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逃出大英博物馆》:出逃文物的“瑰葭路”

2023-11-21青晴

新青年 2023年11期
关键词:玉壶大英博物馆煎饼

青晴

近段时间,大英博物馆被曝失踪约二千件馆藏文物,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在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引发热议,“请把所有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中国文物无偿归还中国”的提议在国际社会上广受支持。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我不知道怎么样找到回家的路。”

“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

“你要带我回中国吗?”

8月30日,自媒体博主“煎饼果仔”“夏天妹妹”发布的自制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多个媒体平台迅速走红,受到网友们的一致好评。“夏天妹妹”饰演从大英博物馆中化成人形而后逃出的“小玉壶”,“煎饼果仔”饰演一位中国记者。他们相遇在伦敦街头,他们是“血脉相连”的同胞。

《逃出大英博物馆》由“90后”自媒体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共同创作,但创意并非源自创作者本人。2023年初,有网友在“煎饼果仔”账号下留言,提议可以拍一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拟人化复苏逃回国的故事”,“煎饼果仔”看到后回复了两个字“等我”,而后停更了三个月。主创人员推掉商务合作,查阅资料,创作剧本,远赴英国实地拍摄,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创作出了这个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博物馆出逃,一心想回到魂牵梦绕的故土的故事。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又被称作“碧玉薄胎茶壶”,其实并非战乱年代英国从中国掳走的文物,而是2011年的近现代作品,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挺制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购藏。肩负着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命的“小玉壶”漂洋过海,只为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玉雕技艺并没有失传。“‘孩子,请原谅我的狠心,将你远嫁大洋那端。你是一颗种子,一颗中华璀璨文化的种子,宣扬伟大的中华文化是你的责任。想你了。”《逃出大英博物馆》预告片上线后,俞挺在朋友圈感慨地说。

也许是因为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年轻”,博物馆里那些早已不记得回家路的文物将回家的希望寄托在它身上,希望它能将流失海外文物们的心声,用信件形式带回祖国。“小玉壶”的脸是脏兮兮的,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大多没有玻璃罩,可以被人随意触摸;强调自己是一“盏”,而不是一只玉壶,是因为中国的量词甚多,而在大英博物馆,许多中国文物甚至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编号;在男主张永安住的地方感叹“这么大柜子只睡两个人啊”,是因为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很多,在陈展时挤在一起……而男主张永安的名字取自于大英博物馆内的北宋磁州窑“家国永安”题记瓷枕,“家国永安”寄托着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没有炫目的特技加持,也没有复杂的故事线,《逃出大英博物馆》采取拟人的手法,用真诚的匠心与巧思和简单而又厚重的台词平铺直叙地勾勒出文物流落海外的孤苦无依。“唐大马,我是唐小马。一眨眼,我们已经一百六十三年没有見面了”“诸位同胞,我的弟弟在战火中被洋人掳走了。我们兄弟本是一对,如果他先回家了,一定、一定要告诉我一声啊!”“只是这具木镂之躯,承得住偷盗者的歉意,却载不动,故人留连的目光”……当“小玉壶”来到国内博物馆,面对文物们读信时的情景深深撼动着每一位观看视频的中国人的内心,“小玉壶”复杂而浓烈的情绪唤起人们对中国文物的关注和尊重。文物在这里有了生命,有了情绪,有了和我们的更多共情。

在评论区,充满着希望文物能够早日回归中国的愿望。频繁出现的流落海外的文物照片,让我们了解了更多流落海外文物的知识,让这部短剧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一种文化和民族情感的共鸣。而流落在外的文物也不仅仅是一件件器物,它们是被迫离家的孩子,是记载了灿烂文明的印记,它们想回到故土。

如果文物会说话,那一定是“路途遥远也要回家”。

“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是少年的一拍即合,是不计成本的赤诚之心,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自媒体博主用小短剧彰显出的大情怀,在被时代赋予了更多创作可能的同时让流量在文化价值和民族情感之中绽放繁华。

下一站,瑰葭路(归家路)!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编辑·姚晶晶)

猜你喜欢

玉壶大英博物馆煎饼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藏在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房
石维文
张勇
清涧煎饼,好吃又好听
软煎饼怎么做才健康
小熊当当爱吃煎饼
煎饼侠
玉壶
大英博物馆国际培训项目培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