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程建设对花都湖湿地公园的影响及生态恢复措施
2023-11-26刘璇
刘璇
(广东南粤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520)
0 引言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人民群众也越来越认识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即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1]。广州市轨道交通九号线清莲区间青石河管线回迁工程管道以架设支墩方式穿越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为此,需要对工程影响区域进行调查及评估,并提出生态恢复措施,以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
1 概况
广东花都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属珠江流域。公园总面积为240.6hm2,其中湿地面积137.1hm2,湿地率为56.9%。
本项目为广州市轨道交通九号线一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工程施工地点位于迎宾大道东侧,工程主要分为3 个施工阶段,分别是拆除原有管线阶段、新建支墩阶段和管道安装阶段。
2 调查时间、范围及方法
2022 年12 月—2023 年2 月,参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 19—2022),将工程用地红线两侧外延500m 的范围区域作为重点评估区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为物种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特性,并收集了区域相关研究和调查资料、工程项目资料,以确定动物、植物、水生生物种群数量和分布以及林业概况。具体调查方法如下。
2.1 植物多样性调查
(1)样地调查。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和林班图,结合实地调查,确定每个植被类型,选择其中较为典型的植物群落进行取样。记录乔木的种名、株高、胸径、郁闭度,乔木起测胸径为5cm;小样方中记录灌木、草本和藤本的种名、株高、盖度;同时记录不同植被类型的立地条件信息,如经纬度、海拔高度、坡向和坡度等,并对典型植被群落进行数码摄影记录。
(2)样线调查。对评估区在图纸上预设样线,使样线贯穿评估区内各种不同的地形地貌,记录样线两侧可视范围内见到的所有植物,现场能识别的种类登记在植物种类线路调查表中,存疑种采集标本进行专门鉴定,从而形成评估区完整的植物名录。
2.2 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
(1)水生动物调查。采用彼得森采泥器进行泥样采集。采集上来的泥样用筛网进行冲洗和筛选。用筛网冲洗时动作轻柔,避免洗断寡毛类等[2]。底栖动物样品在现场用甲醛固定,回到实验室进一步清洗后鉴定。鱼类野外调查通过样点网捕法和访问调查进行。①样点网捕法:在区域范围内选择样点布设笼网,静置1 晚,第二天中午收网,对鱼类进行现场鉴定,鉴定完后放回捕捞点。②访问调查法:对区域内及其周边垂钓者以及渔民进行访问,对其捕获鱼类进行拍照、鉴定种类。同时,以文献调查为辅,补充调查数据。
(2)陆生脊椎野生动物调查。以设置样线调查为主,并结合访问调查、文献调查,作为调查数据的补充。调查设置样线3 条,样线长度500~1000m。样线的布设综合考虑根据评估区的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分布、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不同动物类群的生活习性和人为干扰程度等因素,尽可能覆盖不同的栖息地类型,并尽量沿拟建工程垂直方向布设。在调查过程中,调查人员以约每小时1~2km 的速度步行,记录发现的动物实体、活动痕迹以及栖息地类型状况。
3 结果与分析
工程管道以架设支墩方式穿越湿地公园,运营期管道为封闭运输,不产生污水、废物,工程在正常运行期间不会对湿地公园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分析工程施工期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3.1 对土地资源影响
工程拟永久占用湿地公园21m2,其中河流湿地15m2,绿地6m2。工程施工拟临时使用湿地公园土地1168m2,涉及湿地公园河流湿地446m2和绿地722m2。
工程施工建设将一定程度地破坏湿地公园原有地貌,进而引发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类型分自然侵蚀和加速侵蚀两大类,本评估项目造成水土流失主要是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加速侵蚀。施工期由于材料加工停放场的开辟、钢平台搭设及拆除、管坑土石方开挖回填、管道并网施工等各类施工作业,将造成一定的植被损害,施工扰动导致地表裸露,影响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引发新的水土流失。
3.2 对植物多样性影响
从物种组成看,评估区域的乔木有洋紫荆、榕树、垂柳、高山榕等,灌木包括木樨、龙船花、假连翘、红花檵木等,多为园林观赏植物,列植、丛植于公园中;草本多为酸模叶蓼、地毯草、白茅、蓝花草、空心莲子草等,皆为人工栽培或常见种,且在评估区内广泛分布。施工期对植物的最直接影响是工程原有管线的拆除、材料停放场的开辟、管坑开挖等对地表植被的清除。据调查,工程占用公园区域涉及的植被类型为沼泽植被和部分陆生栽培植被,工程穿越湿地公园不会对湿地造成不可逆和不可恢复性的影响,但会对湿地公园的部分湿地植物和陆生植物造成一定影响。
评估区零星记录到7 种外来入侵植物,多位于河岸及排水沟旁,有局部连片分布。在夏季有可能出现这些入侵物种的大发生,尤其是水生入侵植物的大发生,需多加注意,若发现聚生的迹象需及时清理。
3.3 对动物多样性影响
通过调查,在评估区共记录到鱼类有泥鳅、鲫、草鱼、鲤等;两栖类有沼水蛙、花姬蛙、黑框蟾蜍等;爬行类有中华花龟、中国壁虎、变色树蜥、赤链蛇等;鸟类有白鹭、珠颈斑鸠、大山雀、暗绿绣眼鸟、八哥、乌鸫等;哺乳类有臭鼩、倭花鼠、褐家鼠、针毛鼠、东亚伏翼等;底栖动物有椭圆萝卜螺、河蚬、方形环棱螺等。
工程对动物多样性与栖息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期。工程拆除阶段需要使用切割机切割原有管道,用人工风炮机凿断原有支墩,将产生噪音、振动等影响;新建支墩阶段需要清除地表植被、河底打桩、在水面进行电焊作业、灌注混凝土、吊车配合吊装等,将对声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动物多样性;管道安装阶段相对而言影响较小,需要使用吊车配合管道安装、在管坑内进行焊接作业、拆除临时设施、管坑回填等,主要对声环境和水环境造成影响。
3.4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施工期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施工占地、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水文变化引起。工程穿越湿地公园区域为永久性河流湿地,工程施工将会占用部分湿地面积,缩减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但由于占用的面积相对于湿地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的总面积较小,因此占地的影响较小。评估区多为草本植物与人工植被,群落结构简单,而施工期人为干扰剧烈,使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抵抗力较差,容易被外来物种入侵。但以草本群落为主的生态系统恢复能力较强,在遭到破坏后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群落结构,因此只需在施工期注意外来入侵植物的清除与预防,同时在施工期后及时使用本地种构建群落可使生态系统恢复到原有水平。
4 生态恢复措施
由于工程对湿地公园的影响主要是占用区域对地表植被的清除和河底扰动引起的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动植物数量减少、动物栖息地面积减小等。在工程施工阶段施工方将采取一系列降低生态影响措施。但是,在工程竣工后,仍需及时进行生态恢复,以最大程度减轻对湿地公园的影响。
4.1 工程建设区域生态修复
对工程施工后的建设区域进行河流湿地生态修复,修复原有湿地的地形地貌、土壤环境,加快工程建设区域的复绿工作,重点做好施工期的水土保护、竣工后的裸露地和边坡地复绿等生态恢复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1)地形地貌修复。花都湖湿地公园为冲积河洲平地地貌,地形起伏较小,相对高差较小。修复措施主要包括地形恢复和地形塑造。地形恢复通过施工前后地形地貌的对比,将变化的地貌进行人工填埋、多余土壤转移等恢复措施;地形塑造主要针对因地势起伏引起的基底易受侵蚀或沉积的湿地区域,通过削高填低或挖低填高等方式,使其外观形态恢复成施工前的原貌。
(2)土壤修复。湿地公园现状陆地土壤类型以赤红壤为主,湿地以底泥为主。工程占用湿地公园区域涉及公园水面和陆地,因此土壤修复为水体底泥和陆地土壤修复,将土壤恢复成占用前的原状。①表土保护利用:对于基质条件较好的湿地区域,动工之前,剥离湿地表土,将适合湿地植物生长的原有表土单独堆放,施工完成后运回原位或者应用在其他土壤条件较差的湿地区域,保证区域内质量良好的表层土得到充分保护或利用。②底泥污染物清除:施工结束后采用人工挖掘或机械清除等方法,依据基质内源性污染物含量以及湿地植物生长对基质的要求,确定基质清除深度,达到去除湿地基质污染,营造湿地植物、底栖动物和微生物适宜生存条件的目的。
(3)植被恢复。为了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应当对施工期造成的湿地植被的破坏进行恢复种植。在记录湿地植被资源破坏的基础上,进行生态种植、复绿工作,将植被恢复成施工前的原状。首先,岸边湿生植物带的修复:在恢复原状的基础上,种植湿生乔、灌、草,以近自然的方式打造生态驳岸,实现陆地生态系统到水域生态系统的自然过渡[3]。可选用的湿生植物包括:①湿生乔木:落羽杉、池杉、水松、水杉、湿地松、水翁蒲桃、垂枝红千层、小叶榄仁等。②湿生灌木:黑面神、银柴、灰莉、土蜜树、木樨等。③湿生草本:芦苇、毛蕨、海芋、芋、美人蕉、芭蕉等。其次,陆上其他区域的植物修复:乔木树种应按照公园内原有的陆生植物种类进行补种,灌木和草本应优先考虑利用施工前移栽的低矮灌木和草皮进行植被恢复。如果移栽的灌木幼苗或低矮灌木植株和草皮不能满足植被恢复需求,则开展人工恢复方案,种植区尽量与周边植被群落的主要建群种、优势种保持一致,避免新的优势植物物种出现,引起植物的种间竞争,反而造成周边原生植被的破坏。植被恢复后营造的林地地块要加强抚育管理,及时割除影响幼苗生长的杂草。对于恢复为草地的地块,要开展合理施肥、洒水等措施,并建立围栏,保证植被恢复成功。
4.2 动物栖息地恢复
鸟类栖息地恢复主要实施的工程包括人工浮岛、鸟类停歇地、鸟类招引、鸟类投食点等[4]。水生动物栖息地恢复主要措施是构建水下草皮净化系统,选用净化能力强的沉水植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栖息地恢复措施主要是种植低矮挺水植物,为这类动物提供隐蔽安全的生活场所,树枝或水草能为其提供繁殖产卵的媒介。通过湿地生态修复措施,将该区域逐步恢复成湿生、挺水、浮水、沉水植物相结合具有分带特征的湿地植被带,构建一条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湿生植物景观带,起到保护水资源,改善局部小生境,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特别是一些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可选用植物包括:①挺水植物:水葱、水莎草、梭鱼草、菖蒲、香蒲、芡实、芦苇、再力花等.②浮水植物:雨久花、满江红、浮萍、槐叶萍。③沉水植物:微齿眼子菜、黑藻、金鱼藻、穗状狐尾藻和轮叶狐尾藻等。并针对湿地公园内部不同类型的鸟类进行生境营造,通过微地形塑造、水文控制及植被恢复,为湿地鸟类建立生境多样的栖息环境,在滩涂宽阔区域种植芦苇和一些湿生灌木、草本植物,以此来改善鸟类栖息、觅食环境。根据滩涂区域的地形、水况和高程营造出深水区、浅水区、沼泽区、浅滩区,以此满足不同动物对生境的需求。
4.3 地表设施恢复
工程影响部分湿地公园部分游步道,会暂时切割原有连通的步道系统。地表设施恢复主要以工程直接影响区游步道的重建和修缮为主,对于受到施工影响的游步道,进行重建和修整,达到恢复其功能和景观风格。游步道的恢复,应采用新旧程度、色彩等与原有步道较为一致的透水砖,且铺装形式、坡度、排水等均应按照原设计图纸进行。恢复区域的游步道应贴近施工前的风格样式,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5 结语
湿地公园是指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5]。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当下,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以管道工程为例,分析了工程将对湿地公园产生的各种影响,并提出在工程竣工后将湿地景观恢复原状的具体措施,以期为在湿地公园内进行建设的工程提供切实可行的生态恢复方案,可以更好地弥补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