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书院、山水绿城
——广东省职业教育城二期教育区设计实践

2023-11-22万子欣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3年10期
关键词:岭南山水校园

万子欣

(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州 510010)

0 引言

为了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加快转型升级,广东省人民政府提出将广东省职业教育城作为广东省重点项目,并就发展定位、规划建设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弘扬大国工匠精神”、“打造广东技工工程”和“打造中国一流的职业教育高地”,支持粤东西北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聚集发展、率先崛起,并将资源丰富的粵东西北地区作为广东未来新发展的主战场。广东省职业教育城二期教育区建设是实施“桥头堡”战略和充分对接“大湾区”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其功能定位为:以职业教育产业为驱动引擎,联动发展生态居住、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融山、水、林、城为一体,集教学研、商服贸、文创体等功能的多元复合型教育区。广东省职业教育城二期教育区共有5所学院,分别是广东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和广东工程技术职业学院。项目位于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道办,西起凤翔路,东到东湖路,南至牛路岭,北至二帽山,总用地面积4 000亩,总建筑面积171.75万m2,各学校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广东省职业教育城二期教育区鸟瞰图Fig.1 Aerial View of the Education Area of Guangdong Vocational Education City Phase Ⅱ

1 规划理念:山水绿城、湾区后花园

广东省职业教育城二期教育区在通过对周边环境山水格局梳理的基础上,依托原有水体和山体,在地形整理的前提下,对河流岸线、原有生态水塘、虎头岭、金鸡岩、黄腾峡等生态元素进行调整优化,通过局部拓宽、互联共融、和岸线整理,创造收放有序的滨水和环山景观,营造活泼灵动的校园空间,各校的规划设计也沿山水依次展开。同时,在自然景观区放宽处形成景观节点,凸显基地山水绿城特色。

1.1 海绵城市,筑湖为心

以广东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清远校区为例,规划设计响应地势,利用原地形低洼区域的水塘南北向打通纵贯园区形成一个大的海绵城市生态水体,尽量减少对项目用地原有水环境的破坏,形成可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理念应用如图2所示。学校规划上结合岭南建筑“天人合一、四水归堂(塘)”的传统理念,利用开敞或半开敞的廊道相连,合理规划雨水排放路径,通过滨水休闲空间及滨水建设的教学区、生活区等建筑群,形成园区的主要空间发展轴带,同时实现最大限度的生态共享。

图2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鸟瞰实景Fig.2 Aerial View of Guangdong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海绵城市景观水体放宽处形成湖心景观节点,以校园中心建筑群的引入、景观桥及大面积公共开敞空间的布设,在为学生提供休憩空间的同时,形成园区内部极具特色的核心。

1.2 组团内聚,走廊相通

以广东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财贸职业学院两个学院校区为例,园区内部形成多个大院落,各院落以内聚的形式自成体系,内部设满足自身需求的组团级公共服务中心,形成“细胞结构”。院落之间则依托景观与走廊,构筑互动式格局,并通过园区级与片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实现沟通交流。运用岭南传统建筑充分适应气候特征的设计理念,体现“开敞通透,轻巧,素雅,与自然和谐”的岭南建筑特征,设置多维度、多层次、内涵丰富的山水绿城的空间系统,提升建筑适应炎热气候的能力[1]。

集中共享,慢行互动空间可以促进校内和校外的交流,规划将各组团的共享功能尽可能布置安排在其用地的几何中心,方便组团内部院校内和院校之间的功能共享。同时设置慢行通廊串联各组团共享中心及城市共享中心,实现休闲交流的无缝延续,如图3所示。

图3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空间实景Fig.3 Spatial Realistic of Guangdong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1.3 山水交融,复合共生

学校依山而建、沿河而设,形成建筑与山水的和谐对话,将基地的自然禀赋、生态基底与教育创新功能巧妙结合,塑造山水秩序引导下的有机空间。规划保留主要山体河流为主体结构,通过绿核水脉之间的生态渗透,强调多中心滨水共享及交流,有机渗透,生态网多重构建,集中共享、慢行互动促交流。整个广东省职业教育城二期教育区设有一核三心五组团。环山布局,确立虎头岭、马岭岗、金鸡岩、石灰山为基地节点绿心,主要功能组团环绕绿核、绿心进行布局,确保每个功能组团用地相对独立,规模面积合理。两河四岸多中心滨水共享,规划以文洞河、澜水河做为基地共享服务功能组织的空间发展带,服务核心及服务节点沿带状展开式布局,优美的滨水环境,促进各组团之间的共享交流。有机渗透,生态网多重构建,规划强调生态优先原则,秉承“有机聚合”的理念,在原有生态体系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山水组团格局,生成不同规模的多个生态核心及其节点,同时打造功能互补的多条生态廊道,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

2 空间控制:校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生态植入校园空间

广东省职业教育城二期教育区在规划中结合生态广场、绿化廊道、环山线、海绵城市自然水体进行空间的控制和设计。生态广场、绿化廊道、环山线、海绵城市自然水体即可作为沟通建筑空间与城市自然山水空间的纽带,也可以作为山水城市空间特色的展现窗口。校园内的规划设计均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考虑到绿地的生态保育功能、人文景观功能、经济效益功能等要素,在加强山体及河涌保护的同时,进行生态景观修复,整合生态资源,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以“绿地的无缝渗透,校园的有机生长”为目标。

有机聚合的设计方法可以加强自然生态和校园内部景观的协调,将自然生态融入到整个职教城二期教育区的设计之中[2]。校园规划设计以多个水系的河涌廊道为契合点,将校园内的设计水面、保留山体等生态斑块通过不同规模的城市河涌廊道及城市道路绿化廊道互相连接、贯通,构成一个自然生态可以循环的系统,形成职教城二期教育区可持续发展的绿地系统。

2.1 山与城意象要素的空间控制

在广东省职业教育城二期教育区校园设计中,运用山与城在空间上的交织与融合,充分将建筑与自然结合,形成明显的岭南建筑地域性。在教育区校园文化营造和设计重点处理山的总体意向,通过梳理山与城的关系,提出以下4 个设计策略:①山和城一体化,笔架山和虎头岭的山势不应被校园建筑所阻拦,周边自然山脉与校园绿地系统是相互渗透关系。校园建筑空间、绿地系统和道路系统设计成连接城市与山体的纽带,形成山和城相融的景色。②城不上山,在校园规划中尽量不破坏山体自然形态,严格控制沿山体附近建筑密度,环山线外形成低密度区,依山就势,散点布局,将校园建筑隐在山林之间。环山设置景观过渡区,通过较大面积的自然绿化,形成城与山、校园与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因此各校区与自然山体都留有约200 亩的生态保护区,结合校园特色设置一些休憩场所和室外自然实践基地。靠近山的环线,根据场地的坡度和道路布置较高密度区,通过控制建筑高度和密度,增加通廊等手段,延伸山体形态。③城不压山,山体自然环境对基地有着重要的意义,沿等高线通过建立不同的高度分区,协调校园建筑群组的高度、密度以及分布,形成依山而建的校园,山与城遥相呼应的格局。④城中看山,行走于教育城二期之中是体验笔架山、虎头岭、金鸡岩等山体的重要方式,在校园设计中考虑了不同观山位置,根据人与山的不同体验距离和观感,分层次梳理山与城视线关系[3],如图4所示。

图4 山与城视线关系实景Fig.4 Realistic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untains and Cities

2.2 水意象要素的空间控制

广东省职业教育城二期教育区的河流源自笔架山,流经各个校区,给教育城二期教育区带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强化生态景观水系设计对校园是营造山水城市空间的重要一部分,在校园设计中提出以下3个营造策略:

⑴留出生态廊道,通过将水网体系与周边绿化结合,形成教育城二期教育区多条生态走廊并联的水网格局,同时将城市的点状绿化斑块嵌入水系中,形成点、线、面的多层次生态走廊。

⑵形成水巷空间,水体是校园空间的主要景观,除了应保护河水流经区域的生态平衡之外,还应针对不同河道的水体特点,营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景观。同时整合校区内原有零散的水体,形成成片的海绵城市自然生态小环境。

⑶打造滨水绿地,因地制宜设计使绿地与水完美融合,通过引入当地各种类型的乡土植被,形成水中植被、水岸植被、陆地植被多层次、各具特色的植被体系,让城市的绿因水而鲜明,水因绿而更加活跃,如图5所示。同时结合校园的需求运用植被不同的性能与形态,对场所空间进行平面的与垂直的限定,营造情节空间,形成不同季节观花赏景的意境,带给校园使用者视觉、嗅觉、触觉的变化。通过多品种植被的选用,使其生长错落有致,形成不同高度景观的天际线。

图5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滨水绿地实景Fig.5 Realistic View of Waterfront Green Space at Guangdong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3 意向塑造:岭南书院、文化融入

岭南地区自古以来水道纵横、河涌交错,丘陵起伏,这些自然环境决定了许多城的选址、布局、空间形态的演化方向。岭南的建筑向来注重与自然山水相融,同时岭南文化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务实性、直观性等特征,这些基本特性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岭南建筑文化的特色[4]。广东省职业教育城二期教育区力求创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育人环境,在针对教育区的文化特质,设计中挖掘各校历史文化要素,以特定的方式,通过空间设计的串联组合,形成连续的文化引力点,增强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每个学校核心共享区的人文生态的塑造,将深厚的历史沉淀与多元的文化内容进行拼贴,融入更多的新时代功能需求,沟通校园历史与未来,以文化为脉串联多个功能组团,实现校园历史的延续和活力的持续[5-7]。

3.1 岭南书院空间意向:院、落、岭

清静文墨氛围、大同论辩之风、空间共享鼓励交流的博闻书院是本片区的空间意向。强调以书院式围合布局为主,如图6 所示。首层鼓励空间的开放性及通透性,打造对学生及社会友好的共享空间,促进教学交流、社会互动。建筑风格提倡简洁、朴实,使用者在院落式空间中进行学术交流,城市透过建筑感受片区的校园文化。

图6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书院式围合布局Fig.6 Academy Style Enclosure Layout of Guangdong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根据岭南文脉关系,以“自然包围城市”为生态策略,提取岭南院落文化中的“堂、厅、廊、阁、巷”等传统建筑布局,同时引入“里巷、理水、回廊、风廊”等手法组织空间序列,创造与自然相融又建筑绕园的“现代立体书院”。建筑提取岭南元素通过简洁的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廊、院、庭、台等传统公共空间要素,提供多样化的共享空间,平面设计布置灵活,运用冷巷、骑楼、天井、敞厅、中庭、敞廊、架空层等传统岭南建筑的空间类型,创造微气候空间。各校区都有设有中心风貌区,实训楼、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及饭堂等建筑都采用南北通透,庭院式布局,营造岭南地区书院空间。建筑底层透过建筑半围合或围合空间及首层的通透性,形成内部安静的教学空间及外围城市空间,视线连通但空间上划分出层次[8-9]。

3.2 现代岭南建筑风格

职业教育城二期教育区主要建筑类型为科研教育,校园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校园设计需要充分体现自身文化特征,设计中力求将校园打造成能延续传统岭南建筑文脉、低碳智慧、山水田园型的生态教育基地,并融入现代建造语汇,运用现代技术与传统材料表现出岭南传统建筑的精髓,充分体现“开敞通透,轻巧,素雅,与自然和谐”的岭南建筑特征。校园建筑群以“新岭南风”为主,静谧理性的砖红色调中穿插白、灰色廊院,平屋顶与坡屋顶形式相结合形成起伏的天际线,通过建筑群体的组合,形成具有书院气息的活泼通透的建筑风格,并注重自然通风和采光大体量建筑直线造型,追求连续性整体形式,现代简约,体现活力多元的风格,极具形式感的组织手法,有韵律感飘板或构架,体现和谐的实习氛围,强烈的几何构成感,如图7所示。

图7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岭南风格校门Fig.7 Modern Lingnan Style School Gate of Guangdong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建筑依山而建,沿地势依次并列,采用传统岭南书院串并联布局形式,高低如浪花般起伏,以多层为主,局部点缀小高层,低密度建筑群组相间布置,形成高低错落的校园景观,部分楼栋二层空中连廊将各楼连接,形成搭建校区的空中花园。食堂和学生活动中心相互交错叠加,形成鲜明的体块感,在这些体块单元、书院之间通过风雨回廊串联,同时让自然包围整个校园,师生在此体验到“回归自然,依山水而居”的学习环境,在设计中将“自然”渗透到了每个院落。重重“院”落起承转合,步移景异,与自然互动、交融,学生在这里体验到感知四季的空间感受。设计与文化相融,呈现岭南“立体书院”形态,师生从人文历史中汲取学术灵感,廊桥的互通营造了学校无障碍的游学动线,同时串联灵活错动、多元开放的学习空间[10]。

4 结语

在本次设计实践中,从“岭南书院、山水绿城”的设计思路出发,设计中通过对教育城二期教育区范围内山、水与城意象要素进行空间控制,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打造了串联贯通的生态广场、绿化廊道、环山线、海绵城市自然水体等校园绿地网络系统,为各地教育城未来发展和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一方面,校园在满足建设需求条件下,提取岭南院落文化中传统建筑布局形制,引入岭南建筑空间序列组织方式,创造与自然相融又建筑绕园的“现代立体书院”;另一方面,用现代的建筑语汇、现代建造技术将岭南书院文化融入整个校园设计中,落实区内设计目标:“婉约岭南书院、灵动山水绿城”。本文在常规校园规划设计基础上,根据项目岭南地域特点总结了适应于本项目的设计方法,对高职院校规划设计有一定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岭南山水校园
忆岭南
爱在一湖山水间
雨岭南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山水》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易说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