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情景交融
2023-11-21文雅
文雅
导 语
王国维曾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分。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情与景自然交融,才能构筑一篇优秀的散文。那么,散文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呢?
内容讲解
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写景抒情散文做到“情景交融”,最关键的点在于要正确处理好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情又要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产生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
一、触景生情,与心缱绻
触景生情,指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产生某种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在看到某种景物后,自然而然地触发某种情感。将看到的景描写出来,情抒发出来,并让景与情交融,就是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散文。而在写景抒情散文中,写景的过程中融入个人的感受和思想尤为重要,它能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思想更为深刻、中心更为明确。如何做到深情融入,将自己强烈的感情抒发出来呢?
1.忠于内心的真情实感
情感是写景抒情散文的灵魂。我们在进行写作时,一定要忠于自己内心的情感,不无病呻吟,也不夸大其词。没有真情,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故都的秋》为何能打动人心?是因为郁达夫对故都北平有着真挚而深沉的感情。此文创作于1934年8月,当时国家动荡,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郁达夫笔下的景物蒙上了“悲凉”的色调,流露出的是“悲凉”的心绪,为何?是因为他对国家的深深担忧,对国土爱得深沉,强烈的情感融入,才让这篇散文在“物”“我”之间完美地交融和统一。
2.善于渗透情感
观赏景物,人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在写景的同时,我们还要抒发对所写景物的独特感受,即在描写景物时把个人的情感真实自然地表现出来。只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情景交融,才能感动人心。
要想巧妙地将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写中,选择描写的景物需要契合自己当下的心境。《故都的秋》中北平景物众多,郁达夫却选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微凉的秋雨,只为表现对故都的眷念和自己的孤独苦闷之情,“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两者融为一体,意味隽永。
二、借景抒情,物著我色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情绪所驱使,看到同样的景物感觉也可能不同。在文学创作中,“以我观物”让“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达到“无我之境”。
1.精于炼字,意象溢情
天下景物千差万别,各有不同,想借物来表达情感,在写景时要紧抓景物的特点,对其进行细腻的描绘,并使用修饰词,如形容词、色彩词等来凸显景物特征,渲染人物的情感。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极其讲究炼字的艺术,“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青布单衣的闲人”,使用冷色调为主的词语,突出秋的清冷;“一椽破屋”“破壁腰中”“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写出了北平的萧条和破败,写出作者回北平后落寞孤寂忧伤的情绪。
2.多重層次,意境显情
写景抒情散文,让情感的抒发达到“无我之境”,要注重意境的营造,对景物的描摹注重多重感知且层次分明,我们可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捕捉景色的特点;描绘景物时要有主次、先后之分,凸显细节之美,营造不同的意境之美。如《荷塘月色》中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荷塘月色,依次写了荷叶、荷花、荷香、流水、月色、树影等景物,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摹写细腻,但它们又不是割裂的。作者先写荷叶,然后是荷叶中的荷花,然后是风送来的荷叶的清香,由风的吹动引出流水;写月色,既注重从上至下的流动,又注重从下至上的浮动,从而构成了富有诗情画意、静谧幽美的“荷塘月色”图。
3.恰当修辞,物亦显情
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让物显情,还可运用比喻、拟人、夸张、衬托、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景物特征鲜明突出,语言更显生动。如《荷塘月色》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舒然展开;将荷香形象地比喻为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写出荷香的若有若无;将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在月光的抚照下晶莹、明亮、纤尘不染的美。几个比喻,既贴切形象、不落俗套,又营造了一幅静谧优美的月下荷塘图,更好地流露出作者心情的宁静和对荷塘的喜爱之情。
选文赏析
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夜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小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从风来。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有着地理上的原因。那里环湖都是山,而北面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唯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知道的。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着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选自《平屋杂文》,有删改)
◆赏析
写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抒情,作者笔下的风,强劲而萧瑟,风大的时候,全家晚饭后即入被窝,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深夜时“松涛如吼,霜月当窗”,独有作者坐在书斋煤油灯下,领略着冬夜的情味,却能够“深感到萧瑟的诗趣”,以致久久不睡而深坐遐想。文中对风的肆虐的描写,很自然地会使读者联想到上世纪30年代那血雨腥风的社会环境,而面对险恶的环境,作者却能“深感到萧瑟的诗趣”,表现了作者在咆哮肆虐的狂风面前,那安之若素、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
同时,作者又以极精练的、富于色彩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严冬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大地,“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冬日的冷峻,不得不让我们想到人生的艰难,即使“一家僦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也会对白马湖的冬日生发感慨,对于久居他乡的游子来说,能感受到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和一颗身处他乡落寞的心。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回味白马湖之冬的朔风,萧瑟冷寂,却深深留恋其中,感受其中的美感及诗意,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将他对白马湖的怀念之情表现得十分真切,给读者带来了心灵上的触动和情感上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