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用科技手段突破中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运问题
2023-11-22苏静
苏 静
(成都市污染源监测中心温江监测站,四川 成都 611130)
引 言
随着新固废法的实施,中小微企业的危险废物处置意识越来越高,如何破解中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处置难、费用贵问题,也是当地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因为产废量小,议价能力低。危废处置单位因运输成本问题,处置和转运费用都是按照1吨计算,微小企业承受不起,若凑够吨数才转移,从而就延长堆存周期,甚至超过一年,使企业存在安全隐患。
1 成都市微企业危险废物贮存和处置存在的问题
1.1 中小微企业多,产废量少
2022年该区824家产废单位通过四川省固废系统完成危险废物年报申报,规范转移1.23万吨,其中年产废10吨以上企业84家,产废1.14万吨,占比92%。10吨以下企业740家,产废939吨,占比8%。在此,将10吨以下企业称为中小微企业。
1.2 三医产业企业危险废物处置成本高,危害性大
该区以三医产业为重点,危险废物包括生物医药制药企业、科研企业、检测机构企业以及医疗机构等产生的,尤其创新产业园区内,有许多孵化园区企业涉及实验室、研发科研类较多,多数涉及反应釜、实验室废液等,化学物质种类多。区内医药生产型企业使用的主要有毒有害原料中,以有机溶剂、剧毒物质和腐蚀性物质居多,大部分属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生物实验则涉及固体培养基、实验废弃器具等废弃物,需进行灭活、消毒等预处理,因此类废弃物本身有毒害作用或沾有实验过程中的有害物质,存在潜在危害。
1.3 周边相匹配的综合性处置单位较少
成都市内仅有一家综合性的危废处置单位,很多处置单位只能够处理比较常见的危险废物,处置上述危险废物的单位不多。实验室的危险废物缺少利用价值、处理成本高,危废处置公司宁愿选择处置成本低的危废。同时,危废处置单位考虑到运输和设施运行成本等,选择与产废量较大的企业签订合同,年产废量不足10吨的中小微企业危废将危废进行积压贮存,存在较大的环境安全隐患。
1.4 中小微企业专职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欠缺
随着新固废法的出台,中小微企业越来越重视危险废物规范管理问题,对于危险废物危害性的认识逐步提高,也有意识及时转移危险废物,2022年该区危险废物备案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220家,上升至824家,但仍有很多中小微企业存在备案不及时、不主动以及缺项漏项等问题普遍存在[1]。企业对于哪些属于危废范围缺乏明确认知,对于自身产生危废的具体情况底数不清,申报随意性较大,缺少专职管理人员。危废分类贮存不规范,存在危险废物的环境污染风险。
1.5 生态环境部门管理难度与日俱增
2021年该区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数量同比增加91%,尤其是生物医药、制药研发等实验室危险废物种类多成分复杂。对此类危险废物进行具体鉴定和及时监管对生态环境部门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1.6 中小微企业缺少话语权
中小微企业点多面广,产生的危险废物种类多、数量少,小微企业缺少话语权,在处置市场中,危险废物经营单位需按吨计费,如果类别多则需要寻找多家处置单位,增加小微企业处置成本。小微企业贮存、处置危险废物“进退两难”,按吨处置费用昂贵,超期贮存环境安全风险巨大[2]。
1.7 危险废物转运不及时
危险废物专用车辆一般车型大,与中小微企业危险废物运输需求量不匹配;有些处置企业会收取空车费等,从而间接导致危险废物运输成本高、转运不及时。对于涉及实验室、研发科研类企业,化学物质种类多,反应复杂,如果不及时转运,对企业和管理部门都存在环境安全风险。
1.8 区内中小微企业专业技术薄弱
区内中小微企业中有部分是汽修服务企业,小型的汽修企业工作人员少,环境管理技术能力较弱,危险废物转移难且缺少专业技术指导的情况下,有利用价值的危险废物易被无危废经营资质的单位和个人非法收购。数量多,执法人员少,覆盖率较低,尤其是现在违法成本过高,一但此类企业遭遇查处,将面临破产,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
2 探索多种模式,解决中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处置问题
为解决中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处置难问题,该区曾经尝试多种办法。为解决企业处置难问题,该区积极探索建立成都医学城中小微企业危废技术服务平台。目前,区内已建成某危废通、区环保管家协会服务平台两大危废集中收运服务平台。通过数据跑路,平台可实现企业危废转运需求一键提交、转运计划快速生成、转运处置信息及时共享,大幅提升转移服务效率,降低企业危废处置成本。
截至目前,某危废通平台为51家企业提供危废集中转运处置服务,转运处置危废共计30吨,企业的危废转运和处置成本,最高降幅分别可达85%、90.5%。经实地走访了该危废通使用企业,企业反映危废通的使用为其带来了几大惠利:一是转运频次由一年一次提高到一年4~6次,转移效率提高。二是贮存时间缩短,有更多的贮存空间分类管理,解决了空间压力和安全隐患压力,企业危废规范化管理水平提升。三是转移和处置成本大幅减少,通过危废通平台的指导和统一议价,免除了上门费、空车费和协议签订费,所有类别的危废按照统一价格费用处置,实际费用按照实际转运量计价。该企业由去年的2.3万元减少到今年的0.8万元,节约了危废费用1.5万元。
“区环保管家协会服务平台”集中了环保管家和危废集中收运服务平台,其中24家企业使用了危废服务平台,转运处置危废共计5.28吨,企业的危废转运和处置成本,最高降幅分别可达70%。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企业反映,使用该平台后,企业处置费用由2万元降到了1万元,降幅50%。以前企业每年产废不到一吨,要跟处置公司按照1万元/吨的费用签订协议,如果当年未处置或不到1吨,仍旧按1万元计。现在企业则不需要单独支付签订协议费用,按照实际转运处置量收费,同时,因为几家企业拼车,单车运输费用降低百分之70%。
目前,危废通平台主要是针对园区内企业,平台启用不到一年,工业园区内使用覆盖率已经达到了100%。危废通适宜园区使用,每个园区类似一个大的产废单位,因为分布不零散,方便涉及运输路线,由一家处置类别齐全的处置公司收集处置。企业处置频次可以达到2-3月一次。贮存风险和处置成本大大降低。
“环保管家协会服务平台”使用覆盖率暂时不够理想,企业分步范围较广,按照类别议定处置费用,产废企业提出需求,由环保管家协会负责统计,拼够量之后针对不同类别,委托不同的在本区内市场份额占比较小的危废处置公司来转运处置,企业转运保障一年一次。
通过对两种模式的受众面、覆盖面以及费用节约方面优缺点发现,两者并用,则覆盖面更广,双方市场不冲突。平台、处置企业、产废企业均受益。
2.1 优点方面
(1)两种服务平台旨在为中小微企业解决处置难、成本高、转运不及时问题,收到了显著成效。物业公司联合政府平台公司开发危废通服务于园区企业,将园区内的孵化企业的处置成本大幅降低,最高降至90%,转运频次提高了3~6倍以上,大大降低了化学污染物的安全隐患。同时,物业公司联合政府对孵化园区危险废物的环境风险可能性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提升政府工作效率、降低危险废物管理处置成本、创新制度流程,并构建更加完善的环境风险管理体制,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区域营商环境得到整体优化。从而实现该区域产业和环境的持续改善。下一步园区继续加大对注册企业的培训力度,尤其是对实验室危险废物的特殊性管理方面的宣传指导,为该区生态环境部门对园区企业的危险废物延伸管理提供助力。
(2)环保管家协会服务平台在危废收集服务平台管理中引进“黑白名单”制度,对处置公司进行客观考核,对服务质量差、转运不及时、变相涨价的公司列入黑名单,同时,客户反映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列入白名单,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该平台以危险废物服务为切入点,引入“环保管家”一对一为企业进行环保服务,甚至驻点服务,解决中小微企业缺乏专职环保工作人员的问题,全面提升中小微企业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
2.2 有待改进的方面
上述两种危废收集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经营模式,因使用范围不冲突,重点对象不冲突,从而实现相辅相成的平衡状态,危废通的园区服务模式可借鉴环保管家模式,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的一对一服务,从而提升整个园区的环境保护力度,更专业化,尤其是对医药、制药等相关研发类、实验室类企业加强管理和服务,逐步规范化学类污染物的及时收集处置。中小微企业的很大一部分企业,汽修服务企业,此类企业产生的废电池、废有机油和废矿物油均为有价回收物,存在管理不规范、委托不具有危废处置单位的企业回收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该区正在按照《成都市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点实施方案》要求建设区危险废物暂存中心,允许收集少量废矿物油等。该暂存中心由具有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资质的公司负责运营[3]。通过不同类别的危险废物收集点的建设,进一步增加了中小微企业危险废物转移和处置途径。
3 结语
该区在探索突破中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处置难的路径上,找准了方向。通过运用科技手段,使用危废收集服务平台APP,快速收集大数据,一键提交回收处置需求,处置企业及时收集转运。建设中小微企业部分种类危险废物暂存库,两条腿走路,切实解决了中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处置成本高、转运不及时的问题,企业不仅降低危废的处置和运输成本,同时也减小了贮存成本,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该区作为成都医学创新的重要基地,近百家医学类、研发类的孵化创新企业集聚在同一园区,会导致危险源集中、污染隐患众多,出现越来越多与以往不同的污染物种类,整个区域的环境风险激增,对处置企业提出更多要求,当地对中小微企业危险废物规范监督和指导仍不能放松。
(1)迫切需要深入调查、统筹考虑、创新制度、实践突破。委托专业的危险化学品、生物医学类方面的专家对三医产业中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种类、属性和环境危险分析深入细化调研,摸清底数,包括生物医药制药企业、科研企业、检测机构企业以及医疗机构等产生的危险废物第一手资料,通过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强化生物实验涉及固体培养基、实验废弃器具等废弃物管理,建立三医产业企业危险废物分类管理体系,分不同企业类别的危险废物制定贮存、管理、处置要求,严防安全隐患。
(2)针对企业危险废物种类不明的问题,由生态环境部门委托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固危废、危险化学品及生物专家对部门管理人员、执法人员及企业的环保管理人员分行业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通过组织企业现场观摩、进行多媒体宣传等活动,为企业搭建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升企业管理者的危险废物管理意识。按照不同企业涉及的不同种类危废及特性,建立一批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标杆企业,建立管理规范、技术完备、安全保障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和场所的现实案例,逐步推广。
(3)由于与日剧增的产废备案量、年年翻倍的产废量,与监管人员的数量不匹配。必须强化科技手段,目前已经实现危废管理业务网络申报、审核、电子联单的管理模式,及时审核超期未转移情况。强化中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的责任意识,同时对危险废物风险性高的产废企业增设视频监控系统,通过摄像头采集贮存情况、车辆运输情况、电子联单情况等。从而实现了环保职能部门对危险废物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跟踪管理[4]。截止发稿日前,成都市已经按照最新的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危废重点监管企业落实物联网监管措施,简化管理类、中小微登记类企业通过四川省固废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数字化标签管理,最终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4)加强部门联动协作管理。建立智慧环保信息平台,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同一企业的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的相关信息和环保部门信息共享,突破“信息孤岛”,尤其是与应急安全管理部门的危险化学品信息、卫健部门的医疗机构产生医疗废物信息等。加强与公安部门、交通部门以及商务部门的联合执法,从而进一步推进中小微企业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