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路径研究
——以怀化市为例
2023-11-26王斓蓓
王斓蓓
(怀化开放大学,湖南 怀化 418000)
如何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为了我国教育的一个紧要课题。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大力推行社区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居民生活,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人文价值,必然会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而推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一、怀化社区教育模式的发展
早在2012 年3 月18 日,中共怀化市委、怀化市有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文件(怀发【2012】3 号),就提出:“建立市办社区大学,县市区办社区学院,乡镇、街道办社区学校,行政村、社区办学习中心的‘四级社区教育教学模式’”。该文件为推动怀化市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政策,指明了工作方向。
2013 年6 月25 日,怀化社区大学成立。此后,怀化社区大学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成立了怀化社区大学雪峰山民族艺术团、怀化社区大学合唱团、怀化社区大学京剧俱乐部、怀化社区大学乒乓球俱乐部等八个社区团体,组织了一系列社区教育工作。2017 年开始,每年组织“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树立社区教育先进典型,申报了国家、省级“百姓学习之星”“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优秀学习团队”“学习型家庭”等先进典型。
2017 年9 月10 日,怀化市鹤城区有关部门致函鹤城区教育局批复该局《关于成立区社区学院及搭建区社区教育机构框架的请示》,同意成立怀化市鹤城区社区学院,并要求确保每年开展6 次以上社区教育活动,怀化第一个社区学院成立。
经过多年努力,在怀化市委的高度重视下,截至2020 年底,怀化社区教育逐步形成“有关部门主导、教育主抓、部门配合、社区主角、市民参与”的大格局,怀化基本构建起“四级社区教育组织构架”,怀化市辖12 个县(市、区)和一个管委会均成立了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和社区学习中心还在进一步完善中。
二、怀化在社区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和困难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不够深入
由于缺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针对性地方政策,在众多社区教育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占比不大,缺少周期性的工作规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不够,教育内容流于表面,使得优秀传统文化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在常规各社区的教育活动中,大多由社区内各单位牵头,从单位本职工作为切入点,以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安全教育等为主,如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在锦溪社区内,进行社区教育的时候会优先考虑健康宣传义诊活动。这些社区活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在于社区内单位性质,而非介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广。
在怀化社区大学举办的社区活动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占比达到50%,但大多为表演类,如京剧、花瑶舞蹈、民歌艺术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相对单一,无法从传统美德、人文思想、生活文化等各方面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无法获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效果。
(二)人员、设施不足
怀化社区大学挂牌于怀化广播电视大学,社区学院挂牌于各县市区职业中专、教师进修学校等单位,社区学校挂牌于乡镇、街道办,社区学习中心挂牌于行政村、社区,均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而社区教育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以社区学习中心为例,怀化红星街道办下设13 个社区,应设13 个社区学习中心,每个社区的工作人员标配是6 人,而居住人口较多的宏宇社区,常住人口达到一万五千多人,人数较少的社区常住人口也在三千左右,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且各职能局开展自身业务工作时,常把任务分解到各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设置民政专干、爱卫专干、环保专干、计生专干、安全生产专干、综治专干、统计专干等,都由社区内6位工作人员担任,一人身兼数职,疲于应对各种工作,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不仅需要大量的精力去组织、策划,甚至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学习,因此,光靠本就工作繁重的少数几个工作人员难以有数量、有质量的开展这项工作。
在社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场地、设备也是重要的一环。以怀化红星街道办为例,锦溪社区和香洲社区共用香洲广场作为活动场地,清水湾社区内有红星桥头广场作为活动场地,其他十个社区既没有户外露天场地,也没有室内大型会议厅可以作为活动产地,组织文化传播和教育活动难度较大。
三、怀化在社区教育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路径分析
(一)建设区域特色,对本土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
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上层文化,亦有贴近日常生活的民俗文化、艺术文化,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在社区教育中进行传承的时候,应立足于怀化本土,在充分梳理怀化本土历史脉络,深入研究怀化本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挖掘出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怀化地域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如怀化通道侗锦织造技艺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纺织和印染工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怀化辰溪的“瑶乡茶山号子”气势磅礴、激越高亢,有极强的辨识度和民间地方特色。这两项优秀传统文化都于2008 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区域文化资源特征,将区域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纳入社区教育系统,做好区域内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打造区域内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品牌,如怀化社区大学雪峰山民族艺术团就对本土艺术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挖掘与传承雪峰文艺,在鹤城区、会同县、溆浦县设有10 个学习体验点,组织系统的社区教育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实践学习、户外体验等活动。将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可以吸纳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研究专家进入社区教育,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区域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区教育之间的互动,增加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二)建立社区教育共同体,资源共享
虽怀化社区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但目前怀化社区教育缺乏统筹,未能形成社区教育共同体,由怀化社区大学、各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学习中心各自开展教育活动,教育资源、社区资源及社会资源未能及时融通共享,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要建立好社区教育共同体,一是要强化组织领导,在“怀化市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将社区大学、各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学习中心整合起来,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领导机构;二是教育活动场地共享,对于暂时无教育活动场地的社区进行基本场地资源支持;三是先进经验共享,对开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效果突出的社区进行模式推广;四是教育资源共享,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研究专家、优秀教师可根据需要到不同社区授课,打破部门单位限制;五是课程资源共享,各学校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程,进行全市推广;六是学习资源共享,各社区的藏书、期刊可互相交换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可以使社区大学、各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等合作、共商、共享,实现深度融合,可以极大的节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力资源、设施资源的问题,更好的发挥社区教育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三)开辟多元化传播平台,丰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更多人选择碎片化时间学习,数字化、信息化的互联网平台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怀化社区教育使用的线上平台只有“湖湘学习平台”,线上学习渠道单一,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一是应开辟多元传播渠道,如微信公众号、移动APP、本土学习网站等手段,实现信息传播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二是拓展自媒体账号宣传,提升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依托微信朋友圈、抖音、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但现阶段还有很多老年人对线上平台不了解,可以开设一些针对老年人智能运用的系列课程,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如怀化社区大学,在21 年7 月6 日就开启举办“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千课进社区系列讲座,希望能消除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享受智能时代带来的“红利”。
(四)创立社区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居民生活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社区文化可以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进而更深层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湖北武汉龙阳社区自2017 年起每年开展《俭以养德》主题实践活动,以节水、节电、节粮为主题,营造全社区节约的浓厚氛围,使得龙阳社区充满勤俭节约的生活氛围,先后获得“湖北省社区建设最佳示范社区”“武汉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武汉文明社区”等三十余项荣誉称号。意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作为传承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只有贴近群众、走进群众,才能够使得社区群众透彻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创立传统氛围的社区文化,一是以居民为中心,开展贴近生活、受居民认可的、感兴趣的文化教育活动,建立自下而上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模式,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在社区内进行宣传张贴、宣讲、调研,让居民“处处可看,时时能学”;三是制定周期性的工作规划,定期开展系列活动,在长期探索中,建立起适合本社区的社区文化,并不断内化为居民的行为习惯,营造和谐美好的社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