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针灸学特色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 *
2023-11-22王宁兰茜
王 宁 兰 茜
(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养生康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1]。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一种教育理念[2],旨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1],已成为中医药高等院校课程建设改革的重要方向。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育的互鉴互通、协同育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上指出,要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更好地融合[3]。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必修课程。如何顺应“课程思政”的时代要求,将针灸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构建中医药“三全育人”新格局,需要结合针灸学课程的具体特点探索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1 思政元素融于针灸课程教学的意义
1.1 顺应时代要求 渗透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在千禧年前后,整体成长历程相对稳定、平顺。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经济经历了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跨时代成长的青年大学生,一方面,更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较缺乏实践经验及苦难经历的磨炼。如果缺失正确的思想引领,学生将前途未卜。故将传统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中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是必要的。优良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智慧,思想政治教育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政治素养,树立远大的目标,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从医学生个体角度而言,作为医药卫生行业的后备军,具有良好的德行是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前提,而思政教育的引入对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德行培养尤为重要。因此将渗透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融入中医药专业课程教育中,既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又有助于引导广大中医学子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2 增强中医药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2020 年6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够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4]。针灸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内容主要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与针灸治疗。针灸学作为中医药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精华,理论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是一门传承千年的医学文化的学科载体,兼具人文与医学科学的特色。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针灸因其有效、方便、安全等特点,得到世界各国的接受和认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推动下,中医针灸也成为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独具特色的中国名片,不仅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也进一步推动了自身在世界各地的发展[5]。在针灸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学习先辈及当代针灸传播者的大国“工匠”精神,能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传统针灸学文化自信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学生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1.3 了解针灸发展简史 感悟针灸之魅力从清代废除针灸,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灸学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得到发展,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针灸发挥作用,再到全国中医大会的召开,中国针灸经历了一段生动的岁月。通过了解中国针灸的发展历史,学习针灸名医名家的案例故事,可以让学生体会针灸前辈们的医术医德,鼓励学生学习前辈们高尚的医德医风,树立努力学习的意识,培养勇于承担传承发展针灸的历史重任。
2 针灸学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之路径探析
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当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和课程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多维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传承发扬中医药事业为己任,为肩负的复兴使命而努力奋斗。
2.1 在针灸医籍 医案中体悟精诚之义中国古典医籍蕴含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了无数先辈凝聚于其中的“仁德、仁术、仁人”的仁爱精神品质。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提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倡导医者当具备“精诚”之心,与当代大学生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不谋而合。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古今医学大家的医案医话,引导学生阅读针灸古籍文献,深入挖掘蕴含于其中的人文德育思想,学习先贤的匠人精神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医德修养的塑造有正向、积极的引导作用。
2.2 在经络腧穴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经络腧穴是针灸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命名极具中国古典文化色彩,与中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中医文化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成长起来的,单就经络腧穴的名称而言,就极具中国古典文化的色彩。经络腧穴的名称大都有一定的意义,《千金翼方》中指出“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如腧穴“丰隆”,雷神名也,为化痰湿要穴;《淮南子》有云:“季春三月,丰隆乃出”,屈原吟:“召丰隆使先导兮”“吾令丰隆乘云兮”,《广雅·释天》:“云师,谓之丰隆”。古人以雷神之名揭示其祛痰化湿的临床作用,可见用意之深。又如腧穴“风府”,位于颈椎最高棘突之上,与风池及翳风穴相平,其意为统领风穴之衙府,可治内外诸风之邪。《灵枢·岁露论》:“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再如将足之最高处,即外踝尖旁,命名为昆仑穴,掌根之处命名为大陵穴,握拳时中指指尖下命名为劳宫穴等,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多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包含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教学中结合中华传统文化讲授腧穴命名的意义,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腧穴知识,还能让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2.3 在刺灸法实践中感受人文关怀 培养创新意识《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言:“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中也说:“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这些医籍中的先训都强调了“治神”在针刺过程中的重要性。《标幽赋》中指出:“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强调针刺前观察患者的神态,使患者静安勿躁,神气定,气至调匀;再者,医者更当修养自身之神,做到专注、守神;进针后也要观察患者的反应,从而使针刺得气,治疗有效。因此在针刺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医患沟通交流,用针治神,方能取得良效。在刺灸法教学中可结合针刺的“治神”内容,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
随着科技的进步,针具从原始的砭石、九针逐渐演变到目前广泛使用的毫针,如今更与现代化技术电、光、磁等结合,创立和发展了电针法、激光针法等。这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与时俱进的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要积极灵活地将现代技术与传统针灸融合,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2.4 针灸的国际化发展 培养爱国情怀 树立专业自信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针灸作为中国的名片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播,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目前,针灸的国际化仍在继续深化,并且在以多种可能的形式继续推动[6],为世界人民的健康添砖加瓦,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授课时,结合针灸国际化发展的进程或针灸治疗优势病种的案例,提高学生对针灸国际化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同时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积极为祖国针灸事业奋斗,让中国针灸更好地“走出去”。
2.5 利用现代化方式 使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授课形式应生动化、多样化。如,除使用PPT 外还可采用讲座的方式上课,或学生自学后成为“小老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7],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课后建立微信群[8],分享最新的文献研究以及古往今来的医学大家的优良医德医风,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意识,激励学生向前辈学习,自觉修行医德,培养学生专业情怀,以达到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润物无声”之效。
3 讨论
3.1 医学教育的真正意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各国人民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彰显了医学和医学教育在国家安全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我国医学教育培养的数以百万计的医务工作者投身其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在全球科技革新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交汇期,医学教育培养的新时代人才不仅仅要知识广博、技术精湛,还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医德。人文教育应该始终贯穿医学教育,通过与专业教育结合,加强医学教育活动中的人文理论和实践教育,全方位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塑造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医药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中医药人才,用文化自信培养中医药院校学生建功立业的使命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学生培养成信念坚定、学识精湛、创新奋进的中医药人才,完成未来振兴中医药事业的艰巨任务。
3.2 课程思政取得的成效及不足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了专业课教师的认知,加深了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意义、内涵及具体实施策略和路径的理解。课程思政还通过课程目标的转变变革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判断、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另外,通过增加课堂内外及线上、线下师生互动交流,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交流中言传身教,用教师的高尚师德和精湛学术感染学生。课程思政教师提高了教学技能,优化了教学方式,由僵硬范式转为引导探究,由单向传递转为双向交流;同时,创建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探讨、合力育人”的新模式,引人于大道,启人于大智,让专业课程变得更有温度与智慧。
在探索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过程中,很多地方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建设模式缺乏创新。很多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工作中,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新时代结合起来,固守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工作理念,没有构建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综合教育效能有待提升;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过程中,采取传统的宣教方式,基本得不到学生的有效认可,思想政治工作综合效果不理想。其次,学生思想越来越多元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推动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接触到了很多的新思想和新理念。对于这样的情况,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待创新,通过提升中医药文化的渗透效果,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3.3 总结中国针灸发展的意义中国针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走向世界的先锋,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针灸学无论是在人才培养、机构设立、国际教育、临床医疗、科学研究,还是在方法技术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年来,在针灸学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实验针灸学、全息针灸学、针刀学3 个自成体系的新学派,既能保持鲜明的自我特征,又主动融入大量现代科学的成分和方法,使学术理论越来越清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并且提高了实践的精准性,各自都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手段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实验针灸学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使针灸学从哲学思辨加经验总结式的传统模式,向实验科学方向发展。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不仅在方法上主动借鉴现代科学成熟的经验,在思维方式与语言上也逐步同现代科学并轨。全息针灸学的核心理论已不是经络学,而是从中医整体观念中派生又有所发展的生物全息理论,给诸多微针系统更加合理的解释与指导,并使以往分散无序的微针疗法有了理论依据和内在联系。针刀学的意义不仅是古代九针的现代应用,还是在理论上对针灸的阿是穴理论、运动系统解剖学、生物力学、软组织病理学、影像解剖病理学等高度地总结、提炼并有所发展,在实践中解决了大量的疑难问题。其理论上有很多创新性的东西,意义已经不是对针灸学的发展,而是对现代医学中的一些认识提出挑战。以上3 个学派及其衍化的子系统将构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针灸学的主框架,逐步与现代科学接轨,为研究针灸学提供丰富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对整个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有示范推动作用。同时,也为针灸尽快摆脱目前持续低迷的状态开拓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