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地区雪松枝枯病(叶枯病)死亡现象调查及防治研究
2023-11-23孙铭远
孙铭远
(上海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上海 200241)
1 雪松在大连地区的生长状况调查
大连建市近120年,雪松大量引进我市是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上世纪50年代,在大连的一些庭院中,雪松依稀可见,其青翠挺拔深得大连人民的喜爱;据记载大连国宾馆(现棒棰岛国宾馆)1958年在建馆初期,移植在8号楼门前那一株大雪松是从大连海军指挥学校(现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移植过去的,到目前为止这株雪松的树龄应当在百年以上。
大连地区生长较好的雪松应当属大连市内四区、大连旅顺口区这两大区域,而大连金普新区以北地区应当属于雪松生长的临界区。2008年,当时的大雪松所遭遇的灭顶之灾原因为以下几点。
①栽植时,雪松树体为大规格树木,处于生长平稳期,不利于适应栽植地区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
②在非绿化季节栽植,违背了绿化养护中快速缓苗的原则,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③新的栽植区位于风口处,雪松本身根系并不发达,松动的土壤和大风的摇动更加不利于雪松的扎根、生长。
④后续的观察养护不及时,对于没有真正生根的雪松来说更是极大的致命因素。
这次的教训对于大连园林工作者是深刻的,这种情况已经引起大连园林界的高度关注。为了防止这种病害对我市雪松的继续危害,全市的绿化同仁对近年来甚至是出现在30年前的枝枯病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2018年秋季的一天,我到大连星海人家小区实地考察,看到有4~5层楼高的雪松全部出现枝枯、叶枯、生机殆尽。从该小区东面数第二栋楼的南侧7株雪松枝叶全部干枯死亡。经过对现场雪松的栽植时间,栽植时的树龄以及现场的土壤等调查研究,初步可以断定这7株雪松和大连其他地区雪松随处可见的枝枯病(叶枯病)为同一种病害,见图1、图2。
图1 现场雪松出现不同程度的枯枝、枯叶现象
图2 侧面可看到部分雪松出现整株死亡的现象
2 雪松枝枯病的调查
经过查阅大量针对雪松病害介绍的资料与实践中的系列调查研究,针对我市这种状况枝枯病(叶枯病)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2.1 发病特征
该病主要危害雪松主干,在侧枝上也有发生[1]。老树多发病侧枝,幼树上有顶梢发病。病菌浸染后,在雪松的树干部和有嫩表皮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瘤状小泡,破裂后流出灰绿色或无色的松脂,呈小滴状滴落下来;或在树干部、枝条上出现表皮下陷,下陷斑多呈小斑,有时斑处整个皮层干缩凹陷,导致凹陷斑上方的枝条生长停滞,直至枯死[2]。在下陷斑形成初期,有时可见到有墨绿色的分生孢子器形成,枯死的树皮长有横裂纹,上密生黑色子实体(病源的分生孢子器)[3]。
2.2 发病规律
2.2.1 发病时间
在北方地区,4月春初之时储藏在树干或者枝条内的真菌孢子通过低温冻伤、虫蚁蛀伤等伤口侵入树木体内,随之病灶部位生出子囊壳,其后病斑不断扩展,从早春至初夏为孢子的盛发期;5月中旬后,枝枯、流胶表现最为明显,此后病情随树势加强而减弱,7月份病情扩展缓慢甚至停滞,9月份又出现一个小高峰[4]。
2.2.2 病害的发生还与树龄有关
幼树,成年树、老龄树均可发病,幼树易发病在徒长期,老龄树发病最为严重,且树龄越高发病率越大。
2.3 发病过程
该病始发于树木的顶部,病树出现干枝枯梢,进而自上而下蔓延至整株,最终整株死亡。然而病树表面的病斑并不明显,在不采取进一步观察的情况下与健康树皮较难辨别,但将发病部位用手剥开后皮层呈现发黑状态。同时,树体大量流脂,后期受害部位出现大量裂纹,树皮开裂,用手可以轻松大片剥落,树皮下面有大量棕褐色胶体[5]。
2.4 病源研究
雪松枝枯病在部分地区,又叫雪松叶枯病。有性阶段是由子囊菌亚门的茶簏子葡萄座腔菌(Botro-sphaeriaribis)所致,无性阶段为半知菌亚门的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引起[6]。主要造成雪松树干部和枝条上泡状凸起、下陷斑或溃疡斑,此外病害发生与立地条件及栽培措施等人为因素也有一定关系,采取药剂防治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7]。
早期病部出现黑色的小凸起为该病源菌的无性时期,具有孢子且埋生于树皮的表皮下,后突出表皮而外露,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经鉴定为半知菌亚门的聚生小穴壳菌,在后期病部便产生比较大的近球形黑点并外露,即是病源菌的有性阶段[8];子囊壳1至数个埋生于子座中,子座黑色,炭质,扁圆形或近球形,子座大小为2~4mm;经鉴定为子囊菌亚门的茶簏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ribis)[9]。此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27℃,但却能能适应10~40℃的温度范围;p h为6生命力最强,p h值在5~9的范围内亦能存活。
2.5 发病的外界因素
2.5.1 蚜虫等其他虫害
危害侵蚀叶片,使雪松叶片发生煤污病,严重影响其光合作用的机能。
2.5.2 病源
以病残体中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枝干部的病斑内或病斑上越冬。
2.5.3 病害的发生与空气条件密切相关
雪松不耐污染,畏有害气体,极易受环境污染影响。如遇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或烟尘大时,雪松的生长明显衰弱,从而加剧了病害的发生。
2.5.4 栽培措施和立地条件与雪松枝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可以使雪松生长旺盛,反之,土壤贫瘠、土层薄或缺硼、锌等微量元素可使病害严重。人为活动频繁,经常践踏,造成土壤状况恶化、质地差、缺肥水、板结等不利于树木的健康生长,进一步导致雪松枝枯病的发生。
2023年5月份随专家团到开发区东芝院(大连有限公司)内参观了他们11年前的实验成果,他们在2007年对院内的发病雪松实施了“那氏778”灌根扶壮法,如今发病的雪松树不仅成功的活了下来,而且枝条繁茂,胸径也从原来的30公分长到了现在的60公分,成为了园区内的景观树,见图3、图4。
图3 雪松枝条出现大面积的枯黄、枯死
图4 2023年5月此株雪松枯枝已不见,枝繁叶茂
图5 使用“那氏778”治疗中的雪松
图6 治疗后的雪松病情好转,正在恢复
3 雪松枝枯病的治疗
受到东芝(大连有限公司)成功案例的启发,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推广这一喜人的科研结果,我和我的团队在钻石湾园区做了详细的实验研究。钻石湾小区距海边大概2 km的位置也有雪松栽植,但由于2014年施工单位栽植养护管理不善,导致现在出现枝枯病。
3.1 病因分析
3.1.1 土壤原因
靠近海渍地,土壤盐碱程度大,PH值过高,不利于树木生长。
3.1.2 降水原因
下雨或人工浇灌后,地势低洼,树穴里面的水排不出去,长时间浸泡,树根受损,影响整体长势。
3.1.3 人为原因
人为养护管理不当,带着融雪剂的积雪堆于雪松周围,危害到雪松本身,由于p h值高,根部生长环境不好,导致树木生长不利。
3.1.4 光照原因
由于栽植时对光照考虑不足,整体栽植环境自然光照时间短,光合作用不足,导致长势不好。
3.1.5 通风原因
通风不畅,出现蚜虫导致煤污病,从而引起枝枯病。
3.1.6 温度原因
近几年冬季极端天气频发,气温较低,引起冻害,影响雪松的正常生长。
3.2 预防措施
3.2.1 调运和移植苗木尽量避开雪松枯枝病的高峰期
3.2.2 在起苗、假植和定植等环节尽量注意对树体和苗木的保护
避免造成伤口,调运过程中做好防晒,防风等措施,极大可能减少水分流失。
3.2.3 第一时间清理销毁现场已经发病的枯枝,死树,避免土地污染造成交叉感染
3.2.4 加强树木的日常养护与管理
定时有效的施肥,浇灌都可以有效提高苗木自身免疫力,以抵抗病害发生和防止病害扩散。
3.3 治疗方案
我们于2017年接管,当时已经错过最佳养护周期,所以在2018年初春伊始我们马上着手为改善这一状况做准备,5月中旬采用树坑穴施“那氏778”灌根扶壮法用于改善土壤及促进植物根系生长等有利环境。
3.3.1 治疗前准备工作
修剪枯死病枝,防止病原扩散;清理流胶,方便施工;处理病斑,促进药物吸收;以树干为中心挖50 cm长,20~30 cm深的圆形树坑。
3.3.2 实施治疗
3.3.2.1 50%多菌灵(苯并咪唑44号)500倍液整树喷淋
多菌灵(苯并咪唑44号)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内吸附性杀菌剂,通过干扰病原菌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分裂,起到杀菌作用。苯并咪唑对半知菌、多子囊菌引起的病害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每10~15 d喷淋一次,多雨条件下每7 d一次,共3次。
3.3.2.2 25%吡唑醚菌酯1000倍液雨后整树喷淋
为防止单一用药造成抗药性,影响治疗效果,配合使用吡唑醚菌酯,交错用药。吡唑醚菌酯为主要用于对线粒体呼吸的抑制。即通过在细胞色素合成中阻止电子转移,具有保护、治疗、叶片渗透传导作用。每10 d喷淋一次药,共三次。
3.3.2.3 高效氟嘧菌酯2000~3000倍液整树喷淋
高效氟嘧菌酯,为10%乳油(EC)制剂。通过在细胞色素b和c1间电子转移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因此防治对甾醇抑制剂(sterolinhibitors)、本基酰胺类(phenylamides)、二羧酰胺类(dicarboximides)和苯并咪唑类(benzimidazoles),产生抗菌性的菌株有效。此外它还具有很好的耐雨水冲刷性,吸收好起效快等优点。每月一次喷淋即可;用药时间避开吡唑醚菌酯与氟嘧菌酯,从而达到更加的治疗效果。
3.3.2.4 “那氏778”诱导剂灌根
地表枝条治疗的同时,配合地下根系的促生长发育,从而提高树木的整体长势。用20%“那氏778”诱导剂溶液均匀缓慢地浇灌余树根周围,每次15kg,第一个月每两周一次,第二个月、第三个月各一次。“那氏778”诱导剂又称“那氏齐齐发”诱导剂是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新成果。具有大幅度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速率、增强作物生理代谢、高抗光氧化、双向自调控等四大特征。
3.4 治疗结果
同年10月份我们再次去现场,经过 “那氏778”灌根扶壮方法治疗的雪松病情已经好转。
①大部分树木病变枝条现已恢复生机。
②树木已发出新的嫩芽,长势良好。
③树木没有病虫害,防止了病害的交叉感染。
④经过周期性治疗,效果彻底,没有潜在复发风险。
3.5 案例分析
3.5.1 配比精确
治疗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病状精确掌握配比浓度,药物配比浓度太低则难以达到治疗效果,浓度过高则会对树木本身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3.5.2 周期细化
根据每棵树不同的病状制定具体的治疗周期,不可多棵、甚至整个片区同一时期整体治疗。以免造成重症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最终形成顽固性病变。症状轻者治疗周期太长容易过度治疗,过犹不及。
3.5.3 治疗效果
根据治疗进度与效果及时精准调节用药比例,以确保治疗效果。
3.5.4 观察记录
注意观察治疗过程中病变处的细微变化,及时记录,认真分析,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尽快查出原因,也为以后其他的科研实验保存宝贵的经验资料。
3.6 注意事项
3.6.1 卫生隔离
在治疗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使用工具、树木修剪下来的残枝、人员走动等对病原菌的传播,工具、服装等要及时消毒,修剪下来的枯枝黄叶要及时清理,避免病原菌的交叉感染。
3.6.2 注意风向
在喷撒、涂抹药物时要注意风向,有效保护健康树木及草皮等绿化对象,避免病原菌因风向风势扩散传播。
3.6.3 注意降雨
为了确保治疗效果,尽量在雨后用药,防止雨水的冲刷。
3.6.4 注意安全
施工人员要按照施工要求,佩戴口罩、手套等护具保护呼吸道及皮肤,防止药物过敏以及腐蚀等。
3.6.5 及时通知
在治疗开始时,治疗过程中及治疗结束后,清楚的划分治疗范围,并以拉警戒线、树木挂牌或是书面告示等方式告知园区管理人员及业主,以免给大家带来不便甚至造成儿童、宠物等意外伤害,以及对实验结果的精准性产生影响。
4 结语
该研究是第一次将“那氏778”诱导剂用于雪松枝枯病(叶枯病)治疗,通过灌根扶壮法,配合周期性施药,取得了显著持久的治疗效果,为雪松枝枯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完善的治疗方案。其也是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新成果,开创了中医应用于种植养护工作中的先河,为后续植物中医药的迭代更新与栽植养护提供了理论基础。首次尝试仍有诸多细节有待优化,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一定孜孜以求,力争早日将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