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嫁接果林培育及丰产技术探究
2023-11-23付国丰化宝玲
付国丰 化宝玲
(临江市林业局,吉林 白山 134600)
红松(PinuskoraiensisSieb.et Zucc.)又名果松、朝鲜松,松科松,属常绿五针松乔木树种,天然红松高达40 m,胸径达2 m以上,属于东北林区常见树种。大径级红松木材,物理特性优良,是工业、家用的好材种。红松结实丰富,并且因红松籽富含油脂,颗粒大,食用口感好、有一定食疗功效,国内外的社会需求量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1]。因此,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红松不仅具有提供木材、生态保护的作用,也成为了东北林区许多务林人重要经济来源的乔木树种。以栽植的16年生嫁接红松果林为试材,研究不同初植密度、初期结实处理、3~5年间隔期的小平头、打底枝及适量施用高磷复合肥等技术手段对红松树体长势、结实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探究红松嫁接果林培育及丰产技术,以便为红松果林丰产提供参考。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吉林省临江市六道沟国营林场1林班营建的嫁接红松经济果林实验园地(127.056° E,41.787° N),全林海拔在800~830 m之间,属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年均日照2 089 h,年降水量750~1 000 mm,年均无霜期120 a,土壤是以粘黄土为底土的山地森林棕壤土为主,土层厚度在20~30 cm,有机质含量20%~25%,pH值为5.7~6.5,处在长白山脉红松自然主分布区内[2]。坡向以东西向平缓坡地为主,山脊小路从实验园地中心穿过,整个地块呈南北狭长、东西较窄的不规则长条形状,四周边界多开阔采光好,适合机械作业。西风向500 m内分布有人工红松中龄林数块,能弥补培育林分雌花结实授粉需求。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004年春季选用S2-2壮苗作砧木,大间距(35 cm)换床复壮2 a。接穗来源于临江林业局闹枝嫁接红松种子园红松优良基因库。采用劈接嫁接方法,嫁接后生长1 a,于2007年春季进行造林,嫁接苗木平均高70 cm[3],以实生苗(未嫁接苗)作对照林。目前,嫁接苗为16年生,砧木与对照林为同批实生苗,复合林龄23年生。
2.2 方法
2.2.1 栽植密度
主栽植密度(株行距)4 m×3 m和4 m×6 m,总面积10.7 hm2[3-4]。对照林初植密度3 m×3 m,总面积5.3 hm2,与嫁接苗实验地比邻毗邻,采用与红松嫁接树相似的管理手段,自然环境非常相似。
2.2.2 果林养护管理
2.2.2.1 园区草灌清理
园地建立初期的5年内,每年使用机械或人力全面除草割灌1~2次,5 a后每年除草割灌1次[2],如果有松塔收获时,则在打塔前1个月左右实施除草割灌。日常除草割灌,一般会避开初夏的干旱期,大多在7月下旬到8月末期间实施。灌木杂草采取全面割除的方式,割除后的草灌均平铺于地表[5]。对于个别藤本墩、灌木墩,会针对性使用农达、草灌净等灭生性除草剂在春季植物展叶初期进行点式清除。
2.2.2.2 水肥管理
因实验地比较平缓,不利于雨季和早春排水,在园地周围依地势挖设了排水沟,用于排涝沥水。
分别在果林培育的2013、2015、2017和2023年春季施入化肥,每株年平均施用量分别为125、125、300和450 g,化肥种类采用的是高磷型复合肥,施肥方式是待早春积雪刚刚融化后,将化肥撒施到树干根部四周。除上述提及年份外,其余年份均以清林产生的草灌腐烂物等作为主要肥料,未额外追施肥料。
2.2.2.3 病虫害防治
红松病虫害主要包括松梢螟、松黄星象、松落针病、松纵坑切梢小蠹虫、果梢斑螟、红松球蚜、烂皮病和根腐病等。防治措施主要以采取营林手段为主,未进行过其它集中全面的化学防治方法。
试验地呈宽条状,周边多以天然阔叶林分布为主,自然生态环境较好,除果梢斑螟对球果和顶枝产生一定危害外,未见有其他较重的病虫鼠害大发生,仅有零星树木死亡。考虑自然生态有着足够的自我修复能力,未人工过度干预,只对病死木和平头下来含虫的枝条进行了人工清除。
3 结果与分析
3.1 初植密度
实验地主要采用4 m×3 m的株行距,成林后全林占比达到90%,培育初期树体长势均匀,结实量数量提升较快,12 a后树冠枝条逐年相搭,林内透光率逐渐降低,催生阴生枝条。随着树株持续拔高生长,出现自然整枝,树型向尖削化发展,不利于形成丰产型树冠[6]。由表1可知,株行距4 m×6 m的对比林带,单株结实及冠型要较之要好。对比地的实生树,树体要粗壮高一些,保留的底轮枝也相对粗壮,但结实稀少。
表1 不同栽植密度树体长势和结实量对比(2022年)
由表1还可知两种不同株行距红松嫁接树推算公顷产松塔个数的差异,嫁接树4 m×3 m的株行距公顷产量:10 000×5.2个/(4×3)=4 335个;嫁接树4 m×6 m的株行距公顷产量:10 000×6.3个/(4×6)=2 625个。保留结果后的7年内,嫁接树采用4 m×3 m株行距亩产松塔个数是4 m×6 m株行距公顷产量的约1.6倍。
3.2 初期结实处理
苗木定植成活后,树体经过2~4年时间的复壮生长,顶端会零星陆续开雌花结实。实验地中,除在路边保留少量用于取得调查数据的样株外,其它树株在栽植后的9年内统一执行严格的摘果摘雌花处理措施,即在每年6-7月进行不少于3次的巡园,巡园期间将树头顶端的紫红色雌花头和青色小果摘除。2022年度9月15-16日,实施松塔样本采摘,栽植9年后开始留果的树100棵样株共采集到松塔757个,松塔总重321 kg;栽后挂果即留塔的树20棵样株共采集松塔125个,松塔总重39 kg;实生树株30棵样株共采集到松塔92个,松塔总重35 kg。不同留果方式的嫁接苗和实生苗松塔及松籽重量对比(表2)。由表2得知3种样本,栽植9年后留果树株结出的松塔及松籽最优,栽后挂果即留塔的样株结出的松塔和松籽颗粒最小,市场竞争力弱,实生树株结出的松塔及松籽居中。(2022年秋当地收购松籽主流参考价是33元/500 g,抽样查数500 g松籽颗粒数要在640粒以内)。
表2 不同留果方式的嫁接苗和实生苗松塔及松籽重量对比(2022年)
3.3 底枝处理
合理地去除树体底部侧枝,一方面能保证营养向树干集中并向上传导,并能在一定时间段内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有助于树体快速拔高,对结实数量和质量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改良林地作业条件,降低人工作业成本。
截止到2022年底,实验地共采取了2次修枝措施;第一次是在平均树高3 m时(2013年早春),对底部几轮弱小枝和贴地枝进行了剪除;第二次是在平均树高5 m时(2018年早春),对树干1.3 m以内的底枝进行锯除,平均去掉两轮枝条。全林在此次打底枝后通透整齐,一定数量的底轮枝在2021和2022年开始收获松塔。
3.4 首次平头处理
实验地在2018年度秋季,对全林树木进行去顶处理(高度在3m内的弱小树除外,霸王树去掉1层枝条)。首次平头处理后红松嫁接树和实生树松塔收获总量对比(表3)。由表3可知,平头复壮一年后,嫁接树开始增加挂果量,2020年有大量挂果,2021年有中度挂果,初次平头增产效果明显,而实生树该林龄结实数量不稳定,增产效果不明显。
表3 首次平头处理红松嫁接树和实生树松塔收获总量对比/个
3.5 二次平头处理
本着促进全林尽早进入丰产期,保证林分随后年份结实量达到稳定增长的目的,实验林分于2021年冬季12月底实施了2次平头措施,2次平头采取了低强度的平头方式(最多平掉3层轮枝):即对霸王树株在顶部去掉2~3层顶轮枝,对一般树株平掉1~2层顶轮枝,不对生长较弱的树头平头;平头处侧枝量普遍保留3~4条,将多余枝条锯除[7],主干茬口保留20 cm,修枝茬口保留10 cm;平头时还考虑到依树势而为,充分考虑目前结实及近几年收获量,平头点下尽量保留粗壮且具有明显向上生长趋势的侧枝。
4 结论与建议
对比红松嫁接树和实生树,同等经营手段情况下,栽植嫁接苗见效更早,效益更高,投资回报更快。实验研究时间段内对比,嫁接树效益高出实生树30倍;早期结实相对少的实生树长势要明显好于嫁接树,即使初植密度稍高点树体长势也会很壮。
嫁接红松树,采用4 m×3 m的初植密度,初期产生效益高,但树体枝条相对偏弱,树型尖削度高。4 m×6 m初植密度适中,短期内公顷产出效益较上述密度少40%,但树体枝条相对偏壮,有利于树型向丰产型球冠方向发展,现在观察丰产趋势明显。据观察,近5年内,采用4 m×3 m的初植密度的林分需要进行降密处理[8]。
实验地在第二次打底枝时,由于片面追求改善作业条件,部分树体锯除底枝层数较多,出现快速拔高现象,再次竞争出现单一顶头,这样做不利于培育矮化、粗壮、丰产的经济果林。
打底枝的树龄也不宜过小,一般要在栽植10~12年以上为宜,间隔期要长于5a;单次打底枝的强度视树势而为,不宜过大。
红松经济果林实现丰产稳产,首先树体要达到足够壮,过早留果会降低树势,影响以后的结实效益,应在栽植9~10年后留果。
适度平头后松塔可以实现快速增产,2023年7月观察当年小塔结实量,二次平头后结实量较上次平头后约增产3~4倍;平头还有矮化作用,能降低松塔采集成本。
采用科学精细的培育手段促进树木多种生长条件的平衡,实现树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均衡,对实现红松经济果林丰产稳产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