型时,需要进行结构性转型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加强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规范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向市场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存在弊端
一是部分管理层重经营轻管理,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过度关注企业的经营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内控的真实目的。二是一些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缺乏内部制衡机制,造成监督职能弱化。三是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完善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制度,个别员工抱着吃“大锅饭”的心理,缺乏进取心,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也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一是未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现阶段的风险管理主要是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经营风险,缺少对生产制造、营销等多个方面的风险管理体制。二是风险评估不科学,未根据具体的业务内容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从而难以正确识别风险,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三)缺乏有效的控制活动
一是内部控制制度涵盖的范围不全面。不少国有企业只制定了几个方面的内控制度,或者虽然制定了制度但是内容不够合理,难以做到全面控制。二是有些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未根据部门或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奖惩,或者只是形式上的处理,对制度的有效执行和管理层进行有效决策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信息与沟通存在弊端
一是没有及时建立起完善的内外部信息获取渠道,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准确,缺乏沟通,无法为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二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较为缓慢,部分企业只建立了财务、办公、人力等部分业务层面的信息系统,覆盖面不够全面,不能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了解企业状况的能力,从而及时对异常状况做出反应并报告,减少潜在损失。
(五)内控监督机制不健全
一是部分国有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有些企业未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或者设置了审计部门但未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流程。同时,受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内部审计部门很难发挥应有的内部监督作用。二是政府监管和外部审计通常具有滞后性,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被检查和发现。
四、改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
(1)加强管理层的承诺和领导力。组织内部控制培训,加深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视,推动内部控制的建设,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并提高他们自觉执行内部控制的意识,为员工树立好榜样。只有管理部门重视和推动内部控制,才能够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应该着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国有企业应该设立独立的董事会和监事会,确保董事会能够独立地履行监督和决策职责,监事会能够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明确划分董事与总经理的职责,实现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相互控制。董事会应该制定明确的决策程序和管理议事规则,确保决策过程的公正和透明。
(3)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建立公平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包括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1)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国有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组织架构建设,为各层级和各部门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既可以对管理层在风险控制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估和监督,有助于管理层更加重视风险管理工作,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又能通过制度化的风险管理流程,使不同部门之间可以更好地协同合作,共同应对风险,有助于提高企业对风险的感知和应对能力,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保护企业的利益和稳定运营。
(2)科学、合理地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对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并对其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潜在影响和可能性。这样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更好地了解风险,并为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3)提升全员风险意识,建设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组织内控培训课程,包括内控基础知识、风险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培训,通过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加深他们对内控风险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内部宣传活动、员工通信和公司内部网站等渠道,向全体员工宣传内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分享内控成功案例和经验,激发员工参与和支持的积极性。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员工发现和报告内控风险,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公开表彰和奖励,激发员工参与内控风险管理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
(三)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考核评价体制
(1)制定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梳理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其涵盖了企业各个方面的控制。如果发现不足之处,应该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覆盖企业的各个业务和事项,确保能够有效控制风险和防范问题发生。制度的内容应包括流程规范、权限控制、风险评估和监控等方面,确保制度的全面性和合理性,从而确保关键流程和环节的有效控制,避免漏洞和风险的产生。
(2)建立有效的评价体制。国有企业应当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对内部控制的执行结果进行有效的考核和评价,将内部控制责任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将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贡献作为评价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他们主动参与内部控制工作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有效地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
(四)加强沟通与协调,提高信息质量
(1)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国有企业应当通过建立信息沟通制度促进内部各个层级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通过明确沟通渠道、规范沟通方式和频率,可以减少信息滞后、误传或丢失等问题,提高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能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主动公开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接受公众监督等,可以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并获得更多支持与认可。
(2)加强信息化建设,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国有企业应该搭建一套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集成各项业务系统,包括财务、人力资源、采购、生产等。通过统一的平台,各业务部门可以方便地查看和共享数据,实现跨部门的协同工作和信息共享,并及时进行沟通和反馈,提升信息收集、传递及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决策和执行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使内部控制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五)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机制。提高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管理的认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合理定位内审机构,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培训,提升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切实转变内审职能,改进内审方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规范公司各项经济活动,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2)强化外部监督的作用。外部监督是对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再监督,是诊断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缺陷、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企业可通过聘请外部专业的审计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估和咨询,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支持。同时,在聘请外部审计机构时要加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增强审计监督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将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组成完善的监督体系。
结 语
综上所述,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和长期发展。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以及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长久发展提供稳定支撑具有重要意义。国有企业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加强与完善内部控制,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