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效率视角的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质量研究

2023-11-24崔国华太原学院管理系山西太原030000

物流科技 2023年22期
关键词:物流业省份物流

崔国华 (太原学院 管理系,山西 太原 030000)

0 引 言

物流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不仅能构建完善的供应链,还能拓宽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1]中将中部地区的27个城市作为枢纽,这些城市为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研究中部地区的物流产业效率,对于提高中部地区的物流资源利用率,打造跨区域物流通道,提高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配置效率,以及发挥枢纽的资源集聚和区域辐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物流效率是评估物流产业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现有的关于物流产业效率的研究多围绕物流效率的评价和物流效率的影响因素两方面展开。在效率评价方面:刘承良等[2]利用SBM-Undesirabl模型评估了我国2003—2014年低碳约束条件下的物流效率。李健等[3-5]选择了省际、城市集群或特定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并对研究区域的物流效率进行了深度评价。在探索影响物流效率的因素方面:刘勇[6]观察发现市场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物流基础设施水平及人力资本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物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钟畅[7]的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物流行业能否有效发展,主要看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行业发展状况、对外贸易状况和政府政策等几方面的综合影响。此外,基于空间结构探讨物流业的发展布局,可以从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解释物流业的发展。沈玉芳等[8]通过区位基尼系数和区位熵方法研究了长三角物流业的空间分布与演变性质,发现其空间聚集效应显著,廊道效应也非常突出。

这些实证为研究区域物流的产业发展质量奠定了基础。但是,现有成果中的研究对象多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质量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对中部六省物流产业效率测度的基础上,探究中部地区物流产业效率的动态变化,为今后中部地区调整物流资源配置、协调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主要通过DEA模型、SBM-DEA模型、SFA模型等对物流产业的效率进行测度,用超效率EBM模型测度物流产业效率的成果相对较少。本研究构建了超效率EBM模型结合ML指数对中部地区物流产业效率的时空变化进行动态分析。

1.1 研究方法

1.1.1 超效率EBM 模型

处理现实问题时,为了得到规模报酬可变条件下的最高效率,降低结果的误差,通常需要考虑各决策单元的径向关系。Entity Based Model是一个同时考虑径向和非径向关系的模型,可以有效处理与径向关系有关的经济效率问题。在本文中,物流产业效率的测算考虑了非期望产出,因此将EBM模型进行了修正[9],具体如公式(1)所示:

1.1.2 ML 指数

本文选择采用ML指数研究中部地区的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与传统的Malmquist指数相比,ML指数不仅能够考虑期望产出的影响,还兼顾了非期望产出影响,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超效率EBM模型只能测算静态效率的情况,所以文章用ML指数来分析中部地区物流产业效率从t到t+1时期效率的动态变化。以第k个决策单元在t时期到t+1时期的ML指数为例,具体表达公式如下:

ML指数>1时,表明物流产业效率高于上一期,反之,物流产业效率比上一期低。EC是技术效率指数,表示决策单元对现有技术的应用情况,EC>1说明对现有技术和资源的利用率较好,规模效应显著。TC是技术进步指数,TC>1表明技术有所创新,生产水平得到了升级。此外,ML指数中的技术效率指数(EC)、纯技术效率(PEC)和规模效率(SEC)三者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1.2 指标选取

本文考虑将资本、劳动力和能源作为投入要素,将物流业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作为期望产出要素和非期望产出要素,构建一个在“节能减排”约束条件下的物流产业效率评价体系,详见表1。

1.3 数据来源

选取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的数据来代表整个物流行业,以2012—2021年我国中部地区六个省份的3项投入、2项产出指标数据为样本,指标数据全部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等。各省份物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借鉴吴开亚等[10]的观点,依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公布的标准煤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计算获得。

2 实证分析

2.1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效率分析

基于2012—2021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运用MaxDEA软件,对各省的物流产业效率进行测算,将各省份的效率值整理成表2。结果显示:2012—2021年的中部六省物流产业效率的均值是1.003,整体达到了有效水平,实现了物流产业资源和效率的协调发展。

表2 中部地区六省份物流产业效率值

从区域来看,效率均值超过1的省份有山西、江西与河南,其余三个省份的效率均值未达到效率前沿面,处于无效状态。不同省份的效率均值差异显著,效率均值最低的湖北与效率均值最高的江西相差0.957,与预期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过从发展潜力方面分析,江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有充分的提升空间,而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在物流业发展的进程中遇到技术瓶颈的概率较大。

从时间上来看,2012年中部六省的物流效率达到有效状态的省份有江西、河南和湖南,2021年达到有效状态的有四个省份,分别是:山西、安徽、江西、河南。2012—2021年物流产业效率处于波动上升的省份有:山西、河南和安徽。其中,河南省物流产业效率值的增长幅度最为稳定,由1.135提升到了1.243。2012—2021年物流产业效率波动下降的省份有:江西、湖北、湖南。其中江西省的物流产业效率下降得最为剧烈,从1.992降到了1.092,2017—2018年降幅最大为0.418。整体来看,各省份物流产业的效率均在2017—2018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这与2017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11]息息相关,市场上的供需结构经历了深度调整,从需求方面来看,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这些因素都在推动产业改革升级,相应的物流需求也出现了增长。从供应方面看,市场治理逐渐规范,市场主体趋向集中,运力结构性出现了阶段性变化,物流园区服务加速升级,基于物流服务的产业生态圈逐渐形成,供给质量明显得到改善。

2.2 中部地区物流产业效率动态分析

为反映中部地区六个省份物流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各细化指标特征,本研究对中部六省2012—2021年的投入和产出数据进行了ML指数测算,整理可得2012—2021年中部地区六个省份的年均物流产业效率(表3)及各年份平均物流产业效率(表4)的ML指数及其分解结果。

表3 2012—2021 年中部地区六个省份年均物流产业效率ML 指数及其分解

表4 2012—2021 年中部地区各年份平均物流产业效率ML 指数及其分解

从区域差异的视角分析,2012—2021年中部地区六个省份年均物流产业效率的ML指数均大于1,其中ML指数最高的是安徽省为1.146,最低的是湖南为1.01,两者相差0.136,整体上中部地区物流产业效率的提升态势良好,但省间提升速度存在差异。六个省份中技术进步指数小于1的省份只有山西省,而山西省的技术效率指数大于1,说明技术发展水平是制约山西省物流产业效率的主要原因,其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弥补了技术落后造成的影响。将技术效率指标进行分解可以看到,只有湖南、湖北两省的技术效率小于1,且两省的纯技术效率均小于1,规模效率均大于1,说明纯技术效率下降导致效率水平的下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

总体分析来看,2012—2021年中部地区物流全要素生产率的均值为1.058。从分解指标来看,2012—2021年中部六省物流效率整体的技术进步指数均值为1.031,技术效率指数均值为1.036,纯技术效率指数均值为1.005,规模效率指数均值为1.032。可见,中部地区物流产业效率的提升得益于技术进步带来的创新效应和技术效率。观察分解指标,发现技术进步指数小于1的四个年份与物流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年份相对应,说明技术研发滞后阻碍了中部地区物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应加强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技术研发。另外在技术效率小于1的三年中,2015—2016年是物流产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善引起的,2017—2018年、2019—2020年是由投入规模不足导致的。观察中部地区每年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在2012—2021年的多数年份中,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不能同时大于1,呈现出了一种“非此即彼”的替代效应,说明物流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投入规模难以协调,物流产业的规模体系有待进一步改善。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EBM模型和ML指数模型对中部地区六个省份的物流产业效率进行测算,得出结论如下:2012—2021年中部六省的物流产业效率整体达到了有效水平,不同省份的效率存在差异,随着时间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另外,从中部地区六个省份物流效率的动态变化趋势及各细化指标特征可以得出技术进步给各省份物流产业带来了主要影响。本文基于中部地区物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针对影响中部地区物流产业效率的因素,提出如下建议。

3.1 推进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建立完善的物流运输网络体系能促进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自由流通,提高物流效率。中部地区各省份在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重点发展联运枢纽建设,对物流基地进行合理布局,统筹各省份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方式相互衔接,打造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另外,中部地区在提高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密度的同时,要不断提高物流网络的技术水平,加快配套基础设施的转型升级,推动多式联运设施设备的一体化、标准化建设,推进物联网、信息监控等前沿技术在物流领域的运用。

3.2 优化物流产业资源配置

物流产业的投入和产出存在最优比例,盲目扩大规模会造成资源浪费,导致效率降低。物流效率的提高需要关注资源的投入及其使用效率,充分挖掘资源的利用潜力。对于现有资源,可以利用市场实现要素的有效分配,支持大型物流企业整合资源,整体提升社会的物流资源利用率;对于新资源的投入,要依托现有的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杜绝资源的盲目开发和使用。另外,要加强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促进地区间物流资源的互助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中部地区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

3.3 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推进物流产业降本增效的政策中详细部署了一些具体措施,提出要加强物流业的枢纽布局规划建设,促进产业协同联动,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从地理位置来看,中部地区要发挥其物流资源运输的桥梁作用,构建一个高效的、互联互通的物流业发展格局,并推动区域内部物流产业的共同发展,建立物流产业的区域联动机制。从产业合作来看,物流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要加快与周边地区进行产业对接,推动物流业与农业、制造业等其他行业的合作发展,以此刺激更大的物流需求,提升跨行业合作水平,引领产业转移新趋势,推进产业链的集群式发展。

猜你喜欢

物流业省份物流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物流业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物流业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