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

2023-11-25王一博辛立秋

中国市场 2023年32期
关键词:普惠农村居民金融服务

王一博,辛立秋

(1.宁波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2.东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进入21世纪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快速增加,但居民消费率却增长缓慢[1]。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然而,居民消费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情况。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近2倍。如何挖掘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既有利于农户的生产生活,又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农村金融通过供给合适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广大农户的融资需求,在缓解资金约束层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金融可以助力农村居民消费及消费可持续增长[2-4]。随着信息、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在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农户违约、提高贷款等金融服务可得性的维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满足了广大长尾群体的信贷需求,缓解了金融排斥难题,提升了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促进了包容性增长[5-6]。已有研究进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分析,得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消费水平甚至是消费升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还对农村的消费结构产生影响[7-11]。有研究探究了相关作用机理,如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与农村居民消费均正相关,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创业能力和金融可得性等机制间接促进农村地区消费;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的路径,在意愿和能力双维度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产生正向作用[11-12,14]。

在新发展格局和守好“三农”基本盘的重要目标引领之下,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有效推动农村消费,又存在着哪些相关的促进机制?文章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点明数字普惠金融的显著优势,分析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为后文其作用于农村居民消费的“三大”机制分析做铺垫,并提出未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为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赋能农村居民消费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2 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

2016年G20峰会上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明确指出要借助大数据等技术让更多的小微企业、农户与城镇低收入群体获得经济实惠的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是经由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其显著优势有以下三方面。

2.1 在金融覆盖广度层面,服务更广泛的农村居民群体

数字普惠金融突破了传统金融的地域局限,利用数字技术具备的显著优越性,对传统金融的缺陷进行弥补。其服务覆盖范围更广,成本更低,使农村居民更容易获得由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便利,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获性。鉴于此,其发展是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与金融服务质量提升的基础上,为资金需求者尤其是处于贫困状态的群体提供均等化的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在面向服务对象时,具有多维度、多业态特征,以便从多层面影响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

2.2 在资金使用深度层面,拓宽农村居民金融理财途径

数字普惠金融发挥了强大的技术能力,拓展了户均使用率。它可以凭借技术优势重构信用评价体系,为农户提供大量门槛低、类型多、高效实惠的金融服务与产品。数字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为广大用户拓宽了投融资渠道,提高了农户的抗风险能力,促进其收益增加,推动家庭消费升级。

2.3 在数字化服务层面,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数字普惠金融出现后,显著改变了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以数字支付方式为例,它的出现、发展与推广让金融服务脱离了线下网点的限制,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运行成本。此外,在需求侧,农村居民可以更灵活、更高效、更便利地享受金融服务,支付环境也持续优化,在促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和安全性的同时,让农村居民的消费充满偶然性与随机性。

根据心理账户理论,数字支付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体验不同于以往的现金支付体验。农村居民采取数字支付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心理损失程度比现金支付感受到的心理损失程度要低得多,农户采取数字支付的过程中对交易金额产生的敏感程度,显著低于采取现金进行支付的程度,有助于激发需求方的消费欲望,有利于农村居民投入到更加活跃的消费活动中。

3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信息、网络化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缺乏健全的网络消费条件。农户存在增收难题,可支配收入低于城镇地区,加之农村居民长期形成的滞后性节约消费习惯,导致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比较低。随着国家深化农村金融机制体制改革,数字普惠金融逐步发展并采取措施促进农户增收、刺激消费。本部分进行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动因及区域发展情况总结,以期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总体描述。

3.1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动因

已有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城乡收入差距、传统金融、人口密度、金融意识、互联网使用影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15-16]。农村居民受教育经历、金融知识、收入水平、政策推动等也会对数字普惠金融产生影响[17-19]。本部分从供需双方和外部政策环境的角度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力”进行简要分析。

3.1.1 国家政策推动

2023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到“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农户生活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农户的边际消费倾向日益升高,逐步成为扩大国内消费的重要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涉农资金的配套工作十分重要。向农村地区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采用差异化的政策输出,推进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持续升级。加大数字普惠金融的扶持力度,为农业生产赋予动能,进而增加了农村居民收入,促进了消费水平的提升。

3.1.2 金融力量发力

近年来,以银行等金融机构牵头成立的数字普惠金融平台日益深入到农村地区,推动了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工作。随着金融机构创新和完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质量,逐步缓解了农村地区的信贷约束,消费需求得到释放。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份额不断增大,不少农户通过获得的各种数字普惠金融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进行生产经营,增加了经济收入,缓解了流动性约束,促进了消费。

3.1.3 农村居民积极参与

近年来,农户网购的需求增加,并进行了形式多样的网络生意交互。要引导农户提高金融素养以适应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和涉农电商的“双发展”带来的机遇,以便农户可以掌握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逻辑,持续赋能农户更多的消费需求。金融机构也应顺势而为,向农村市场投放多样化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动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当前很多农民已充分意识到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地学习金融知识,并参与到数字普惠金融活动中。与此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应用带来的直接高效的快捷支付方式的普及,进一步推动农户接受数字化的消费模式,提升其购买能力。

3.2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

从中国东、中、西部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农户消费的层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20]。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推动了城乡家庭消费,该效应在东部地区最明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弱[21]。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层面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高于短期效应,东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强于中西部地区[22]。

在东部地区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与深厚的经济底蕴,数字经济的发展处于较高水平,其实际发展水平超过了中西部地区,这些良好的基础会推动东部地区的农户整体消费水平的上涨。同时,东部地区拥有良好的金融基础设施保障和一定数量的金融从业人员,再加上日益加快的金融产品与金融制度的创新步伐,使数字普惠金融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在金融需求方的角度,以上条件对东部农户金融产品的获取产生了助力,保证了其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和收入的增加,提高了消费水平。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17],虽然研究表明,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发展水平趋于上升态势且绝对差异在缩小[23],但各个区域之间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仍旧存在差异,会对农户消费形成一定抑制。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受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互联网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17]。

从中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相比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较弱,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不高,与东部地区形成了鲜明对比,农村居民旺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满足,数字普惠金融的消费推动效应不强。特别是西部地区中的边远农村,缺乏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条件保证,收入水平比较低,影响了该地区农户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知和获取,降低了消费水平。

现如今,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但供需两端、介质载体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却存在缺陷,数字普惠金融的高质量发展无疑要通过改善供给侧结构和挖掘需求潜能来实现[24],未来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逐渐向着地区趋同演进[23],在空间层面惠及更多的农户,满足其消费需求,需要信息化水平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多维度持续发力。

4 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机制

文章认为,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农村居民消费的机制可以通过直接效应或是间接效应去实现。

4.1 数字普惠金融降低资金获取及消费心理的“双门槛”,提高了农村居民资金流动性

传统金融机构在进行布局时会考虑到成本投入和信用风险问题,因而农村地区的金融分支机构较少。农户在信贷约束的前提下,会倾向于储蓄以规避风险,这样一来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动性不佳,对农户的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电子货币形态都是以移动支付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供给方来说,借助大数据信息采集,金融机构可以降低服务成本和突破时空限制,降低金融服务门槛,缓解金融排斥效应,降低流动性约束,对消费产生了促进作用;在需求方的角度,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动机分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移动支付主要影响了交易和投机动机。移动支付激发了农户的消费欲望,加之便捷的支付方式降低了农户消费的心理门槛,使农户对自己的财务情况更加乐观,农户采取移动支付方式的过程中对交易金额的敏感度,比现金支付的敏感度低得多,实时线上的金融交易方式给予农户便捷的消费体验,提升了购买力。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分析显示,移动支付可促进中国家庭消费增长16%。同时,商户也非常乐意接受移动支付方式。因此,数字普惠金融也扩大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渠道,逐步提升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效率,对消费活动产生激发效应。

4.2 数字普惠金融实现保险与理财的“双重获取”,推动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消费理论指出,流动性约束是制约人们消费的关键因子之一。农户为应对生产风险的不确定性,会更倾向于储蓄,农村居民缺乏充足的自有资金,无法正常消费的问题随之出现。保险作为重要的风险对冲工具,其作用就是降低未来收入和风险的不确定性。数字普惠金融以日益发展进步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持续提升保险服务的便利性及可获得性,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减少了储蓄数量,推动了消费水平的提升。

在理财活动的参与层面,数字普惠金融运用先进科技对大量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提高了资金的安全性,金融机构在规模效应的加持下也降低了运营成本,数字普惠金融也降低了理财活动的参与门槛,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了理财活动中。相比于传统的理财参与模式,农户有更多的选择,购买手续和理财周期也具备多样性,购买赎回具备灵活性,提高了用户的购买意愿。农户在获取到理财收益的同时,释放了消费意愿,并将推动消费水平提高。

4.3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推动农户收入等“三个关键”,拉动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经济学理论中提出了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关键性因素。生活中,人们一般也实行“以收定支”的消费模式。在农村一般来说收入高的农户,消费水平也会较高。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收入不稳定,为了维持生活,农户的当期消费也会受到前期收入的较大影响。此外,农户不敢贸然消费,其消费能力依旧会受制于收入不确定、物价走势高低起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农户收入水平的提升[25-26]。

随着收入的增加,可支配资金增加,进而部分资金流向消费,增加消费支出。数字普惠金融具备便捷、高效、门槛低的金融服务特征,拓宽了农户的融资渠道,可为农村创业提供资金助力,增加农户的抗风险能力,有效缓解传统金融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增加农户的创业意愿[27]。创业成功后的农户可以增加财富积累,提高消费及应对风险的能力。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数字普惠金融对于资源配置具备自身特有的优势,在以往的研究中也可以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8-29]。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调节金融资源的流向,确定不同产业的信贷规模,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刺激消费。

5 数字普惠金融有效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路径分析

本部分对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促进消费的路径进行分析,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5.1 增强传统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协同之翼,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设施之基

要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发展的土壤,必定要顾及传统金融业的发展。有研究表明,传统金融的发展与数字普惠金融存在相互支撑和互补的关系[19]。

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也需要强化传统金融的基础保障作用,使两者之间更好地交互融合、共同配合。

另外,要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保障农户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使用,进而拉升消费。从上文的研究可知,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由于地域的不同存在差异性,要尽量推进农村数字普惠设施的均等化,提高西部等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薄弱地区的基础设施覆盖率,拓宽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促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与协同,缩小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

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还要持续提高农村金融机构应用各类金融科技服务农村居民的能力,引导金融企业开创创新的金融产品以切合农村居民的需求。同时加强数字普惠金融产品与平台的监管意识,缓解金融风险,更好地为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与实现奠定基础。

5.2 加固农村信用体系之门,开拓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发展之路

要按部就班地开展数字普惠金融各项业务,推进各项服务真正下沉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中,完善农村的信用体系。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金融市场进行监督,保证农户征信系统的建立健全,筑牢风险预警体系和处理机制,预防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给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风险。

随着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快速向农村地区下沉,其使用范围与服务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注重对数字化金融产品的创新开发,以期为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户增收,拉升消费水平。

在技术创新应用层面,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了普惠金融持续发力,逐渐改变农户日常的金融行为,使农户的资金获取成本降低。涉农金融机构在加入数字普惠金融的建设中时也应牢记创新使命,明确主体责任,为农户供给层次多样、品种适合的数字化金融服务,并防止过度竞争带来的金融风险,保证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安全性和集中度。通过提高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和创新性,增加金融产品的可得性,在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的同时,使农户消费水平提升成为可能。

5.3 提升农户数字普惠金融素养之质,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增收之效

随着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的迅速普及,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变得十分必要。农户对数字金融的本质与风险认识不足,对于消费具有“固化”和“惯性”思维,都可能制约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未来生产生活造成消极影响。

除了不断通过宣传改变农户的消费观,引导农村居民合理地在其消费能力之内,借助数字普惠金融释放和满足其消费需求之外,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的提升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渠道,让农户自发学习金融知识,银行等数字普惠金融参与机构也应加大宣传力度或通过组织培训等多种方式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农村居民对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认识与使用的可能性。

此外,充分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增收效应,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采取信贷优惠的策略鼓励农业生产、鼓励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农户创新创业,依托数字普惠金融对资金进行配置,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农户消费的提升。

猜你喜欢

普惠农村居民金融服务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