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近郊农业高质量发展之我见
——我在双浦做科技特派员
2023-11-25傅鸿妃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文/ 傅鸿妃 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我从2019 年7 月开始担任杭州市科技特派员,派驻地为西湖区双浦镇,离老城区15 公里,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近二十多年来,杭州市的萧山、余杭、富阳和临安先后撤市设区,市区面积和人口显著增长,像西湖区双浦镇这样有农业的近郊区域也越来越多。如何使这些区域的农业能够真正地实现高质量发展,使这些区域的农民不因土地被流转而失落,是现阶段正在努力探索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我担任科技特派员四年多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建设现代标准农田,留住农村乡土气息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时曾指出:要站在历史的、发展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三农”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问题,也是浙江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他还提出了“农业兴才能百业兴,农民富才能全省富,农村稳才能全局稳”的战略判断。农业是百业之基,粮食是立足之本。只有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有底气。
❋建设现代化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生产和供应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农业人口越来越少,会干农活的人也不断减少,有语:七零后不愿种地,八零后不会种地,九零后不提种地。中国的农业出路在哪里,机械化是必经之路,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环节。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规划指出: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完善、水电配套、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持续高产稳产的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保障。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分田到户的政策,因此耕地都在每家每户手里,不仅地块分散,用途也是五花八门,给机械化操作带来了难度,因此必须对分散的土地进行统一流转。土地流转后,需要进行地块整治使其连片,由于土地前期用途和区域位置的不同,土壤肥力和状态完全不一样,有些土地必须进行旱涝盐碱综合治理,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将原有的田间道路、排灌沟渠、配电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提升,以利于机械化操作。
❋建设整洁美丽田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美丽田园是“十三五”期间的重要工作,浙江省的美丽田园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主要工作是推进田园环境整洁和清洁化生产、提升生产设施和基础设施配套、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健全长效机制。该项工作开展后,我们的农田变成了基础设施完善、农业设施整齐、田园环境整洁、生产过程清洁、产业布局合理的美丽新田园,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明显提升,田间地头吸引了城里人的目光,成为了他们喜爱的景点和网红打卡地,从而带动了其他产业,拉长了农业产业链,造就了美丽农业经济。
❋留住传统乡土气息,以解异客之乡愁
提到农业当然离不开农村,农村在我的印象里是远处炊烟袅袅、枝头啾啾鸟鸣的景象,在曹雪芹的心目中是“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场景,在陶渊明的眼里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景。通过建设美丽田园和高标准农田,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也使我们的农业焕发了现代的气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到农村。这些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情怀型客人,他们从小在乡村生活,长大后通过求学或努力到城市定居,他们对乡村有难以割舍的依恋和向往,非常渴望这样的生活,这类客人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他们的需求是重温或回归。第二类是体验型客人,他们是被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长辈带着去的,他们从小生活在城市,五谷不分,农村对他们来说就是新鲜,他们的需求是玩和吃。第三类客人是打卡的客人,这类客人了解到哪里有好玩好吃的,就会到此一游,他们的需求是代表性景点和代表性美食。
创新农业传统模式,激活农业发展动力
农业虽然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但是在发达地区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很低,浙江省占比仅为3.0%。如何激活农业发展内驱动力,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答题”。农业传统种养模式的特点是“小而散,多而杂”,即每家每户一亩三分地,经营规模小,一般只够满足一家人的需求;每家每户地里农作物的种植种类很多,品种较杂,以满足一家子的各种农产品需求。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创新农业种养模式,提高农业附加值
传统的种养模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创新势在必行,“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大发展方向。“共享田园”“亲子菜园”等项目就是新业态的背景下探索出来的农业新型种养模式:城里人以会员制的形式在农村认养一小块土地,不仅能够参与翻耕、播种、施肥浇水等具体农事操作,还能在收获的季节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这种新模式使土地不再是传统的土地,而是都市人的农事体验基地,是陶冶情操、疗愈心灵的港湾,这些模式使土地的经济效益放大了数倍,甚至数十倍。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中小学生学农教育的开展和劳动课程的开设,为“农业+教育”“农业+研学”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挖掘农村乡土和产业文化,延伸农业产业链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广袤的农村是乡土文化的滋养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乡土文化的发展滞后于时代的进步,有的甚至销声匿迹了。乡土文化包含农耕文化、节日节庆、民俗风情、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村规民约、古建遗址、名人名家、古树名木等等。余杭仓前的掏羊锅,是以前当地很多农户从事买羊杀羊的工作,羊肉卖完后剩下的羊头羊脚肚里货等拿回家,煮上一大锅与家人邻里一起分享,因清朝乾隆皇帝品尝而盛名。当地于2006 年举办首届仓前羊锅节,恢复了该风俗,每年吸引大量饕餮客前来品尝和体验,掏羊锅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农家美食和风景。
产业要发展,品牌必须要打造。创立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重点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区域公用品牌的建设已经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发力点。区域公用品牌是区域特色农产品集中组织监管和集中数字化赋能的综合体,覆盖了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的跨产业生态格局。如丽水的“丽水山耕”是2014 年在全国率先推出的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地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品牌农产品历年累计销售额已超100 多亿元,品牌价值达26 亿元,品牌获评“新时代区域农业品牌十年卓越影响力品牌”。
❋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助力乡村共富
农村地域广阔,资源丰富,闲置的东西不少,如大部分农民基本不再种地,村里很多土地和山林闲置,有些人进城后,在城里居住,农村的房子也闲置了。土地和山林被村里收回,再统一流转给农业公司、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这样村民可以收土地流转费用,多了一笔收入。这些流转土地的企业、合作社和大户需要运营办公和居住的场所,村民将闲置的房屋租赁给他们,不仅解决了经营实体的问题,又给村民赚了房屋租赁收入。
随着“非农化”和“非粮化”政策的推进,农村大部分耕地要回归其原有功能——种植粮食,但是土地租金、劳动力、农资等成本居高不下,单一的种植无法让产业盘活,必须赋予农业种植新的功能或创意,才能使农业产业在立足一产为基础的前提下,让企业有奔头,让产业有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种植户想尝试“农业+”三产融合项目。但是因受活动场地限制、餐饮无法解决等主要因素的影响,“农业+”三产融合项目目前无法实现销售和售后一条龙服务,这不仅使“农业+”三产融合的队伍不能壮大,还反过来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村里有大量的村集体用房,村民也有农家乐等产业,笔者本来认为企业和种植户可以与村里联合实施,企业和种植户负责参观学习接待,村里负责提供活动场所,村里的农家乐负责餐饮接待。这样既解决了农业企业活动场地受限、没有餐饮服务的尴尬,也为当地农家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结果发现项目实施基地到村里活动场所,而餐饮的地方一般距离较远,来回折腾影响活动效果,无法吸引更多的客人,严重影响三产融合发展。因此,解决活动场地受限和基地就餐问题迫在眉睫。
归拢本土优秀人才,吸引外来社会资本
现在的农村,大部分村民在城市打工或经商,留在村里的基本是老弱病残,农村想要发展,靠这些留守人员肯定行不通。近郊农村比其他农村相对好点,还有部分年轻人生活在村里,他们虽住在村里,但是工作在城里,基本不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家在近郊进城方便,可以节约城里的租房费用。解决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这几个突出问题,农村才能得到长足发展。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是第一资源,只要解决了人的问题,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归拢本地优秀人才,更好建设家乡
浙江省自2015 年起,相继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涌现出了像胡秀秀、“江南舅舅”等一批优秀农创客,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今年7 月,农业农村部、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和全国工商联等九个部门联合下发了“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推动人才、资金、技术下乡,鼓励大学毕业生、能人、农民工、企业家等回乡创业。这个活动方案很有温度,让在都市生活了几十年或几辈的游子,能够回归家乡,利用他们的“乡情”和“乡愁”,发挥他们的热情和资源,为家乡的发展作贡献。
❋吸引外地客,更好发展乡村
留住本地人才还不够,要想使农村有好的发展,引进外来人才和资本是必须的。“乡村CEO”,即农村职业经理人,2019 年从淳安下姜村起始,同年余杭区政府出面向全国发出“英雄帖”,引来了四面八方的人才,目前这些“乡村CEO”正在用他们的青春和热情,为乡村共富努力奋斗。除了招揽村集体的经营管理人才,还利用农村的广袤资源和政策,吸引外乡人来村里创业,像义乌李祖村的“国际创客村”,入驻了两百多个农创客。同时,一些企业将公司总部搬到山清水秀的农村,不仅降低了公司运营成本,还解决了当地一部分村民就业问题。预计不远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将总部迁到空气清新、山水环抱、自然清净的乡村。
❋争取政府人才支持,更好服务乡村
科技特派员是政府主导的,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到乡村提供服务。科技特派员形式包括个人科技特派员、团队科技特派员和法人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由最初的农业拓展到工业、经济、管理等。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浙江省实施20 年来,共有3.9 万人次到乡村服务。吸引我们到乡村服务的原因,不仅是乡村空间广阔,能锻炼人,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我们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在广袤的乡村应用,让它们开花结果,造福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