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教学中文化创意转化为企业生产的研究
2023-11-24张高美董兵兵
张高美,董兵兵
(1.广东理工学院艺术系;2.广东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广东 肇庆 526114)
基金项目:广东理工学院2020 年度“质量工程”项目—《设计学专业产品类教学中文化创意转化为企业生产的研究》(JXGG202075);广东理工学院2022 年度“质量工程”项目—《广东理工学院-广州大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数字艺术设计联合实验室》(XQLHSYS202202)。
工业设计是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研究现代化的工业产品创新设计。作为工业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开端便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因此优秀的工业设计应是先进科技与优秀文化艺术相结合的成果。目前,国内很多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而企业中又招不到适合的专业型人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很多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脱节,过于注重艺术,而技术培养不足。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1 现状分析
1.1 企业现状分析
(1)企业的利润增长主要靠视觉创意提高产品附加值。企业在创始之初利润较为微薄,从中后期利润开始增长。企业中后期利润的增长主要靠工业设计,例如,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功能、改进产品外观等等。但是,设计的改进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怎样在前期利润微薄的情况下,将有限的收入用到改进设计中,是目前很多企业普遍遇到的瓶颈和难题。
(2)企业不肯拿出较多资金投入设计。由于企业受传统盈利模式的影响,很多企业总想把钱用在关键处,不肯拿出很多资金投入在设计方面,怎样有效地得到好的设计是当今很多企业的真正需求。
1.2 传统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1)市场上工业设计类人才缺口较大,但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很难找到对口专业,或需再培训后才能上岗。尽管工业设计前景很好,但是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直接用于生产上,基本上需要再培训后才能真正上岗。但是很多企业都吝啬于培养和投资,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要待社会、教育和行业都形成比较规范的竞争模式后,才能得以解决。
(2)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后转行比例较高。一个好的产品直接关系到人们工作、生活的健康和安全。因此相较动漫及广告专业来说,社会及企业对工业设计师以及工业设计教育的要求也更高,产品专业学生就业后转行的比例也较高。
1.3 国内工业设计专业现状
(1)课堂教学停留在效果图表现阶段,忽略了产品生产环节。我国工业设计类本科专业一、二年级是基础课的训练,到了三年级开始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虽然都以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但是设计过程局限于以下阶段:市场调查—草图设计—方案优选—三维建模—效果图展示。而一个新产品的面试除了以上阶段,还有后期的结构设计、施工图设计、模型制作,才能进行大批量生产。课堂中少了与生产相联系的环节,直接导致学生的设计华而不实。
(2)国内设计院系实习时间较迟。中国的设计院系基本是在临近毕业才安排学生外出实习,这就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并不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目的。英国等国外设计院校是安排学生在校学习中期开始实习,一段时间后继续回校学习,在实习通遇到的问题能在返校后的继续学习中得以解决。这样学生在校时就能给自己的职业进行一个长期规划,当开始学习专业课时学习目标就会更清晰,也更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以及奋斗目标。
2 将文化创意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的意义
2.1 促使校企双方的不足和资源得到互补,取长补短
企业拥有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机器,但是看重销量和利润,忽视知识产权,导致市场同质化严重,形成恶性循环;高校拥有创新与创意,重视知识产权,但生产设备薄弱。通过校企双方的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学科与科研优势,促进高校人才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的优势。
2.2 给校企合作营造一个更优秀的项目研发成果和更良好的环境
通过分析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与作用,给出对策研究。通过项目的实施与开展,得出适合我国高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对其他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2.3 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工业设计的质量及对课程的热情度
设计类专业教学通常以理论为基础,作业成果通常将学生想象的创意以二维效果图的形式展示。工业设计行业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有创意的二维效果图,更需要考虑产品的尺寸比例、材料工艺、结构等,而这些因素在校内教学往往停留于理论,与实际生产有一定距离。因此,现在有很多高校进行校企合作,目的就是缩小校内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差距。工业设计专业也如此,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学生出方案,企业根据学生方案进行生产。通过企业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一方面减少企业在设计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让学生的设计落地,这将大大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同时显著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2.4 促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缩小学生作品与行业要求间的差距,实现学生作品在设计上的完整性
学生以想象和效果图形式完成课程设计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课程学习就结束了。而对此时实际意义上的产品研发设计来说仅仅是个开端,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让学生的设计想法从理论变成现实,实现设计的完整性。
2.5 提升企业生产产品的文化创意与品位,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目前,国内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多企业缺乏属于自己的原创设计。近年来,不少企业也慢慢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国家也对产品制造业提出了要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本项目的实施无疑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3 改革内容与目标
3.1 改革内容
(1)老师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存在距离,学生进入企业不能直接应用所学知识。老师的专业领域所学习的知识,与企业存在巨大鸿沟,教学设计与生产存在距离。例如,很多教师不清楚企业生产一个灯罩常用的结构、工艺或者材料,或者不了解企业直接用于生产的施工图等。这些都导致很多设计类高校无法直接为社会企业输出可以直接应用到社会的专业型设计施工人才。
(2)高校忽略了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是灌输理论,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工业产品的形式及颜色等。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表示本专业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但由于师资、教学设备等原因,这一目标完成度不高。工业设计传统教学中,教师承担着完成教学任务、传授理论知识和自身经验的任务,学生被动地接收所有信息。
但是,我们不能把学校的教育变成实际的技工教育,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就局限于如何做技工,无法在思想和工作品质上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无法达到质的飞跃。
(3)教学理念老旧,赶不上更新速度。在我国,除了顶级的设计院校外,其他高校的工业设计教学理念还比较传统,无法与行业发展同步,对学生进行行业看重的技能提升还实施的不够,即如何设计产品才能更利于生产或使用。很多还停留在纸上或者老式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上,使得学生的设计单纯有一个漂亮的效果图,却不考虑生产或使用。最终导致学生缺乏实际的工程思维和实用性知识的应用能力,就业时无法满足行业的需要。
3.2 改革目标
(1)提升学生的工程思维,强化产品的成本与价格意识,完善设计观。目前,较多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缺少实践方面的认知能力,产品生产环节只是很机械简单地观看视频等代替实践,而真正的问题都是在实习过程中才感悟出来。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对产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有一定的认知,端正学生的设计观,让学生的设计不再华而不实。
(2)提高课程质量以及学生对课程的热情。学生刚进大学校门时,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非常高的。随着书面知识的增多,很多学生不明白课程的学习目的,最终导致学生基本上从二年级起学习兴趣下降,自主学习的能力降低,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如果学生的设计能一定程度上对接生产,不但能提高课程的质量,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习兴趣。
(3)改善企业人才缺口与学生就业质量。工业设计专业就业时,主要在企业的设计部门担任专职设计师,或在专门的工业设计公司担任设计师。人才市场上对工业设计的缺口虽大,但是大都对实践经验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工业设计的教学能跟企业生产直接对接,无论对于企业人才招聘,或者学生首次就业的质量,都有很大好处。
(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产品工艺和技术在教学中应用如何落地。新工业设计研发的后期需要与结构工程师进行沟通,确认本次设计的结构图、施工图,以及内外每个零部件的具体位置、材料和工艺如何选择等,这些应该是在设计课程中落地应用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 实施方案
4.1 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放在首位
工业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该以培养行业需要的专业人才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在结合学校自有优势资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4.2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条件,深入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必然趋势,也是顺应着当今世界发展高等教育的大趋势。在工业设计专业创新教育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要结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实现学院与企业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并继续提高学生持续的、深入的实践活动。
4.3 创新工业设计专业实践实施路径
拓宽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一切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资源,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只要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都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建立工业设计研究院(实验室)、与机械专业合作模拟企业生产成立工业生产的模拟商业实体等。丰富实践教学体系,让校内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实践探索研究共同发展。
5 结语
总之,工业设计是以消费者需求为目的,进行系统研发设计的流程,通过对产品的综合处理,更好地实施可持续战略为人民服务。而教育的中心议题是如何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更优质、更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而目前国内高校的工业设计教育在艺术性方面培养的较好,但是如何将这种艺术转化为企业能直接利用的技术,或者设计出符合企业实际生产并且具有美感的产品的能力还不足。通过探讨工业设计教学中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以便更好地为工业设计行业提供更优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