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骝山南药森林公园的森林康养基地中医人文景观构建

2023-11-22宋玉林李浩陈婉颖

广东园林 2023年5期
关键词:人文景观

宋玉林?李浩?陈婉颖

摘要:以马骝山南药森林公园为例,研究基于中医文化的岭南森林康养基地人文景观构建的关键技术。以场地范围的整体马头形象为灵感,以中医的经络、五行、穴位、处方等为构建要素,通过仿生设计、符号提炼、主题阐述、象征隐喻等构建手段,结合中药植物景观的融合构架,推进森林康养基地的道路、景点、养生场的构建,精准挖掘中医经典文化和岭南园林文化内涵,为设计精巧、施工精致、效果精美奠定基础,解决经典文化挖掘与景区景点融合发展等问题,传承和发展中医经典文化。

关键词:中医文化;人文景观;森林康养基地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3)05-0012-06

收稿日期:2022-09-15

修回日期:2023-01-03

Abstract: Studying Maliushan Nanyao Forest Park as a model, this paper studies the key technology of humanistic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Lingnan forest-based health and wellness base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Inspired by the overall horse head image of the site area, the meridians, five elements, acupuncture points, prescriptions, et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used as construction elements. Through bionic design, symbol extraction, theme elaboration, symbolic metaphor and other means of construction, combined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lant landscape, the construction of roads, scenic spots and health care fields of the forest-based health and wellness base is promoted. The precise exca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and Lingnan garden culture connotation has laid a foundation for exquisit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effect, solved the problem of culture excavation and its integrated development with scenic spots, and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ultural attractions; Forest-based health and wellness base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突出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1]。“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我国中医先贤率先提出的防治疾病的先进理念,国医大师周仲瑛以此从临床角度考虑,提出了一套“五治”思维模式:一治其未生,二治其未成,三治其未发,四治其未传,五治其未变[2]。而从具体的疗养方式来看,有根据中医情志理论,通过语言、行为或特定场景来影响患者的精神情志,以期预防或治疗身心疾病的情志疗法[3];通过音乐的动态平衡和自我调节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音乐疗法[4];以中医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为理论基础,秉承先人哲学思维和康养理念,开展诸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功法的运动疗法[5],以及传统的中药、针灸、按摩等疗法。因此,中医养生理论如顺应自然、阴阳平衡、天人合一、形神共养等,都对养生防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森林康养是将优质的森林资源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有机结合,开展森林康复、疗养、养生、休闲等一系列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活动[6]。我国森林康养发展在1990—2000年处于萌芽阶段,四川、湖南、广东是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较早的地区;在2000—2013年处于探索阶段,河北、北京、陕西、黑龙江等地着手建立森林康养基地试点,积极推动以森林康养为中心的新产业经济;2013年至今进入快速成长阶段,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并外延扩大,大健康產业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7]。目前,森林康养的疗养效果实现主要通过产生负氧离子、释放植物芬多精、净化空气、降低噪声、提供适宜的小气候和刺激人的五感体验等手段[8],主流的康养产品类型包括森林主导康养、森林运动康养、森林体验康养、森林辅助康养、森林科普宣教康养、健康管理服务等[9]。

因此,从中医的养生理念以及森林康养的内涵、发展趋势和产品功能来看,将中医药与森林康养有机融合,是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和适应全民大健康发展的新趋势。但目前,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发展主要存在文化特色挖掘不深、功能优化滞后、层次结构不合理、开发模式单一、资源利用不够、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10],中医文化、园林文化等传统文化与森林康养文化融合欠缺。因此,本研究以马骝山南药森林公园为对象,以中医经典文化构建康养基地景区景点的人文景观,旨在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提质增效提供案例,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引导森林康养产业良性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1 研究地概况

马骝山南药森林公园(岭南国医小镇森林康养基地)位于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位于北回归线上,因其内部有一座名为马骝山的山峰和丰厚的南药资源,而得此名。传说神农走遍大地,筛选了大量药材,欲带到中原,造福中原族人,但因药材太多,马行至此处,累瘫在地,不愿前行,化为大山。神农感慨此乃上天旨意,不能违背,便将众多珍贵药材留下。从此这里成为重要的南药产区,马化之山被命名为马留山,经代代传诵,慢慢成为马骝山。俯瞰马骝山恰似奔驰中昂仰的马首(图1)。

2 设计思路

为将中医药文化与森林公园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融合发展,以文化挖掘精准、设计精巧、施工精致、效果精美为目标导向,基于医旅融合、体旅融合、林旅融合、文旅融合的理念,以马骝山整体“马头”形象为灵感,以经络、五行、穴位、处方为构建要素,通过仿生设计、符号提炼、主题阐述、象征隐喻等手段[11],构建康养基地道路、养生场、景观亭和园林植被景观,从植物观赏、文化体验、科普教育、康体养生等应用路径,打造一个以岭南中医药森林康养为主题,聚特色旅游、休闲、度假、康养、运动、科普于一体的森林康养基地(图2)。

3 设计建设手法

3.1 按三阳经络布局道路

目前园区道路的布局包括前期森林公园的道路网和中医文化博览园的道路网两部分,空间整体感不强,森林公园部分的文化特色不鲜明,道路命名较为大众化,游客吸引力弱。为解决这一难题,设计团队充分研究整个园区道路现状,立足目前3条主干道开展建设,不做较大变动,只做部分延伸串通或微调,并将整个园区道路网与中医经络结合,使道路网络空间融合、文化融合,且道路命名特色鲜明。

脉络有“三阳三阴”,其中“三阳”是太阳主开,阳明主合,少阳是枢[12]。《伤寒论》中指出,一旦外邪(风寒暑湿燥火)入侵人体,太阳经、阳明经和少阳经系统的作用和反应是由表及里、由外到内一步一步影响人体五脏六腑[13]。园区3条主干道所处园区空间位置由外到内,与三阳经在人体的位置布局以及由表及里抵抗外邪的功能性相类似,故采用对空间布局的仿生设计方法[14],将园区的空间范围仿生以马头,类比三阳经在人头部上的布局,将主干道布置成太阳路、阳明路、少阳路(图3)。同时,采用符号提炼的文化表达方式,提炼其形,展现其义。比如在道路入口处引入传统经典铜人雕像这一符号,展示人体三阳经络布局走向,表达三阳经络文化主题,且可供游客触摸,与自己身体对照,提升参与性和趣味性;在道路节点处布设植物景观小品,配以科普解说牌,具象表达三阳经络文化内涵,优化空间感和视觉效果,并科普防寒保暖、防晒抗暑、抵御外邪、健康饮食、适度运动、作息规律等健康养生知识(表1)。

3.2 以五行文化构建养生场

五行要义为“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15],即肝、心、脾、肺、肾若发生病变,分别能从眼睛、舌头、嘴巴、鼻子、耳朵表现出来,如肝血不足,则视力减退或夜盲;心上火,则舌尖红或糜烂[16]。设计团队将这种人体五脏与五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通过养生场表达,以五行文化构建康养基地养生场,提升养生场的文化内涵,传递中医阴阳平衡、相生相克的养生理念。

以“清肝明目”养生场建设为例。“肝开窍于目”指眼睛的功能与肝脏密切相关,眼睛干澀、疲劳、昏花表明肝脏功能变差,需要及时养肝护肝。园区的森林防火瞭望塔,参照相关建设标准,结合地形和实际防火瞭望效果,可于“马头”的眼睛处建设。借助防火瞭望塔这一建筑载体打造成清肝明目养生场:在色彩选择上,相关养生知识解说牌、标识、铺装等以青绿色调为主;在植物搭配上,种植能清肝明目的中草药(如菊花、决明子、桑叶等)和舒缓眼睛疲劳的花草、高大乔木等(如白兰Michelia × alba、黄兰花Michelia champaca、二乔玉兰Yulania × soulangeana、仪花Lysidice rhodostegia、樱花Cerasus sp.等);在产品设置上,开展登高远眺、散步、打坐、冥想、瑜伽、太极等运动,借此初步达到清肝明目、疏肝解郁的效果。照此原理,建设如“舌心之苗”百味堂、“脾口华唇”药膳馆、“肺鼻香臭”迎香亭、“肾盈耳聪”音乐场等多种形式的养生场(表2)。

3.3 以观景亭象征穴位

采用象征隐喻的文化表达方式,将中医穴位这一抽象概念通过景观亭、地面铺装、植物景观小品表达,一方面能强化景观亭的文化属性,串联各个景观亭;另一方面能生动形象地传递中医穴位知识和健康养生知识,强化自然科普和文化科普功能。

以廉泉穴亭建设为例。廉泉穴为任脉上的穴位,位于人体喉结上方,是治疗吞咽障碍、失语障碍或其他舌肌、舌咽方面疾病的重要穴位,对其按摩也有清咽利舌的养生功效[17]。将廉泉穴于人体的布局位置和养生功效,空间仿生于“马头”,建设廉泉穴亭。铜人雕像是中医传统穴位针灸按摩的一个重要象征符号,故在亭子中间放置铜人雕像,形象刻画廉泉穴所在人体位置,并在地面按照中医足底按摩原理铺设鹅卵石,让游客感受脚底按摩效果,借此二者表达中医穴位文化主题。而植物是中医药与森林康养的共同表现载体和重要连接媒介,故在亭子边上种植对应的能清咽利舌的植物(金银花、麦冬、薄荷、胖大海Scaphium wallichii、大花马齿苋Portulaca grandiflora等),配以解说牌解释说明按摩廉泉穴和相关植物的康养功效,强化观赏性和康养科普功能。按照此方法引入人迎穴、大迎穴、地仓穴、四白穴等经络穴位[18],建设景观亭(图3,表3)。

3.4 融合中医药历史文化与岭南盆景

中医药博览园内部建设有一条高3 m、长1 028 m的历史文化浮雕长廊,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砂岩深浮雕长廊,于2019年荣获“吉尼斯纪录称号”。浮雕长廊以中医药历史文化发展为主线,呈现了从原始人类时期到现代的整个中医药发展历史,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各个时期重要的中医药典故、中医典籍和中医药历史人物(图4)。

为将长廊上丰富的中医药历史文化与博览园区的景点融合,提升整个园区的玩赏性、文化性,普及中医药科普知识,针对浮雕长廊过于单一枯燥、吸引力不强的现状,从游憩舒适度、文化表达2个角度进行景点融合打造。首先从游憩舒适角度考虑,运用环境心理学的方法,引入盆景、时花、雕塑、水体、高大中药材乔木等元素,在视觉景观层次上营造乔木、灌木、草本植物3层立体景观空间,在嗅觉体验上打造清新舒适、芳香健脾的嗅觉感受,提升游客的舒适度和审美体验。其次从文化表达方式角度,采用主题阐述的方式,以浮雕长廊阐述“医”的主题(典故传说、名家轶事),以岭南中草药园林盆景阐述“药”的主题(药典名方),形成鲜明的文化主题。

如中医文化长廊中隋唐五代时期浮雕刻画了药王孙思邈治儿科病的经典事迹,其采用的经典名方为“升麻葛根汤”(升麻Actaea cimicifuga+芍药+炙甘草+葛根),具有治疗麻疹、抗炎镇痛的功效[19]。因此,采用浮雕、文字解说牌、岭南园林盆景、汤剂中草药植物盆景、时花园艺小品的组合体,在此段园区中以岭南园林风格布局种植对应名方中的植物,辅以精致的时花园艺小品和科普解说牌,对浮雕上的历史事件进行文化延伸,拓展更多中药材养生知识、岭南园林植物知识(表4)。该区域具体的景观提升应用了升麻葛根汤植物盆景,其中的升麻和芍药为北药,以假石或塑料盆景代替,种植甘草和葛根。从抽象的浮雕展示到具象的植物、颜色、气味、文字、雕塑等更系统性的拓展延伸,能从嗅觉和视觉层面提升游客舒适度,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加深游客的求知欲,潜移默化地向游客科普中医药历史知识、岭南园林植物知识、中草药养生知识,大幅提升园区的观赏性、趣味性、科普性。

按照此方法将岭南园林与南药文化深度融合,打造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的精致岭南园林盆景展示观赏区,包括五行中医药板块(十大广药、金、木、水、火、土、太极八卦湖区)和经典中药园板块(隋唐五代、两宋、辽夏金元、明、清、近代、现代)。

4 结论及讨论

中医经络、五行、穴位、处方等元素与森林康养基地的融合构建的关键核心,是充分挖掘中医元素对人体健康的调控功能和植物对人体的康养作用。本项目以植物为连接媒介,通过仿生设计、符号提炼、主题阐述、象征隐喻等构建手段,以色彩基调、植物景观、雕像符号、科普标识、园林盆景和园艺小品等表现形式,推进中医文化与康养基地人文景观融合发展,形成康养基地差异化特色品牌,避免同质化,提高基地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大力加强森林康养基地或旅游景区的文化建设,重点推进生态文化、中医文化、岭南文化的逐步融合,难点是如何突出中医药文化在生态文化体系融合发展中对人的养生保健功能,实现文化挖掘精准、设计精巧、施工精致和效果精美。本文对森林康养基地人文景观构建的探讨研究,重点是从文化挖掘提炼的视角,以植物为媒介和表达载体进行文化的融合与表达,后续还需要从设计、施工的角度引入多种符号元素进行完善提升。本文的目的是抛砖引玉,望能引起有关部门和众多学者的重视与深入研究,建设守护好人们的精神家园,坚定文化自信。

注: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叶明花,蒋力生. 中医“治未病”意义阐论[J]. 中医杂志,2017,58(2):171-173.

[2]周仲瑛. “治未病”与中医学临床[J]. 环球中医药,2010,3(2):81-82.

[3]张琦,胡真. 中医情志疗法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3):50-53.

[4]王思特,张宗明. 中医音乐治疗的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J]. 中医杂志,2019,60(19):1628-1632.

[5]于宗良,刘龙涛,崔京,等. 近20年中医运动疗法治疗高血压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2,29(2):41-47.

[6]邓三龙. 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 世界林业研究,2016,29(6):1-6.

[7]束怡,楼毅,张宏亮,等. 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基于典型地区研究[J]. 世界林业研究,2019,32(4):51-56.

[8]谭益民,张志强. 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研究[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7,31(1):1-9.

[9]吴后建,但新球,刘世好,等. 森林康养:概念内涵、产品类型和发展路径[J]. 生态学杂志,2018,37(7):2159-2169.

[10]李浩,曾维浩,邓静文,等. 广州森林公园类型划分研究分析[J]. 湖北林业科技,2018,47(5):39-45.

[11]陈蓉. 主题在景观设计中的细节表达[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2):86-90.

[12]唐利,余佳蓓,李慧珊,等. 《内经》《难经》“三阴”“三阳”的指代和含义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3):918-923.

[13]赵进喜. 《伤寒论》三阴三阳新解及其臨床发挥[J]. 中医杂志,2007(3):208-210.

[14]王佳,宋力,王繁妤. 浅析园林规划中的仿生设计方法[J].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11):88-89.

[15]邓铁涛. 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J]. 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88(2):65-68.

[16]崔霞,白雪,王瀚东,等. 王素梅基于五脏-五神-五官辨治儿童孤独症经验[J]. 中医杂志,2022,63(11):1017-1021.

[17]程富香,陈恬. 针刺廉泉穴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14,34(7):627-630.

[18]姚克宇. 从框架角度探讨中医经络理论演变[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19]秦汝兰,王丹萍,吕重宁. 升麻葛根汤抗炎镇痛及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39(10):9-13.

作者简介:

宋玉林/1995年生/男/江西赣州人/本科/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广州 510405)/专业方向为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旅游规划等

(*通信作者)李浩/1972年生/男/广东广州人/硕士/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广州 510405)/林业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林业发展规划、森林旅游研究、森林培育等/E-mail: 13302328210@126.com

陈婉颖/1992年生/女/广东广州人/硕士/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广州 510405)/林业中级工程师/专业方向为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旅游规划等

猜你喜欢

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元素在美丽乡村中的传承与保护
城市公共空间人文景观设计
园林建设中人文景观元素的作用探析
柬埔寨吴哥人文和自然景观调查研究
浅谈可持续发展的别墅设计
姑苏水城旅游人文景观整合规划研究
骊山森林公同人文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论生态园林城市规划理论
民建工程要加强人文景观意识
中国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