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皇帝驾崩,后宫佳丽三千都去了哪里?

2023-11-22青衣

今日文摘 2023年21期
关键词:妃子先帝后宫

青衣

嫔妃的命运都系于一人身上,那便是皇帝。她们依附皇权,当皇帝活着,她们可以在物质上获得一定优待,一旦皇帝去世,她们的命运也会随之改变。

秦漢时期,人们认为死亡并不代表着生命的消失,人的魂魄会在死后继续存在,并承担着某种形式的责任。因此,处理死者事务时应该像对待生者一样,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关怀。而在诸多祭祀的环节中,“殉葬制度”无疑是最血腥的。古人相信陪葬者可以在阴间继续伺候逝者,这是体现忠义和尽孝的方式。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活人殉葬最普遍的时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有164具殉葬者的骸骨,曾侯乙墓有21具殉葬者的尸骸,且全部为年轻女子。

然而,这些活人殉葬的规模,与秦始皇时期相比,都是小巫见大巫。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于沙丘驾崩,秦二世下令让秦始皇后宫中没有生过孩子的妃嫔全部殉葬。

后世考古发现的秦始皇妃嫔墓葬就有近100座,这些殉葬妃嫔尸骨皆有伤痕,能够推断她们生前遭受了非人的对待。殉葬的妃嫔,一般会被赐予白绫或是毒酒等工具自行了断,如果有人想要反抗,就会被活活勒死。更为残忍的是,为了保证殉葬嫔妃肉体不腐,她们还被强行灌下水银。即便是当时地位最高的后妃,都未能逃过殉葬的命运。

汉代以后,殉葬制度慢慢被取消,后宫妃嫔因为地位不同,结局也各不相同。先帝驾崩,新皇登基。先帝的皇后往往被封为皇太后,妃嫔则不同,如果诞育了新皇,她可能被尊为皇太后或皇太妃;所生皇子封王,她就可以成为王国太妃。另一种情况是,先帝驾崩以后,有子嗣的妃嫔可以被外放出宫,投奔自己的儿子。比如刘邦死后,他的侍妾薄姬,就去了她儿子代王刘恒的封地。薄姬是幸运的,代王刘恒不久便成为了汉朝皇帝,她也就成为了皇太后。

从汉朝到宋朝,都很少再出现大规模的后妃殉葬。直到元朝建立,殉葬制度在蒙古统治者的推动下再度兴起,而明太祖朱元璋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元朝对殉葬的态度。他的次子朱樉因病而亡后,他就让朱樉的两个妃子为其殉葬。朱元璋死后,后宫没有生子的妃嫔也纷纷被命令殉葬。此后的明朝皇帝纷纷沿用此制度,活人殉葬在明朝初年成为了皇族的一种风潮,直到明英宗朱祁镇遗诏下令不许殉葬,后宫妃嫔殉葬制度才被废除。

后妃殉葬,是对肉体的摧毁,而若是成为了给先帝守陵的妃嫔,则是对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这些妃子在先帝死后被迫离开皇宫,终年生活在陵园,丧失自由,默默承受着岁月的流逝和孤独。

皇帝虽然去世,守陵妃嫔却要把皇帝当作还活着一样伺候,除了要仔细打扫陵墓以外,还要定时为先皇奉上新鲜的饭菜和点心,要给先皇整理被子,早中晚更换祭品,以及经常清洗和更换先皇的用品。

很多守陵妃嫔因为无法忍受孤寂单调的生活,最终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她们的死不过是掉入历史中的一粒尘埃,在茫茫历史长河中,激不起一丝涟漪。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秋,八月,戊申,魏用高祖遗诏,三夫人以下,皆遣还家。”以此可以推断,一些皇帝驾崩后,后宫一些低等级的妃嫔,是可以被放出宫外,与家人团聚的。汉文帝、汉景帝在临终前,也都留下遗诏允许自己的妃子出宫回家,也允许她们改嫁。

比起殉葬或守陵的制度,这些低等妃嫔在先帝驾崩后可以另寻出路的制度算得上是人性化了,很多妃嫔因此获得了新生,甚至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朱佳荐自《环球人文地理》)

猜你喜欢

妃子先帝后宫
浅析李白乐府诗中的妃子形象
桃花烙
一个易拉罐引发的后宫戏
出师表
后宫正传
《出师表》节选
出师表(节选)
从封号探究清朝妃子的等级关系
“上帝”考
古老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