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基于1997—2022年期刊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023-11-22连泽纯包嘉峻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志愿社区大学生

连泽纯 包嘉峻 辛 琦

[1.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2.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3.广东省团校(广东青年政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55]

基层社区是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也是大学生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1]2022年广东印发的《广东共青团社区志愿服务优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进一步健全了共青团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发布《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指引(2022年版)》,提出要“广泛动员青年志愿者深入基层一线,走进城乡社区,积极参与基层社区治理,不断强化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与城市基层共青团改革和‘社区青春行动’相协同。”[3]社区志愿服务发展面临的新趋势、新机遇、新动能对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提出新的要求:要从注重志愿者、组织或项目等单一要素,转向研究在具体情境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志愿服务能力、机制、体系。鉴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 梳理CNKI 数据库近25 年来的相关文献,通过文献可视化,绘制研究内容的知识图谱,直观展示其知识结构与演变轨迹,挖掘志愿服务研究的主题分布,窥探志愿服务相关研究领域的焦点与空白,推断在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志愿服务研究的发展方向,实现对大学生通过社区志愿参与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的知识集聚,从而把握学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概况。

一、研究背景

青年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青年个性彰显、社会责任担当、思想政治育人的有机统一,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成为基层团组织制度化常态化的社会功能,是共青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要求。自1986 年民政部倡导社区服务以来,全社会范围内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尤其是1993年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逐步形成政府支持与社会参与的良性互动,促进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动员广大青年参与社会治理、投身基层社区的重要路径,青年志愿者工作成为公共服务体系“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青年志愿者精神成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同时,社区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不断彰显,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和增长社会知识,养成团结协作和改革创新精神,培养优良品德和磨炼意志品质,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现代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4]。因此,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有赖于对志愿服务主体构成的明确、对志愿服务功用价值的把握、对志愿服务体制机制的研究。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将CNKI 作为文献数据搜索平台,通过高级检索功能将主题词设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将筛选类型关系确定为“OR”,检索北大核心和CSSCI 论文,将检索起止时间选定为1997—2022 年,确定上述检索条件后共获得文献394篇。针对文献数据的计量分析,侯剑华、胡志刚(2013)提出通过分时动态的可视化图谱展示科学知识的宏观结构与发展脉络[5]。赵蓉英、许丽敏(2010)提出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可清晰呈现领域前沿,辅以词频分析可以准确把握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6]。因此,本文运用陈超美博士等人开发的知识网络分析工具CiteSpace6.1.3 软件[7],导入394 篇文献数据并对25 年的跨度进行时间切片,选择标题、摘要、作者信息和关键词,绘制并分析合作图谱、共现图谱、聚类视图、突现词检测等,以可视化的方式揭示近25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趋势和动向,从而对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相关研究的发展与实践进行总结,对其发展前景进行讨论与展望。

三、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概况

(一)年度发文量

年度发文量变化是研究某一领域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以“社区志愿服务”和“大学生志愿服务”为检索词探究394 篇文献在近25 年内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根据“社区志愿服务”检索可获得115 篇文献,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检索可获得290 篇文献,而同时研究“社区志愿服务”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文献仅11篇。

图1 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图

其中,“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持续时间较长,年度发文量较为平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文献数量明显高于“社区志愿服务”。颜吾佴、赵岚(2002)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调研报告》中提出“中国大学生是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群体”的论断,并呼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8]。此后相关文献的数量不断增加,2003 年团中央等四部门联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9],邓希泉、曹凯(2004)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调研报告》对“西部计划”项目的整体概述、政策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进行研究[10],引起了学界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关注,形成文献数量的第一轮激增。2008 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有不少学者关注青年大学生群体参与奥运志愿服务的情况,如柏贞尧、谢东良(2008)认为“高标准的奥运志愿服务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和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高要求”[11],开启了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研究的新视域,形成了文献数量的第二轮激增。此后,学界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在2014年达到峰值。2013 年12 月5 日,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 周年暨第二十八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广大青年“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2],总书记在回信中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给予高度肯定、指明前进方向,也让学界当年对相关领域的关注显著提升。此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关研究更加关注其思想教育功能,并向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开拓新思路。

(二)高产作者与研究机构

学界合作网络图谱和研究机构合作图谱能够形象地反映出论文产出的合作关系,便于了解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主力”和“力量分布”。目前在该领域,张红霞和沈蓓绯是发文最多的研究者(均为4 篇),单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是邓国胜的《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13](370次),单篇被引次数前十的文献均有近百次(见表1),对研究领域的“聚集效应”影响显著,而单篇下载量最大的是张军、刘雨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模式服务效力及其反思》[14](9177次)。另外,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是发文最多的研究机构(均为7 篇)。近百家研究机构中有36 家研究机构发文数量≥3,包括共青团系统、“985”“211”高校、地方高职院校,囊括综合类大学、师范类大学、各地(青年)行政(政治)学院等(如图2所示),说明当前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者、研究机构丰富多样。

表1 单篇文章被引数前十的基本情况

图2 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布

通过CiteSpace 生成含410 个节点、244 条连线,密度为0.0029 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如图3 所示)和含365 个节点、110 条连线,密度为0.017 的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如图4所示)。可见,当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受到不少研究者和研究机构的关注,但该领域研究尚未形成显著的核心研究团队和未产生领军人物,当前各研究者、机构之间的连线较少,并未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网络。尽管20多年来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学界还未形成稳定的“学术共同体”,研究人员的不稳定和研究力量的不集中,导致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研究领域难以形成体系化发展。

图3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图4 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三)期刊收录与关键词分布

把握相关文献的期刊收录情况和关键词分布,能够了解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区志愿服务”下具体的研究视域和研究方向。关键词词云图(如图5所示)直观展现关键词的出现情况,既包括社区、社会、基层、农村等描述具体场域的词汇,也包括思想政治、价值观、实践、育人等描述价值功能的词汇,既有具体案例的解读,也有实证分析的研究,呈现出较为丰富的研究视域。

图5 关键词词云图

通过对文献发刊情况进行分析,在1997—2022的25 年时间内,394 篇相关主题文献分布在152 本不同刊物中(如图6所示),包括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社会学、统计学等不同学科类别。其中,刊载量最多的是《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6 篇),刊载量靠前的期刊还有《教育与职业》(22 篇)、《当代青年研究》(17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4篇)、《中国青年研究》(14 篇)等。整体而言,收录以“社区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主题论文的刊物较为分散,多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等刊物,对志愿服务研究聚焦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凸显缺乏聚焦志愿服务研究的核心刊物,也未能将志愿服务实践同社会工作、基层社区研究相结合,对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对接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

图6 期刊收录相关文献数目

四、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研究内容分析

(一)共现分析:指标差异凸显议题转向

关键词在同类文献中同时出现代表关键词之间具有更高的共现关系,而共现次数越多则代表研究主题越接近。因此,综合不同关键词指标衡量情况,可以借助关键词共现图谱在整体上把握当前社区志愿服务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研究的前沿分布情况。基于CiteSpace的共现图谱统计1997—2022年以“社区志愿服务”或“大学生志愿服务”为主题的核心期刊关键词共现情况,并以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作为主要衡量指标。394篇论文生成501个节点、908条连线,密度为0.0072 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7 所示),并根据频次和中心性进行关键词排序(见表2)。

表2 高频关键词列表

图7 关键词共现图谱

参照关键词中心性筛选,发现节选关键词的出现频次与中心性存在显著差异。就关键词频次而言,长期研究且持续关注的热点议题以大学生为对象,以社区服务和西部计划具体案例为切入点,探究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关键词中心性而言,侧重将研究对象进一步细化为大学生志愿者,以志愿活动为依托,探究围绕志愿活动如何提高大学生参与、如何提升志愿服务组织水平、如何更好开展服务工作,并将党建引领贯穿志愿服务的全过程。尽管“社区治理”“社区居民”等中心性较高的关键词在频次排序中相对靠后,但这预示着该研究方向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研究中逐步凝聚。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时多次走进社区,对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寄予殷切嘱托,在辽宁省沈阳市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推动更多资源向社区倾斜”[25]。随着我国城市化程度不断提升,社区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和“最后一公里”,充当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阵地”和“最前沿”。“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26]的同时,也可以为社区治理的“青春态”贡献力量。

(二)聚类分析:聚焦社区彰显人文关怀

关键词的聚类分析可以研究特定节点的主要研究领域,采用Clusters 功能与LLR 标签提取算法获得17 项聚类,选择靠前的7 项聚类结果进行分析(见表3)。在进一步主题聚焦中,近25 年五大研究方向分别聚焦“志愿服务”“大学生”“社区”“社区服务”“社会化服务”。

表3 关键词聚类(部分)结果

在聚类#0“志愿服务”中,关键词囊括了学生、社区、市场、医疗等视角,比如陈华洲、项微微(2020)从“体悟伟大抗‘疫’精神、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好抗‘疫’故事、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抗‘疫’志愿服务活动”4 个方面提出面对重大疫情防控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27]。在聚类#1“大学生”中,关键词囊括了比较研究、运作模式、具体案例等方向,比如闫东利、于文华研究志愿服务对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的影响,提出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8]。聚类#2、#3、#4、#6等都涉及“社区”这一具体场域,包括社区治理、老年服务等多方面。比如高和荣(2011)研究社区志愿组织与志愿服务的完善,以福建3 个社区作为具体案例,提出要“发展和壮大各种志愿组织、规范志愿组织自身的运作与管理、拓展志愿服务内涵、提升志愿服务质量”[29]。张娜(2015)则从城市社区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这样既有助于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也有助于实现其“精神自养”[30]。聚类#5“长效机制”往往基于实证研究,比如王泓、邓清华(2012)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参与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主张建立健全各项机制从而推进志愿服务的持续发展[31]。

进一步探究图谱的聚类情况(如图8所示),揭示当前志愿服务研究以具体对象为研究重点,以志愿服务活动的典型案例串联相关研究的全过程,并在跨领域交叉研究中不断发力以契合国家时政方针。结合共现图谱可知,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者、西部计划、志愿精神等节点较为鲜艳,反映当前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确定对象和典型实践案例展开,而图中散落的小节点也包括农村建设、科教文卫、社区治理等方面,显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研究的发散性与聚集性统一。

图8 关键词聚类视图

(三)时序分析:核心突变体现与时俱进

通过关键词突发性检测探究相关主题近25 年从宏观到微观、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关键词的爆发性趋势。参照各常见关键词的时间顺序,结合爆发性强度获得关键词引用次数最多的前25个关键词排序情况。在关键词突变列表中(如图9所示),突变强度用于衡量关键词在短时间内出现的频次,起止时间则是衡量该关键词作为研究热点的持续时间。

图9 突显词图谱

首先按照突变强度大小将排名前25 的关键词进行排序,得到突变强度较强的社区服务、和谐社会、大学生、实践育人等关键词。结合热度起止时间推断,与2003年共青团中央开始实施西部计划存在明显关联,对志愿服务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解读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间跨度相近,2017 年国务院通过《志愿服务条例》[32]激发社会对志愿服务尤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关注,每一次志愿服务研究热点突变都与当时社会热点紧密结合。其次观察不同研究热点的持续时长,可排列出热度持续较长的关键词,如社区、对策、影响因素等都显示志愿服务研究在不断探索中递进,在同社会深入融合中表征时代特点。最后运用突变词检测的预测功能,“社区”相关关键词的突变期仍在持续。社区志愿服务研究起步较早,随着志愿服务研究热点回归社区层面,如何让志愿服务进一步带动社区发展、促进社区治理将成为接下来突变的潜在方向,表明“社区志愿服务”仍然是未来研究的关注点。整体而言,志愿服务的研究热点始终与社会热点相契合,在时序积淀中,研究热点呈现“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内核—志愿服务发展”三层递进关系,体现志愿服务尤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研究的时代性、时序性与发展性。

当前,社区治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动机仍是重要前沿领域之一。社区治理位于志愿服务研究前端,基层治理研究深入开展有力推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扎根基层社区、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志愿服务相关研究与基层社区治理的关系也愈加密切。除此之外,近两年将志愿服务与疫情防控相结合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研究前沿,除了内容跨度较大、紧贴社会需求之外,还涉及跨学科融合、体制机制完善等研究方向。除此之外,党员先锋、党建引领等关键词近两年出现次数较多,可见有关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的研究逐渐成为志愿服务研究前沿领域。

五、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发现: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研究契合时政、特征鲜明

基于文献计量角度审视志愿服务研究,主要围绕文献研究的概况、主题、时序、合作等信息,凸显领域核心。首先,当前志愿服务研究相关文献的发文情况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时事热点密切相关。同时,对志愿服务研究聚焦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凸显缺乏聚焦志愿服务研究的核心刊物,也未能将志愿服务实践同社会工作相关研究结合,对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对接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次,随着志愿服务研究不断深入,其研究视角、研究主题逐渐宽泛、开阔。一方面,当前志愿服务研究已逐渐形成以“志愿”与“服务”为中心的同心圆式研究格局,通过描述性研究、个案研究、归纳研究展开包括社区、医疗、卫生、养老、社会实践等多维度、多向度研究前沿。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研究在绝对数量上以师范类和综合类大学居多,而研究人员则以团校、青年行政学院为主阵地。最后,志愿服务近25年的发展历程呈现鲜明的时序特征。在不同时间节点相关研究紧密围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志愿服务展开,研究的深入开展体现为热度持续性。同时,运用突变词检测不难预测志愿服务的研究中心逐步向社区靠拢。通过与社会热点、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志愿服务研究的三重递进彰显其时代性、时序性与发展性特征。

(二)发展路径: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研究紧扣社会属性、交叉路径

从志愿服务历史发展情况看,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热点具有聚焦性、热点发展具有延续性、研究主体具有个体性等特征。志愿服务在相关领域研究的长足发展需要从两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一方面,志愿服务的研究热点确立与聚焦需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以时代命题做接地气研究,让志愿服务这一具有强烈社会性、服务性、基层性研究领域继续健康、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志愿服务的研究人员与研究机构应当促成研究成果的网络体系建构,这是志愿服务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理论要求,也是相关研究面向时代、走向未来的逻辑必然。基于志愿服务研究在社会各领域的持续深入,其发展路径应该相应扩充。一是强化志愿服务研究的跨学科交叉,当前志愿服务研究正在逐步建构成熟的理论体系,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志愿服务研究需要全新的研究观点与研究视角,着重将志愿服务的理论建构嵌入基层治理的理论延拓中,突破传统志愿服务研究围绕实施主体的局限,强化将志愿服务置于具体时空场域下,讨论志愿服务如何进一步融入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区的相关研究和理论建构,进一步把握治理现代化下志愿服务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是建构互联互通的“学术共同体”,促成更广泛、更宏观、更具代表性的志愿服务研究体系,逐步壮大志愿服务研究的团队力量,广纳各学科、各领域、各层级研究队伍,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继续回应时代需求的重要内生动力。

(三)时代回应: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研究回应时代发展、社会需求

志愿服务的多层次、宽领域、重基层是相关研究亟待持续拓展与深化的内生动力,回应国家社会需求始终是20 多年来志愿服务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家社会需求对志愿服务尤其是代表具体场域的社区志愿服务和代表具体对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了明确导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服务特点的志愿服务项目、评价体系、精神内核。建构系统性志愿服务研究基础理论以匹配国家治理发展前沿,不仅局限于就事论事的实践研究,还需要进一步上升理论并更好地指导实践。从对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进行分析可知,志愿服务的研究前沿始终立足自身,发起对社会需求的时代回应,而回应落实于具体化则经历了从关注以西部计划为代表的具体项目,到关注以志愿服务自身发展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再到关注国家顶层设计与社会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深入研究,为持续弘扬志愿服务提供了重要基础。一方面,扎根基层社区的志愿服务能够直接面向居民需求,从而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形成“服务”与“志愿”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聚焦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行为能够将现代人的培育与社会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塑造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精神价值。二者有机统一,是从助力和谐幸福社区建构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双重维度探索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也是志愿服务融入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探索。

猜你喜欢

志愿社区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