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孩子,从家庭开始
2023-11-21杨春英王冉冉
杨春英 王冉冉
生命无限美好,安全重于泰山。安全需要以预防为主,为了保障儿童的平安健康成长,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怎样从家庭开始保护孩子。
防性侵
什么是性侵害呢?性侵害是指:一切非自愿的性接触,既包括身体的接触,同时也包括言语挑逗,向受害者暴露性器官,通过网络或其他媒介骚扰受害者等。
如果有人强迫未成年人看成人裸体镜头的视频、图片等属于性侵害吗?是的。强迫未成年人看成人裸体镜头的视频、图片已经构成强制猥亵罪,即使是未成年人自愿的,也算强迫,因为孩子没有辨认和控制能力。家长对性侵害的理解容易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1.小女孩才容易被性侵,小男孩安全;男性才会对孩子性侵,女性不会。
这些理解都是不对的,因为性侵不分年龄,更不分性别。很多家长包括长辈们觉得没人会打男性的主意,这种观念往往会更容易忽视男孩子遭受性侵的情况。
2.陌生人才会性侵小孩子。
实际上,大多数侵犯者都认识受害者,这些人一般看上去不像坏人,甚至有可能是非常受欢迎的人,也包括我们熟悉的人,比如亲戚、邻居或者朋友,所以留守儿童的父母尤其要关注这一点。
3.孩子身上没啥痕迹就没被性侵。
大家看一个案例就明白了。赵某假借某传媒公司招聘,利用网络社交软件引诱儿童进行视频面試,诱骗儿童在屏幕前裸露身体并对隐私部位实施抚摸动作。这个案例属于性侵害吗?是的,这属于隔空猥亵。
所以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即使在网络环境中,也要保护好自己,不轻信招聘信息,不上传暴露身体的照片、视频,更不要与陌生网友见面,避免受到伤害。家长如何指导孩子预防性侵害呢?最关键的是指导孩子认识并保护身体的隐私部位。
对女生来说,隐私部位是背心、内裤遮挡的胸部、排尿部位和臀部;对男生来说,是内裤遮挡的排尿部位和臀部。家长在指导孩子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复述或圈出身体的秘密部位,然后进行行为指导。家长可以这样问孩子:假如有人借帮你检查身体或做游戏的名义来触碰你身体的秘密部位,你会怎么做呢?要明确告诉孩子,只有父母、家人和得到允许的医生才可以检查身体的隐私部位,医生检查孩子身体的时候也需要家长在旁陪伴。
我们要给孩子灌输一个观念:孩子的身体属于他自己,他对于亲密接触有权利说“不”。任何人让他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他都应该大声拒绝。比如在人多的地方,要理直气壮、大声清楚地喊叫,寻求帮助,但要切记,生命高于一切。当所处的环境不允许求救的时候不要盲目反抗,以免激怒对方。
如果孩子小,对于“不舒服”这样的模糊概念不太容易理解,家长可以把“不舒服”具体化呈现。可以这样解释:很多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会有一些特殊反应,就好像身体里的报警系统发出了警报一样,比如突然觉得很紧张或者肚子很难受。当身体里的报警系统起作用的时候,让孩子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把事情第一时间告诉自己信任的人,并且还要报警。
关于与人相处,我们要告知孩子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陌生人可能会用糖果、玩具或者钱把孩子骗到没有人的地方然后伤害,所以要告知孩子不要随意接受陌生人的邀请和物品,不要跟陌生人走,不搭乘陌生人的车,不把家里的信息告诉陌生人,父母不在家的时候不随便给他人开门,当遇到陌生人搭讪求助的时候要保持警惕。
不仅如此,对熟悉的人也要保持足够的警惕,比如邻居、亲戚、老师等,尽量避免与异性在封闭空间独处,也不要随便在别人家留宿。同时要告诉孩子不能进入禁止未成年人出入的场所,如网吧、酒吧、KTV、夜总会等,防止存在安全隐患。
下面我们再来说一说,家长该如何提高对于孩子的关注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孩子遭遇性侵后会有哪些表现。初期的表现是:两年内,孩子会出现恐惧、焦虑、易怒、抑郁冲动,甚至有注意力不集中、日常生活退缩等。长期影响,正可能出现情绪障碍。情绪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剧,尤其在青春期后期和成年期,有可能会有自残、自杀等行为,难以信任他人,与父母也很难交流,对受害者的父母来说也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创伤。
所以作为家长,要留意孩子的变化。当孩子突然变得不愿意与异性接触,甚至害怕异性,情绪变得低落,害怕独处,时常被噩梦惊醒,经常说身体不舒服,拒绝上学,甚至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时,家长要及时耐心询问,尽早发现和了解情况。
当孩子遭受性侵害的时候,家长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孩子,把握以下原则:
尽早报警,保留证据,暂时不要给孩子洗澡,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身体,保留孩子受侵害时穿的衣服。家长还要平复自己的情绪,听孩子讲,不要责怪孩子,一定要重视孩子所说的话,让孩子明白,发生这种事情不是孩子的错,以免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必要的时候给孩子寻求心理救助。现在请家长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只是教孩子隐私部位不能被触碰,孩子能做到很好地防范吗?在性侵案件中有些孩子多次甚至多年被伤害,但是往往是被他人发现事实后报警而不是自己揭发,他们为什么选择独自承担着痛苦和恐惧而不敢说呢?
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担心家人的安危。从孩子的反馈中,我们可以看出,防性侵教育不是一个独立出来的主题,它是奠基在好的依附关系之上的,是教一个人了解自己,爱自己的身体、心理、性别,了解性的界限和人际互动的一个历程。也就是说,比防更重要的教育是爱,这是孩子从小到大接受的日常性教育,更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成人教育。
为什么要进行日常的性教育?
举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说明。一对父母带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在理发店理发,爸爸理发,妈妈护发,孩子在他们之间玩。爸爸妈妈轮流跟孩子说:“等一会儿爸爸理完就换你。” “等一会儿妈妈做好头发你来理。”一开始觉得这对夫妻还挺懂得帮助孩子做理发前的心理准备的,接着就听到孩子焦虑地重复说:“不要,我不要剪发。”他甚至紧紧抱住妈妈的腿,希望妈妈安抚自己。妈妈笑着说:“没事的,剪发有啥怕的,看爸爸也在剪发呀。”
孩子越来越激动地反抗,这个时候奶奶想起该给孩子吃药了,走过来说:“来,我们先吃药,吃完药再理发,把头发理得帅帅的,爸爸妈妈才喜欢,过年才会有红包。”
孩子开始放声大哭,妈妈就配合奶奶把孩子从腿上拉开,奶奶把孩子放到椅子上,笑着说:“你是男孩子,还怕理发?快来吃药,吃完药就给你糖果吃。”
大家能想象出这个场面吗?孩子哭,奶奶灌药然后给糖来哄。
孩子一边吃糖一边抽泣。
理发过程中妈妈把手机拿给了孩子,孩子被手机所吸引,安静了一些,但是身子还是反抗,小声抽泣着。
奶奶则重复地说:“你看看,没事吧,没事干吗哭成这个样子呢?羞死了。”
孩子显然没有回应,低着头玩手机。
家长朋友们,故事叙述到这里,带给您的感受是什么呢?
如果换位思考,我的感受是:我的感觉不重要,没有人会在意我的感受,符合别人的期待比接受自己的感受更重要,害羞、不知所措是没有人会来帮你的。
试想这个孩子如果面对侵害者,会有如何的反应呢?即使你教导了他隐私部位不能触碰,他能很好地拒绝和保护自己吗?
下面我们来换一种做法试试。
构建安全依附能力。家长可以先带孩子去理发店玩,使他熟悉环境,可以帮助孩子逐步构建他的安全感,让孩子得到一个经验。
进行情绪安顿。家长可以在自己理发的时候抱着孩子,让他在普通的椅子上玩,然后再在理发的椅子上玩,等孩子适应了,最后围上理发的围巾,建立情绪界限的能力,这是一个人迈向自我历程的基础。
培养求助能力。当孩子情绪毫无预兆的到来时,我们要帮助孩子构建应对焦虑的能力以及求助资源的能力。
如此,孩子在经验中获得了他的人生哲学,他不是一个人面对。
当然了,帮助孩子要以孩子的速度来调整自己,让他感觉到自己是能掌控自己的,从而恢复对世界的安全感,这是帮助建立自信的方法。
这样做让孩子能够尊重自己,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这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且知道有人会爱他,有人会放下权威和面子去倾听他的感受,在意并理解他的感受,要让孩子相信无论他经历了什么,他都是被爱着的,以此来影响孩子的依附能力、情绪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求助能力,这种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在面对坏人的诱惑时才会更有抵抗力、辨析力,面对性侵犯时才更有勇气拒绝,更有力量说不。
如何进行日常的性教育?
性知识的传授不是严肃的,而是依据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和需求,在日常的亲子互动当中完成这样的对话是性教育最重要的日常形态,像每日三餐一样,自然而然地进行互动,有利于孩子安全依附关系的形成,在这种关系下成长的孩子遇到性侵害时更加有能力保护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11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与其他有关政府部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互相配合,对遭受性侵害或者暴力伤害的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经济救助、法律援助、转学安置等保护措施。
但是光有国家的这些保护可能还远远不够,因为未成年人受侵害案件事发时往往没有预兆并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预防性侵害需要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性教育。
防诈骗
如何教育孩子防诈骗呢?
当下网络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一些网络诈骗分子的魔爪也已经伸向了未成年人。
根据公安部的数据统计,2021年全国共破获电诈案件44万余件,被骗群众超过2000万人,损失超过百亿元。
其中,被骗了的未成年人超过40万人,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辨识能力差、不敢与家长沟通的弱点实施诈骗。
所以为了您的财产安全,家长和孩子都要增强防范意识和能力。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未成年人可能遇到的网络陷阱有哪些。
第一種:网络游戏诈骗。不法分子在游戏聊天界面、短视频平台等会发布买卖游戏装备、游戏账号、游戏币等广告信息或者以免费获取游戏装备,因游戏超时限制被退出等信息来诱导未成年人,再以未成年人不能领取装备,需付款解除游戏限制为理由来诱导未成年人,让他们使用家长的手机来进行转账、扫码以及验证等方式来实现诈骗目的。
第二种:冒充熟人诈骗。不法分子通过盗取学生微信号、QQ号来冒充学生本人,向学生的亲戚朋友借钱或者以学生本人发生交通事故为由,向学生家长或者是朋友要求转账。
第三种:返利诈骗。不法分子通过QQ、微信、短视频平台等发布兼职广告,以轻松赚钱为诱饵引诱被害人上钩,起初会返还被害人的本金以及支付小额佣金,以博取被害人信任,当刷单交易额变大后,骗子就会以刷单系统出现错误、操作失误、资金冻结等借口拒不返还。其他的诈骗方式还有:以交入职培训费、软件费、退款费等名目向被害人要钱,一步步诱惑被害人赚钱,并且还会利用孩子喜欢追星的心理,用“当红明星周年回馈粉丝返现活动”来实施诈骗,无孔不入。
那么预防未成年人遭受网络诈骗,家长该如何做呢?
第一,我们要检查和控制孩子手机软件的使用。对于孩子使用的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要经常进行检查。建议仅保留上课必须要用到的App,把其他无关的游戏以及社交支付类的App软件卸载。
第二,要加强对孩子的防诈骗教育。家长要把这些防诈骗的防范措施作为不可逾越的纪律,要给孩子做好规定,不让骗子有可乘之机。
牢固建立防诈骗防线怎么做呢?
对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理、不点,不要理睬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贪图小便宜,不轻信中奖、赚外快双倍返还的假话,因为所有的刷单都是诈骗,对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验证等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通过、不转账。如果收到所谓的熟人发来的涉及转账等消息,一定要通过电话或视频通话等方式向对方核实。不要贸然转账,保护好自己的财产。
不能在网上透露个人及家庭的任何信息。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能让孩子知道,大人的手机支付密码不能设置为免密码支付,避免孩子受骗后大额转账汇款,平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微信、支付宝账号上的余额。
万一遭遇了诈骗又该怎么办呢?应当及时报警。遭遇了网络诈骗,一定要保存好相关的转账凭证、聊天记录,而且要及时拨打110或者是全国反诈专线96110报警。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建议家长最好平时能和孩子常沟通,营造融洽的家庭关系,降低孩子对网络的迷恋程度,健康使用网络,减少被诈骗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