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拉壕矿井优化设计与扩能改造
2023-11-21宋国忠付小敏王正超王中亮
宋国忠,付小敏,王正超,王中亮
(通用技术集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031)
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22年底年产千万吨级的生产煤矿79座,千万吨矿井总体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6],但三软地层建设特大型矿井经验较少。塔拉壕矿井是典型的三软地层[1],设计生产能力6.00 Mt/a,2013年8月开工建设,2020年2月通过竣工验收。经过改造,2023年核定生产能力达到12.00 Mt/a。本次扩能改造从工业场地选择、开拓方式、斜井井筒设计、辅助运输、软岩支护、巷道施工、工作面产量、改造环节等方面综合考虑方案,进行设计创新,为三软地层建设特大型矿井提供了宝贵经验。
1 矿井概况
塔拉壕矿井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塔拉壕镇南部,为三软地层矿井,井田面积42.62 km2。主要可采煤层6层,前期开采2、3煤层,平均厚度2.49 m和3.22 m。顶底板自然状态抗压强度2.60~43.40 MPa,平均15.07 MPa。斜井穿过围岩力学参数见表1[7],煤层及顶底板岩石力学参数见表2[8]。煤层顶底板以软弱岩石为主,个别为半坚硬岩石,遇水软化变形,甚至有崩解破坏现象。岩石的软化系数全部小于0.75,软化性强。井田岩石的质量指标(RQD)平均值为53%,岩体质量指标(M)平均值为0.027,岩体完整性差,稳固性也较差。地层倾角小于5°,埋深120~350 m。采用斜井开拓方式,布置主、副斜井工业场地,回风立井单独布置工业场地。在井田中北部布置一组大巷开拓全井田。分煤组设置水平,共4个水平,一水平标高+1385 m。投产时布置2个综采工作面,6个掘进工作面。
表1 斜井穿过围岩力学参数
表2 煤层及顶底板岩石力学参数
2 矿井设计优化
2.1 优选工业场地
井田属高原侵蚀性丘陵地貌,大部分地区为低矮山丘,最大地形标高差133.4 m。除井田北部地形较平坦外,其它地段沟谷将井田分割的支离破碎。这些沟谷在枯水季节无水,在丰雨季节可形成短暂的溪流或洪流。对工业场地选择影响较大。经过多次现场踏勘,提出3个工业场地位置方案,优选北部方案。井口位置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井口位置方案
优选北部方案主要有以下原因:①靠近西北部的鄂尔多斯市区和塔拉壕镇,交通方便,有利于遏制市区外扩对本项目的影响;②地势相对较高,有利于雨季防洪;③距离109国道0.5 km运输距离短,适量留有汽车排队长度;④煤层埋藏较浅,井巷工程量少,投资少,建设工期短;⑤铁路专用线布置在井田北部,对整个矿井的开拓布局影响最小;⑥斜井落平后,沿东西向布置大巷,大巷位于井田东北侧2、3号拐点连线的南侧,大巷南侧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大巷北侧充填法管理顶板,分区明确。
井筒建成后,有呼准鄂城际铁路自井田内穿过,结合地形,线路选择从工业场地内主、副斜井井口附近的井筒下部穿过,压煤量最小、对该矿井影响最小。西翼大巷沿呼准鄂城际铁路南侧布置,对两侧开采影响最小。体现出设计的前瞻性。塔拉壕镇向南部扩张受到抑制,地面建筑压煤量没有明显增加。
2.2 多台阶利用地形布置工业场地
主副井工业场地西部相对较平坦,东部高差较大,自然标高+1490.00~+1554.00 m之间。设计根据地形自下而上共分五个平台[9-13],如图2所示。
图2 工业场地布置
1)副斜井位于最低平台,标高+1511 m,副斜井工程量最小。维修车间、设备库、材料库棚都布置在这个平台,将物料、设备相关库房布置在最低平台,既方便下井,又利用地势形成遮挡,使整个场区整洁美观。
2)主斜井布置在次低平台,标高+1531 m,主斜井工程量相对较小,充分利用地形减少运煤栈桥工程量。
3)办公楼、职工食堂、单身宿舍等生活福利设施布置在最高平台,标高+1548 m,比临近109国道略高。
自109国道向北望去,建筑平面与空间错落有致、格外显眼,充分展现了现代化特大型矿井的新形象。采用多平台布置可充分利用地形,巧妙满足工艺要求,减少基础和栈桥工程量,挖填方量基本平衡。
2.3 优化开拓布局
1)主斜井斜穿3个水平,各水平通过运输大巷、溜煤眼与主斜井搭接,如图3所示。有利于后期延伸和主斜井带式输送机运行。各水平运输大巷相互独立,影响小。
图3 主斜井与各分层大巷通过煤仓搭接关系
2)副斜井螺旋连接各煤层。副斜井6°下坡平推进入最上部2煤层,向下螺旋斜坡连接各煤层。满足无轨胶轮车运输要求。主、副斜井布置在一个工业场地方便管理、减少副斜井压煤。
3)单独布置风井工业场地。回风立井较斜井通风能力大,井巷工程量小,提前进入采区施工工期短,投资少。风井工业场地布置在主副井工业场地南侧约950 m,有利于防治噪音、粉尘污染。回风立井靠近西翼回风大巷,通风线路短,阻力小。回风立井到达设计深度后改绞施工西翼大巷,与主、副斜井贯通,缩短建设工期。
4)沿城镇建筑保护煤柱,大巷煤柱与建筑煤柱结合压煤量少。大巷南侧采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巷道最大长度5000 m;大巷北侧采用充填开采,分区划分更合理。
5)分煤层组布置大巷。根据煤层厚度和间距,将6层煤分为3组,每组划分为1个水平。布置分组水平大巷,上下水平大巷平面位置相同,减少大巷煤柱。
2.4 优化井筒支护
主副斜井穿过的地层有第四系、新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等多个地层,根据井筒检查钻资料分析,存在一层软弱层。设计在正常段采用锚网索喷支护,软弱层增加29U型钢棚支护。29U型钢棚排距800 mm,保护层厚50 mm。不稳定基岩段增加钢筋混凝土砌碹支护,砌碹厚度500 mm,强度C30[7]。
施工期间根据明槽开挖处观测,砌碹与上部岩层有离层现象,设计采取增大铺底厚度和墙脚基础的措施保证了井筒支护安全。铺底厚度由300 mm增大至600 mm,29U型钢棚底脚增加混凝土垫块,防止底脚下沉。副斜井加强支护如图4所示。
图4 副斜井加强支护(mm)
2.5 软岩巷道使用无轨胶轮车
无轨胶轮车运输具有换装次数少、运输方便等优点,但对底板要求较高。井底车场和大巷一般采用混凝土铺底的方式,铺底厚300~500 mm,但工作面巷道使用时间短,铺底停工,影响巷道施工速度,而且铺底成本较高。设计采用工作面巷道铺钢板的方式,随着巷道施工增加铺设,工作面回采回收,可循环使用。既提高了掘进速度,又降低了巷道施工成本。
2.6 无轨运输优化巷道布置
针对无轨车运输转弯不宜控制的特点,经过多次专题研究,舍弃了轨道运输车速大转弯半径大的设计原则,改为垂直转弯。即统一要求转弯前降低车速至10 m/h及以下,巷道垂直施工,转弯内侧抹角3 m×3 m。既方便车辆行驶,又方便施工过程中的带式输送机搭接,还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支护难度。硐室垂直连接。水仓转弯处、中部车场取消45°、60°等弯角,统一为90°实践证明联络巷道少,无轨车运行方便。
2.7 全部带式输送机永磁电机直驱方式。
原设计井下带式输送机采用变频驱动,随着驱动技术的进步,改为永磁电机直驱的方式。永磁电机直驱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传动效率高、体积小、重量轻、比功率大等优点。在立井绞车提升等环节,但井下带式输送机工作环境较差,随着技术进步,本矿井首次全部使用。生产证明效果很好。
2.8 优化布置两个综采工作面达产。
最上部的2煤层局部可采,平均厚度2.49 m,受三软地层条件限制两个综采工作面达产有一定难度。设计合理利用2煤东部不可采范围,布置一个3煤层工作面,形成2、3煤层同时开采,保证投产即可达产,达产可以稳产。
3 关键技术设计
3.1 钻孔下料
副斜井无轨胶轮车运输无需换装,可从地面直接运输至采掘工作面。但无轨胶轮车运输成本高,总体运输能力偏小。该矿井主要辅助运输任务是水泥、沙子、石子的运输。采用钻孔下料,运输距离短,成本低,避免了沿途撒漏,实践证明优势非常明显。
无轨胶轮车运输的成本较高,运输线路较长时,一次循环时间较长,可能限制矿井辅助运输能力。经过调研其他行业经验,反复论证,该矿井采用钻孔下料,解决了辅助运输问题,即:在风井工业场地内施工一个D450 mm的钻孔,内下直径377 mm的套管,至2煤层,通过转接设备至3煤层,下部煤层布置大巷后,可继续延伸钻孔,向深部巷道供料。实现一个钻孔向多层煤分别设下料硐室,下料硐室两侧设防火栅栏两用门,下料时关闭防火栅栏两用门。井下用的水泥、沙子、石子在地面搅拌均匀后,通过钻孔下至下料硐室。仅此一项,减少混凝土运输距离1836 m,据矿井试运行测算,每年节省运行成本2875万元。矿井辅助运输能力大幅提高至1652万t/a。
3.2 掘锚一体机应用
掘锚一体机施工巷道,具有全断面一次成型速度快、安全性高等优点。在神东大柳塔矿稳定围岩巷道掘进中单巷最高月进尺3088 m,在神木凉水井矿中等稳定围岩巷道掘进中单巷月进尺1506 m,在稳定性较差围岩巷道掘进中最高月进尺680 m、平均月进尺500 m以上的好成绩[14]。但对顶板要求较高,软岩巷道使用难度较大。该矿井施工阶段试验掘锚一体机施工工作面巷道,施工速度较低,前三个月平均395 m/月[15]。采取优化支护参数、增加风动潜水泵、留底煤等多种改进措施,施工速度有所提高,但掘进机陷入底板问题无法解决,主要原因是掘进机总重量过大和底板岩石遇水泥化。实践证明底板抗压强度18 MPa及以下、岩石的软化系数小于0.75的煤层中使用掘锚一体机不合理。
3.3 三软煤层长距离工作面巷道支护技术
一盘区面积较大,工作面巷道较长,最长可达5000 m。工作面巷道长度大有利于减少工作面搬家次数,但也有支护难度大、维护困难等问题。以前的三软煤层开拓布置中,一般考虑工作面巷道长度不超过3000 m。该矿工作面巷道长度实现了突破,主要采取两项措施[16,17]。
1)封闭顶板减少风化。向工作面巷道顶板喷射一层混凝土或高分子材料,厚30~50 mm,用来封闭顶煤,减少风化。封闭后顶板完整,避免了风化引起局部冒落的问题,也避免了后部巷道维护影响前部掘进施工的问题。
2)调整支护参数。顶板锚索由15.3 mm直径钢绞线更换为17.8 mm直径钢绞线,长度6300 mm,间排距2000 mm×3600 mm,采用2-3-2布置方式。锚杆为20 mm直径左旋螺纹钢锚杆,间排距900 mm×900 mm[8]。通过增大锚索直径、锚杆间排距,巷道支护成本没有明显增加,支护效果明显改善。
4 生产能力提升改造设计
4.1 生产能力提升依据
在项目申请报告阶段设计有6.00 Mt/a与10.00 Mt/a两个方案。由于构造未完全查明、三软煤层工作面单产等因素影响,核准生产能力6.00 Mt/a,2个回采工作面达产,工作面长度260 m,日进9刀,截深0.8 m。但在联合试运转阶段,测试最大日进18刀。说明工作面生产能力有一定的富余系数。为了提高生产能力,在地质条件变好的情况下,进行了4方面扩能改造。
4.2 地质条件分析
1)煤层变厚。投产开采的2煤层平均厚度小,局部可采。经过3年的剥采后,下部厚度较厚的3煤层可以同时布置2个回采工作面。其他条件不变条件下,仅采厚增加回采工作面产量可增加29.3%。
2)查明断层。勘探阶段井田内未发现断层。在巷道施工和工作回采过程中,发现多条小断层,落差均小于10 m,由于顶板抗压强度大、易破碎,对回采工作面产量影响较大。下部3煤层顶板相对较好,通过上部2煤层开采查明断层后可提前采取措施,降低断层对回采工作面影响,提高回采速度和产量。
4.3 扩能改造设计
1)主斜井带式输送机改造。运量由2500 t/h提高至3500 t/h,原有输送机带宽1600 mm不变,带速由3.15 m/s提高至4.5 m/s,驱动电机由3台900 kW更换为3台1120 kW。只更换电机、电控,不更换胶带和支架,更换容易,对生产影响小。
2)回采工作面智能化改造。通过改造回采工作面辅助作业时间大幅降低,平均日进21刀,截深0.8 m。单个回采工作面生产能力可达到6.16 Mt/a,两个回采工作面可以达到12.00 Mt/a。全矿井智能化改造,使各生产系统更加高效,可以配套12.00 Mt/a的生产规模。
3)增加掘进工作面数量。由于掘锚一体机使用效果不理想,需要增加综掘工作面数量和延伸下水平需要,掘进工作面由2个掘锚工作面、4个综掘工作,增加至9个综掘工作面。
4)优化通风系统,新增回风井。随着掘进工作面增加,通风量增大。为满足分区通风需要,增加回风井,形成两进两回的通风系统。
通过以上改造,矿井核定生产能力达到12.00 Mt/a。
5 结 语
塔拉壕矿井上部的较薄2煤层开采完毕、查明断层后,通过主斜井带式输送机改造、回采工作面智能化改造、增加掘进工作面数量、优化通风系统、增加回风井,矿井生产能力可以达到12.00 Mt/a,为三软煤层矿井建设和扩能改造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