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5C 核心素养模型的建筑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3-11-25陈惠惠徐慧琳袁开军

科教导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建筑设计核心

陈惠惠,徐慧琳,袁开军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5)

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其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教育贯穿人才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教育中。建筑设计专业应培养在建筑设计方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的高级应用技能人才,该专业学生除了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之外,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相较于以往单一化的专业技能教育,还需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从5C 核心素养模型出发,深入改革建筑设计课程,分析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探索5C 核心素养融入建筑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从而围绕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对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培养具备5C核心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1 5C 核心素养模型内涵

5C 核心素养即在学者提出的21 世纪核心素养4C 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增加了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构成5C 模型。在5C 核心素养中,每个素养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其中,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5C 模型的核心,创新素养以审辨思维为基础,沟通素养又是合作素养的基础。5C 核心素养模型中,“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之所以是核心,原因是其具有多重内涵,既包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也包括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核心素养是学生将来工作生活中面对及解决问题时的综合表现力,是一个人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的总和。

2 5C 核心素养融入建筑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意义

目前,高职建筑设计专业主要以培养劳动型和实践型人才为主,弱化了的应用型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重技能表现轻文化内涵的情况让我们再次思考高职教学的目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建筑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

高职教师在探索建筑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路径时,需要明确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还要考虑学生将来长远的职业发展。在具体课程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基于素养教育培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重构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专业课程为载体,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除了实现个人职业发展,更要实现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 建筑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3.1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不重视素养教育

建筑设计专业课程多在建筑学设计教室授课,教师先讲解理论,随后学生进行独立设计。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学生在自己动手设计时,容易忘记教师的示范操作,降低了学习效率。另外,教师演示完后,学生就开始自主练习,可能一整节课学生都在动手操作,几乎没有师生互动,在这样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并没有认识到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忽略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传导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未能得到充分提升。

3.2 学生文化素养薄弱

文化理解与传承是5C 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养,对其他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古代人民建造了诸多闻名世界的建筑物,我国古建筑的建筑体系独成一派,因此建筑设计专业中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可挖掘元素非常之多。而当下高职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在文化素养方面相对比较薄弱,拘泥于课本层面的理论知识,没有深入地理解文化传承,未能形成专业知识背后的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感,学生学知识往往只为了应付作业与考试,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未能得到显著提升。

3.3 学生缺乏审辨思维

审辨思维是一个人不轻易接受结论的态度,是一种辩证、理性思考及自我反思的品格,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审辨思维。目前,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发展迅速,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将来就业时也会进入智能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很多生产活动都有电脑或者机器的参与,此时,人的审辨思维就格外重要。当前高职大学生在审辨思维方面是比较缺乏的,学习专业知识容易照本宣科,不愿意深入思考,缺乏质疑精神,同时,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于学生审辨思维的锻炼亦不足,不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3.4 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5C 核心素养元素挖掘不充分

目前5C核心素养教育在部分高职院校建筑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较为缺乏。教师缺乏对建筑设计专业教学和个人核心素养教育的科学统筹能力,多数情况是直接进行素养教育的说教,显得生硬枯燥。高职学生专业课程的核心素养教育要统筹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课程特征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充分挖掘不同专业课程中的5C核心素养元素,将5C核心素养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将以文化素养为核心的5C 核心素养教育贯穿建筑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

4 5C 核心素养融入建筑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4.1 建筑设计课程文化素养培育

建筑设计文化素养可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信、树立文化自信。教学设计以“建筑力量建造中国基石,建筑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主线,融合设计课程思政教育,串联课程学习全过程、覆盖课堂教学全方位、规范师生言行,培育时代新人。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遵循CDIO 理念,采用“三段七环”教学模式(图1,p77),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性教学。课程教学过程分为课前自学,课中助学实践内化知识,课后拓展提升。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正确的工程价值观纳入岗位能力目标,教师进行引导监督以达到教学目标。

图1 “三段七环”教学模式

4.2 建筑设计课程审辨思维培育

建筑设计审辨思维需要学生在认识建筑构造与建筑形体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分析、质疑、评价等技能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

“质疑”即提出疑问。教师在教学中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思考,对既有的知识观点持怀疑态度。例如,在学习民用建筑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住宅建筑中10 层及10 层以上称为高层建筑,而其他民用建筑是27 米及以上称为高层建筑?围绕这一系列的疑问,教师开始民用建筑相关知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查阅资料的能力,通过情景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审辨思维,提高学习兴趣。

4.3 建筑设计课程创新素养培育

建筑设计创新素养需要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提出创新性的想法。对于学生创新的想法,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以绿色建筑这门课为例,围绕绿色设计的主题,让学生能够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完成对课程作业的设计。有的小组选择了生态住宅设计,创新点在于循环环保屋顶设计;有的小组选择了节能建筑,创新点在于建筑本身的调温方式。学生围绕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对绿色建筑的创新设计。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运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在提升职业竞争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未来的职业中认真践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

4.4 建筑设计课程沟通素养培育

建筑设计沟通素养需要学生能更多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沟通素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课堂中应该让学生讲、教师评或者学生讲、学生评,让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沟通素养的主阵地。以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为例,在课堂评图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事先沟通,选出汇报代表,商议汇报要点,在汇报过程中,其他小组成员认真聆听并讨论,汇报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点评发言,指出亮点特色及不足之处,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倾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都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4.5 建筑设计课程合作素养培育

建筑设计合作素养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小组分工协作,互相理解包容,最终完成本职工作和实现共同目标。以BIM 建模这门课为例,课前,教师根据学情及个体差异,将学生进行分组,教师进行碎片化资源整合,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差异化学习资源,小组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完成预习。课上,学生分小组以“循环进阶”的方式进行实操练习,通过线上学习任务工单的指引,辅以过程性考核,组内、组间学生互动逐渐增多,师生互动交流逐步深入。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评价表,对小组内成员进行评价。通过点评与被点评,学生可以发挥主人翁意识,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合作素养。

5 总结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能适应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这是21 世纪核心素养之所以被提出的根本原因。高职院校建筑设计课程改革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建筑设计课程和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度融合,突出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以专业课程为载体,提升学生的审辨思维、创新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将学生5C 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在理实一体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建筑设计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建筑设计的困惑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