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初始有效磷和交换性镁含量改变了小麦生长对pH的响应
2023-11-22张璐郑磊刘思汝蔡泽江孙楠张强徐明岗
张璐, 郑磊, 刘思汝, 蔡泽江*, 孙楠, 张强*, 徐明岗,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2.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临沭 276700; 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海南省热带作物营养重点实验室,广东 湛江 524091)
近30 年来,我国农田土壤酸化呈快速增加的态势,成为南方、东北和胶东等典型农业区土壤退化的主要形式之一[1-2]。土壤酸化导致钙、镁、磷等元素有效含量降低,铝、锰等作物毒害元素活性增加,从而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3]。一般认为当土壤pH低于5.5时,交换性铝含量显著增加,酸害发生[4]。Mullen 等[5]研究表明,土壤pH 在4.4~5.9 时,油菜籽产量随pH 降低呈线性减产的趋势。蔡泽江等[6]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发现,当红壤pH 下降到4.2 时,小麦和玉米已经绝产,分析发现小麦和玉米产量下降的临界pH 分别为6.0 和5.9。由此可见,作物生长对土壤酸化的响应具有一定的pH范围,当土壤pH低于某一阈值时,产量显著降低;该pH 阈值对土壤酸化防治和酸性土壤改良具有重要意义。Zhu等[7]将作物最高产量的95%和5%对应的pH分别定义为酸害阈值和酸害绝产值,并基于长期定位试验数据计算了小麦、玉米、水稻的2个阈值分别为5.9 和3.5、5.1 和3.8、5.0 和4.0。Baquy 等[8]基于盆栽试验结合双直线方程拟合的方法,获得了作物生长对土壤pH 响应的拐点,即酸害阈值,发现玉米在第四纪红土、花岗岩和红砂岩发育的红壤上pH 阈值分别为4.73、4.77 和5.07;梁文君等[9]也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发现,玉米在第四纪红土、板页岩和红砂岩发育红壤上的酸害阈值分别为5.48、5.82 和5.54。综上所述,尽管前人对作物的酸害阈值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各研究结果间酸害阈值差异较大。究其原因,可能与试验所选土壤的初始性质有关,Bache 等[10]研究表明,磷、铝、pH 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大麦对土壤酸度的响应。为此,本研究选取了5 种母质发育的土壤,且初始性质差异较大,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小麦生长的pH 阈值与土壤初始性质的关系,为土壤酸害阈值的确立及培肥、改良酸害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土壤
在湖南省选取母质板页岩、第四纪红土、河流冲积物、红砂岩、花岗岩发育的5 种典型红壤。采集0—20 cm 的表层土壤,自然风干后,除去石块和残根,混匀后过1 cm 筛,供盆栽试验用。同时保留待测样,分别过20 和60 目筛,用于土壤基本性质测定,供试土壤理化性质见表1。
表1 供试土壤基础理化性质Table 1 Selecte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ils as the initial conditions for the pot experiment in this study
1.2 调节土壤pH
按照成杰民等[11]的研究方法,根据土壤的初始pH情况,设置11个pH梯度,每种母质发育的土壤各称取11份10 g土壤样品于120 mL塑料瓶中,加入不同体积的0.1 mol·L-1的硫酸或0.1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并用蒸馏水将水土比调整为5∶1。将塑料瓶放入25 ℃恒温震荡机中往返震荡12 h,静置2 h,反复6 次使土壤酸碱快速反应达到基本平衡后,测定土壤pH,以酸碱添加量为纵坐标、土壤pH为横坐标,绘制土壤酸碱缓冲曲线。土壤酸碱缓冲曲线中线性部分斜率的绝对值即为土壤酸碱缓冲容量[12]。以此作为盆栽试验土壤调节pH的参考,计算达到预期pH所需的酸或碱量。采用硫酸溶液和生石灰将5 种母质发育的红壤调节为pH 3.5~7.5 梯度,并用蒸馏水将土壤含水量调节至70%田间持水量,稳定30 d,期间测定pH,待稳定后开始盆栽试验。
1.3 盆栽试验
每盆称取相当于0.8 kg烘干土重的风干土,与肥料溶液充分混匀后装入盆中。盆的规格为口内径14 cm、底内径9 cm、高11 cm。所有处理均施用相同量的氮、磷、钾肥,其中尿素、磷酸二氢钾和氯化钾用量分别为250 mg N·kg-1、125 mg P2O5·kg-1和125 mg K2O·kg-1。每盆均匀地播入大小相似的小麦种子13粒,小麦品种为湘麦4号,小麦出苗后间苗至10株。每个处理3次重复,将盆栽随机摆放在网室内,每天补充浇水。出苗30 d后收获,用剪刀紧挨土表将植株剪下,测量株高(cm);采用抖根法将土与根系分离,并用水将根系冲洗干净,地上部和根系在80 ℃烘箱中烘干48 h 后,称重。同时将盆栽试验土壤风干,磨细过20目筛,测定土壤pH。
1.4 样品采集与分析
基础土样及盆栽试验后土壤性质测定参考土壤农化分析方法[13]。土壤pH 采用电位法测定,水土比为5∶1;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土壤碱解氮采用碱解扩散法测定;土壤有效磷采用0.5 mol·L-1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速效钾采用醋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土壤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采用1 mol·L-1乙酸铵交换-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交换性氢、铝采用1 mol·L-1氯化钾浸提-氢氧化钠中和滴定法测定。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 16.0 软件进行各处理间结果的显著性检验和相关分析;所有图采用Sigmaplot 10软件制作。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株高对pH 的响应关系采用Sigmaplot 10软件Sigmoidal公式拟合,公式如下。
式中,a为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或株高的稳定值;b 为方程系数;x0为达到稳定值的50%时pH阈值,即pH50%;x为土壤pH。
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株高达稳定值95%和5%时的pH阈值,由以下公式计算获得。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酸碱缓冲曲线
各母质发育的红壤酸碱缓冲曲线如图1 所示。在线性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土壤酸碱缓冲曲线线性拟合的斜率即为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由图1可知,板页岩、第四纪红土、河流冲积物、红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红壤酸碱缓冲容量分别为24.2、24.0、18.8、22.2、18.1 mmol(+)·kg-1·pH-1。
图1 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酸碱缓冲曲线Fig. 1 pH buffering curve of s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2.2 小麦生长对pH的响应
2.2.1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对pH 的响应 5 种母质发育的红壤上,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对pH的响应均符合“S”型曲线(图2)。板页岩、第四纪红土、河流冲积物、红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上,地上部生物量稳定值分别为2.71、1.17、2.06、1.57 和1.70 g·pot-1;板页岩发育的红壤达到稳定值95%、50%和5%时的pH 阈值(即pH95%、pH50%、pH5%)分别为5.31、4.42 和3.53,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分别为5.79、4.79 和3.80,河流冲积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5.25、4.71 和4.16,红砂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4.94、4.61和4.29,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5.72、4.66和3.59(表2)。
图2 不同母质土壤上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对pH的响应Fig. 2 Response of wheat shoot biomass to pH of s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表2 不同母质土壤上小麦地上部生物量的pH阈值Table 2 Critical pH of wheat shoot biomass in s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2.2.2小麦根系生物量对pH 的响应 5 种母质发育的土壤上,小麦根系生物量对pH的响应曲线一致(图3)。板页岩、第四纪红土、河流冲积物、红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上,小麦根系生物量稳定值分别为0.59、0.41、0.49、0.40和0.48 g·pot-1;板页岩发育的红壤达到稳定值95%、50%和5%时的pH阈值分别为6.20、4.79和3.39,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分别为4.73、4.40 和4.07,河流冲积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5.60、4.91 和4.21,红砂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4.70、4.28 和3.87,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4.38、4.27和4.16(表3)。
图3 不同母质土壤上小麦根系生物量对pH的响应曲线Fig. 3 Response of wheat root biomass to pH of s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表3 不同母质土壤上小麦根系生物量的pH阈值Table 3 Critical pH of wheat root biomass in s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2.2.3小麦株高对pH 的响应 小麦株高对pH的响应曲线如图4 所示。板页岩、第四纪红土、河流冲积物、红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上,小麦株高稳定值分别为51.34、34.76、53.40、42.43和36.70 cm;板页岩发育的红壤达到稳定值95%、50%和5%时的pH 阈值分别为4.67、4.02 和3.37,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红壤分别为5.17、4.36和3.56,河流冲积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5.09、4.32和3.55,红砂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5.01、4.31 和3.61,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分别为4.32、4.26和4.20(表4)。
图4 不同母质土壤上小麦株高对pH的响应曲线Fig. 4 Response of wheat height to pH of s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表4 不同母质土壤上小麦株高的pH阈值Table 4 Critical pH of wheat height in soils derived from different parent materials
2.3 作物酸害阈值与土壤基础性质的相关分析
小麦生长的酸害阈值与土壤基础性质的相关分析如表5 所示。地上部生物量pH50%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稳定值与土壤初始pH、有效磷、交换性镁和交换性钙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根系生物量pH95%和pH50%均与土壤初始pH 呈显著正相关,pH95%与交换性镁和交换性钙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而pH50%与交换性铝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稳定值与土壤初始pH、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pH50%与土壤初始有效磷、交换性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表5 小麦酸害阈值与土壤基础性质的相关性分析Table 5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between critical pH of wheat and soil initial chemical properties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小麦地上部生物量和株高pH50%与土壤初始有效磷和交换性镁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即土壤初始有效磷、交换性镁含量越高,pH50%越低。一方面,磷能够通过增加根系有机酸含量改善铝胁迫作物光合系统,从而缓解铝毒害[14];另一方面,磷能缓解土壤中铝毒导致的根系结构和功能受损,从而影响养分的吸收和利用[15-16];此外,磷含量增加可降低根系总铝和单核铝含量,使毒性形态的铝转化为无毒形态,并减少铝在根尖以及细胞壁的积累,以缓解铝对根伸长的抑制,提高作物根系的抗铝毒害能力[17]。Bache 等[10]研究发现,当土壤有效磷含量从18 mg·kg-1增加到73 mg·kg-1,大麦的pH 阈值从4.9 降低至4.3,本研究所选板页岩、第四纪红土、河流冲积物、红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初始有效磷含量分别为30.4、5.7、15.4、9.7 和12.1 mg·kg-1,在Bache 等[10]研究的范围内,为此,有效磷含量是影响不同红壤上pH阈值差异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所选土壤初始pH 与交换性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即土壤初始pH 越高、交换性镁含量越高。本研究所选板页岩、第四纪红土、河流冲积物、红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初始交换性镁含量分别为1.35、0.26、0.52、0.23 和0.15 cmol+·kg-1,而当交换性镁含量低于0.50 cmol+·kg-1即为缺镁土壤[18]。模拟酸化的过程中,尽管采用硫酸溶液将土壤酸化至较低pH,但缺少淋溶过程,镁等养分元素仍滞留在土壤中,板页岩发育的红壤具有相对较低的pH50%。此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缺乏淋溶的人为模拟酸化过程可能会低估作物的酸害阈值,而选取初始pH和养分含量较低的土壤进行酸害阈值研究,可能会消除这一影响。Baquy等[8]研究发现,土壤初始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决定了玉米生长对pH的响应,且土壤初始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越高酸害阈值越低,其中铝饱和度更能反映毒害的程度。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黏粒和土壤矿物含量也存在差异,模拟酸化条件下,土壤消耗质子的过程也不同,导致同等pH 条件下交换性铝含量及铝饱和度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影响了作物生长[19]。本研究表明,稳定值与土壤初始pH、有效磷、交换性镁和交换性钙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这与Bossolani 等[20]研究结果一致,即相较于单施石灰调节土壤pH外,适量补充磷和镁元素,可显著提高大豆产量;Lauricella 等[21]也通过盆栽试验证明,调理剂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铝毒的缓解和有效磷含量增加。由此可见,土壤肥力水平和酸度共同决定了作物生长。因此,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磷和钙镁等营养,有利于降低酸化危害。
综上所述,地上部生物量pH50%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根系生物量pH95%和pH50%均与土壤初始pH 呈显著正相关,pH95%与交换性镁和交换性钙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而pH50%与交换性铝呈显著负相关;株高pH50%与土壤初始有效磷、交换性镁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酸害阈值受土壤初始有效磷和交换性镁含量的影响,土壤肥力水平和酸度共同决定了作物的最大生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