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区农机服务组织运营管理现状及思考
2023-11-22北京市大兴区农业服务中心袁冬梅
○北京市大兴区农业服务中心 袁冬梅
农机服务组织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广农业新技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保障,在农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元化、规范化和规模化的农机服务组织,对于推动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农机化发展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北京市大兴区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逐步培育、发展和壮大农机服务组织,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实现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服务。但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信息化的不断普及,服务组织发展面临着较大问题,制约了农业各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从北京市大兴区农机服务组织现状、当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一、大兴区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现状
1.基本情况。大兴区现有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28 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24 个,拥有农机原值100 万元(含100 万元)以上的合作社5 个。现有农机户495 个,其中农机作业服务专业户101 个。现有农机服务组织从业人员745 人,其中持有驾驶证人员655 个,农机维修持证人员17 个。2022年,大兴区耕地面积28.60 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5.10 万亩,蔬菜24.69万亩,西甜瓜4.00 万亩。农机服务组织作业服务面积10.82 万亩,其中机耕面积4.06 万亩,机播面积3.11 万亩、机收面积3.05万亩,分别占总面积的11.7%、9.2%、19.3%。
2.运营管理模式。目前,大兴区农机服务组织的管理主要分为集体式、合作社和个体式等三种模式。
(1)集体式管理模式。各镇政府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机构内包含原农机站,主要从事本地区公益性农机服务任务。作业任务单一,重点进行秸秆综合利用、镇级流转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管理及农机作业服务。该模式不以营利为目的,管理相对规范。
(2)合作社管理模式。社员以出资、出设备或者出土地等方式组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大田农机作业服务,个别合作社还从事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业务,采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分配形式。大部分合作社缺少企业管理概念,以松散式管理为主。
(3)个体式管理模式。主要由个人出资购买农机设备,开展大田、瓜菜、果园等各产业农机作业服务。家族式管理,自负盈亏。
3.经济效益情况。据调查,大兴区农机服务组织经济效益受人工、燃油等生产成本逐年增加的影响,效益并不高。大兴区农机原值在100 万元以上的5 家农机服务组织农业服务年收入在 80 万—120 万元左右,利润在40 万—70 万元左右。
二、大兴区农机服务组织存在的问题
1.经营内容相对单一。目前,大部分农机服务组织主要以从事大田农机作业服务为主,涉及瓜菜、林果、畜牧水产以及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相对较少,未参与农作物技术指导及农产品产销服务。单一地服务内容,难以提升农机服务组织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全面需求,制约了农机服务组织的长远健康发展。
2.作业服务范围较小。大部分服务组织只从事本镇或本村周边区域农机作业服务,服务范围普遍在5 公里左右,仅有个别服务组织服务范围辐射到全镇乃至周边镇域,但由于服务距离远、单次作业面积小等原因,单台机械年度作业面积不大,也造成了生产成本高等问题。
3.经营管理模式落后。目前,大兴区三种经营管理模式都各具特点,由于农机服务组织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接受和运用新型管理技术较慢,导致大部分农机服务组织为传统管理模式,尚未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存在生产管理成本高、作业效率低等问题。
4.成本控制措施不足。随着人工、燃油成本逐渐增加,给农机服务组织经济收入带来一定影响。农机服务组织在经营管理中,缺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作业面积和经济收入等有效措施,随着农业作业环境变化,部分农机服务组织难以维持运营。
三、大兴区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建议
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退林还耕的落实以及各种补贴政策的实施,农业种植面积逐渐增加,给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推动农机服务组织高质量发展,需要运用现代化运营管理手段,提升农机服务组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1.探索引导建立综合性全产业链农机服务组织。以现有农业企业、农机合作社为依托,在全区探索引导建立1—2 家集农业各产业农机服务、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配送、农业技术指导、农产品收购以及农产品初加工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全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针对稳定的目标群体,通过规模效应减少购置成本,解决农户在生产种植过程中的选种、选肥、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农作物收购等种植户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增加自身经济收入的同时,成为农业管理部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不断提升本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农户种植信心,推动本地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2.推广应用信息智能化农机管理服务系统。一是安装北斗智能系统,实现农机服务精准管理。农机服务组织管理人员可以在线实时查看作业面积、作业轨迹、作业质量、油量消耗等信息,实现智能化操作,提高作业精度、作业质量和经济收益。二是建立农机信息化作业服务平台,设立农机“滴滴打车”操作模块,实现作业服务精准管理。农机服务组织在平台备案可提供的作业内容、相关机具以及机手信息,种植户根据实际情况发布作业需求开展“叫车服务”,平台向附近符合要求的农机服务组织发布作业信息,农机服务组织结合自身情况自愿“接单”后开展相关农机作业服务,服务完成后在平台确认付款并进行满意度评价。三是设立农机服务组织服务管理模块。重点进行车辆管理、机手调度管理、油料管理、车辆维修管理以及作业服务管理,比如车辆管理,可进行车辆信息登记、车辆已开展作业信息、车辆维修审批及记录、车辆油料消耗等信息;机手调度管理,可随时掌握机手作业面积、作业质量、作业满意度等信息;油料管理,可查看油料消耗情况、现有油料数量、每台车辆每项作业平均亩耗油等情况;车辆维修管理,可查看每台车辆维修频次、损坏部件、维修费用等信息;作业服务管理,可查看服务组织接单量、作业量、作业服务收入、作业服务整体满意度等信息。四是设立定期统计分析模块。农机服务组织可按月、季度、半年、全年等时间段统计本农机服务组织经营情况。分析日常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和不足,从而有依据地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3.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提升培训。实现现代化运营管理,需要有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技术人员要有专业化的技术能力和水平才能不断提升农机组织服务能力。一方面是对管理人员培训,引导应用企业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制度化、智能化的现代手段进行管理,同时,引导农机服务组织拓宽服务领域,从单一大田作业服务向全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向转变,努力打造成为综合性全产业链的农机服务组织。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既要提高农机操作维修技术水平,还要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服务,有效提升农机综合服务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