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变电站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途径研究
2023-11-24刘建文颜勇林桂柯高鹏
刘建文,颜勇,林桂柯,高鹏
(国网山东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00)
提高变电站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是电网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健全、完善,不仅能够降低人工成本,还可以提升管理效率,增强系统对潜在故障风险的监控排查能力,保障变电站的稳定高效运行。近年来,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步伐加快,变电站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也有所提高,但实际运营中存在的远程监控智能化程度较低、故障诊断困难、通信布局受限且可扩展性差等问题仍旧未能彻底解决,有必要进行提高优化。
1 变电站电力系统结构探析
探讨变电站电力系统自动化问题前,有必要对变电站结构进行简要的介绍,从功能角度看,变电站内部设备可以大致分为2 大部分。
1.1 一次系统
一次系统在变电站中占据着核心性地位,承担了主要的电力转换和配送职能,设备协调运作保证供电平稳性,关键设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变压器。变压器设备种类、规格多样,但基本形式是存在较大共性的,主要包含铁芯、绕组、油箱等子系统,可以起到变换电压、变换阻抗等作用。(2)开关设备。主要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等,断路器可以切断和接通负荷电路,又可以将故障设备及时切除出去,防止故障扩大蔓延,按灭弧介质分为真空断路器、六氟化硫断路器等;隔离开关通常与断路器配合使用,在分闸状态具有明显的断开点,在合闸状态能可靠地通过正常电流和短路电流。(3)互感器。分为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可以将高电压、大电流转换成相对安全的低电压、小电流,从而实现测量仪表、保护设备及自动控制设备的标准化、小型化。(4)电容器。防雷接地等装置,可以进行无功补偿、防雷避雷等。
1.2 二次系统
二次系统则扮演了监控、辅助等角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计量系统。主要负责计量电费、经济结算,可以实时收集电能数据,为变电站运营管理、生产监控等提供依据支撑。(2)监控系统。主要负责监视和控制,监视一次设备的电压、电流等以及二次设备的状态、动作信息等,另外,可以将控制指令转化成可识别数据,进而实现对开关设备等的远程操控,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占据着关键性地位。(3)继电保护系统。当变电站设备运行出现异常、故障时,该系统可以快速响应,通过跳闸等方式切除目标设备,防止故障扩散蔓延的同时保证电力系统稳定性。(4)故障信息系统。可以对故障点进行精准识别,通过录波、测距等技术手段尽快找到故障区域,提升检修维护效率。(5)通信系统。主要由数据发出设备、接收设备和传输线路三部分组成。二次设备的连接方式较为复杂,其中既包含交流电压、电流回路,也包含控制回路、信号回路等,二次回路是否合理可靠,直接关系到整个变电站能否安全可靠运行。
2 变电站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现状及问题
2.1 远程监控方面
近年来,我国科技产业飞速发展,无人值守变电站逐渐普及运营,通过网络技术、信息工程等实现远程交互,现场运行数据能及时传递回监控中心,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将员工从繁重的巡检值守工作中解放出来,又提高了运维管理效率,确保了变电站运行的经济性。但该种情况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监控监测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程度较低,仅靠电流、电压装置很难全面准确地掌握设备运行情况,部分设备的报警系统由于检测调试不当,甚至会出现频繁的故障误报等问题,运维人员不得不来回奔波检查设备运行状况,给变电站的平稳调度和运行带来了较大阻碍。
2.2 故障诊断方面
变电站担负着重要的电压转化、电能分配职能,伴随电网建设规模的扩张,变电站总负荷也在不断增大,部分线路、设备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尤其容易出现故障问题。常见的如母线故障、变压器故障、直流系统故障等,背后的诱因同样较为复杂,母线故障可能是由绝缘子污损导致的闪络引发,也可能是电流互感器故障引发,变压器故障则可能由变压器铁芯、外壳意外接触引发,还可能是运行维护不当引发。这些复杂的故障诱因均需要依靠自动化系统识别、判定,但现有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显然不足以满足该种需求,部分变电站配置的传感器监测装置种类较为单一,无法对设备进行针对性监测,部分变电站智能化水平不足,故障识别、判定困难,均制约了变电站的平稳运行。
2.3 通信技术方面
通信技术是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运行、监控的重要依托,所有设备运行数据、电网负荷数据等均需要借助通信渠道完成传输,当前变电站多采用现场总线模式实现站内通信,采用有线信道布局搭配光纤技术,提高了传输容量,双绞线结构的融合进一步增强了抗干扰能力,整体的可靠性较高。但这种模式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比如,通信线路布局受制明显、节点可移动性相对较差等,后期扩建环节很容易遭到破坏。另外,伴随变电站智能化水平提升,设备数量和类型还会更加多样,既有通信线路的可扩展性很难适应该种趋势,必须通过新方法的应用来提高通信技术水平。
3 提高变电站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策略途径
3.1 提高智能监控水平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步伐加快,电网承接业务种类增多、规模扩大,变电站内部一次、二次设备数量均有所上升,传统的电流、电压传感器已经很难满足差异化的设备监控需求,提高优化阶段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立足变电站运行实际制定针对化的智能监控方案。在变压器接入回路中,可以增设油色谱在线监测装置,通过色谱比对观测变压器内部油液状态,看其故障气体含量是否超标;还可以设置绕组变形监测装置,以短路阻抗法为依托安装元件,实时收集绕组阻抗变化参数,辅助开展绕组变形评估;此外,还可以根据需求选用绝缘特性监测装置、断路器监测装置等,将电流传感器安装在特定部位,用于检测线路绝缘情况、断路器机械特性情况等。所有数据通过无线局域网络、现场总线网络等传输回监控系统,与提前设定的阈限值对比分析,从而实现动态化、智能化的跟踪监控。
需要注意的是,变电站自动化智能监控环节,对于时间精度的要求是极高的,提高技术水平时不仅要着意增加监测装置数量、种类,更要做好对时同步技术的创新优化。现阶段,以GPS 授时技术、北斗授时技术等为代表的卫星授时技术获得推广应用,授时精度可以达到10ns,给变电站远程监控提供了便利。变电站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时间同步方式,对于精度要求不高时,可以使用SNTP对时方式,传输系统对时间精度要求较高,可以使用IRIG-B 对时方案或者IEEE1588 对时方案,以提高变电站自动化水平。
3.2 提高故障诊断技术水平
变电站是我国智能电网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转换电压、分配电能等方面有着极为关键的地位作用,运行环节一旦发生设备绝缘失效、线路短路断路等故障,必将带来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因此建设环节还应着重提高自动化故障诊断水平。既有系统中采用参数收集、人工判别的方式,所有数据通过远程通信设备传输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初步分析相关数据后安排人员前往排查,这种方式在变电站设备数量较少、结构较为简单的时期是较为适用的,但现阶段,变电站规模扩张、负荷增加,监控中心对接多个无人值守变电站,模式适用性明显下降。基于此,提高变电站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时,还需要强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神经网络技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就是其中的代表性类型,它以人脑神经结构为仿生对象,采用数学模型方式进行一阶特性描述,通过样本训练获取事务运行特征,生成对应的故障信息库,为后续的拟合、判别奠定基础。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搭建针对变压器、一次回路、二次回路等部分的ANN 故障诊断模型,通过台账获取设备、线路历史运行情况,并将相关参数输入模型中开展样本训练,以提升故障识别精确性。还可以融合专家系统技术,将电力学知识、故障历史信息、设备机械知识等集成到专家系统中,辅助进行故障排查和维修,保证故障诊断水平的提高。
3.3 提高通信技术水平
针对当前变电站系统中通信布局受限、扩展性较差的问题,革新环节还应当进行针对化的提高,用更加优质的技术在站内构建起无线通信格局,省去穿墙、埋沟等工程步骤的同时,提升通信架构灵活性。现阶段,可用的无线通信技术较多,比如,蓝牙技术、4G 技术等,前者采用全球通用组网模式,可以在2.4GHz 频段内实现信息传输,通信速率可以达到1Mbit/s,整体的建设成本低,且标准统一,允许知识产权共享;后者包含两种不同制式,分别为TD-LTE 以及FDD-LTE,每秒内传输量可以达到100Mbit,兼容性和保密性良好。在变电站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提高环节,完全可以对两种技术进行灵活组合,区域内设备采用蓝牙交互模式连接,远程部分则由LTE 网络负责传输。但考虑到现阶段LTE 网络与变电站系统融合不是很好,且存在网络租用和运营成本问题,未来可能需要较长的探索尝试时间,因此更推荐无线局域网技术,该种技术的通信距离可以达到80 ~120m,工作频段免费且传输速率极快,运用IEEE802.11g/n 标准时,每秒传输量可以达到54Mbit,能够满足设备巡检、电能监测等异构性数据的传送需要。此外,无线局域网的引入虽然较好地解决了变电站内部通信问题,但其运营中的安全风险仍旧是不容小觑的,建设时,要考虑到非法用户攻击、窃听风险,综合使用物理隔离、隐藏SSID 等方式提高安全防护等级。
3.4 提高数据集成分析水平
当前我国电网系统处于不断健全完善的发展阶段,变电站设备升级优化速度加快,类型功能十分多样,日常运行环节产生的大量异构性数据十分考验运维人员处理能力,传统的纸质运维表单数量多、数据繁杂,不仅容易出现错漏、丢失问题,后期的分析利用效率也不高。即便现在信息技术普及,很多变电站开始使用台账记录方式,但数据零散、关联性弱的情况仍旧客观存在,包含设备参数、出厂报告在内的固有数据,以及包含气象数据、负荷数据、电能质量数据等在内的动态数据整合不足,整体的利用率较低。革新环节务必要给予充分重视,借助大数据技术辅助处理分析,确保变电站数据集成分析水平的提高。可以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分布式信息存储平台,存储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固有数据。即设备参数、出厂报告、说明书;(2)动态数据。即气象数据、负荷数据、电能质量数据、油色谱检测数据、断路器动作数据等;(3)随机数据。即故障维修记录、装置告警记录等。将数据集成到大数据平台中进行清洗预处理,借助特征选取算法、关联性挖掘算法等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预测,最后得出具体的状态评估报告,提高数据利用效率的同时增强运维工作的针对性,保障系统的平稳运作。
4 结语
综上所述,变电站电力系统是电网运营、电力输送环节极为关键的主体部分,能够为电力分配提供坚实保障,实践中务必要重视其地位价值。积极引入多样化监测装置,对设备进行针对性监测,提高智能监控水平;同时做好样本训练和专家库建设工作,借助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提高故障诊断技术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入无线局域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技术,保障通信布局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提高数据集成分析水平。通过上述一系列策略和举措,提高变电站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水平,为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