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促进举措

2023-11-21许远李兴军李雪芬周琬琦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技工毕业生校企

许远 李兴军 李雪芬 周琬琦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北京 100101;2.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180;3.广东省轻工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20;4.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技工教育承担着培养技能人才、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任。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普遍遭遇就业难问题困扰,技工院校毕业生却受到各制造类企业争相追捧。原因何在?就业基本情况如何?在推进技工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中,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围绕这些议题,笔者在梳理近三年技工院校有关数据和部分地区就业质量报告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全国技工院校就业基本情况和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参考建议。

一、近三年来技工院校毕业生及毕业去向整体情况

根据有关公报数据,截至2022 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 551 所,在校生445 万人”,“全国技工院校共招生166 万人,面向社会开展培训616 万人次”,在校生规模和开展职业培训规模创历史新高。根据《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预计到2025 年,这一数字有望继续增加[1]。

2020—2023 年,技工院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具体而言,2020 年我国技工院校毕业生总计104.9 万人,2021 年为109.5 万人,比前一年增长4 万余人,2022 年达120.83 万人,比2021 年增长11 万余人,2023 年预计突破130 万人。

技工院校专业设置紧跟企业一线用工需求,所以,毕业生数量的专业分布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用工需求结构。从数据来看,可以发现一些典型趋势,如表1 所示。

表1 2020—2022 年技工院校毕业生专业大类人数分布

2020 年,我国技工院校毕业生中,交通类、机械类和信息类毕业生人数位列前三,共占总人数的52.6%。2021 年,上述三大类毕业生人数仍位列前三,但占比有所下降,共占总人数的51.8%(机械类和信息类毕业生人数占比小幅度增长)。2022 年,三大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依旧稳居前三,总占比为48.7%(交通类毕业生三年内人数占比有所下滑),信息类毕业生三年内人数占比稳定增长。可见,随着数字化转型加快,就业市场对信息类专业毕业生需求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初高中毕业生选择报读信息类专业。

此外,财经商贸类、服装类和电工电子类三年内稳定位列4~6 位,能源类、医药类、建筑类和文化艺术类三年内稳定位列7~10 位,且近两年服务类专业深受广大技校学生喜爱,毕业生人数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2021—2022 年连续两年毕业生人数位列第四。与农业类相比,近两年来,轻工类和化工类毕业生人数增长态势明显,由此也可反映出市场对轻工类和化工类的人才需求也在与日俱增。

从毕业生去向上看,主要有直接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应征入伍、升学深造等渠道。除了部分升学深造或应征入伍外,技工院校毕业生在第二、三产业中就业的占绝大多数。在升学和应征入伍方面特点有:一是技工院校毕业生可以通过中本贯通、中高职贯通、对口单招、参加职教高考、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升学等方式实现升学。二是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兵员征集中比例也不断扩大。根据有关规定,取得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职业资格)的高级技工学校或技师学院全日制毕业生,等同大学毕业生优先批准入伍。当然,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应征入伍,在政策落实上都还存在一些障碍,有的省份对技工院校学生升学条件有限制。例如,多地规定高技毕业生不能“专升本”,有的省市规定技工院校参军要在原兵员所在地而非技工院校所在地办理等。

二、近三年来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按照此类研究惯例,应通过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一个群体的就业状况。这个体系包括了多个方面的指标,如就业率、薪资水平、职业发展、工作环境等。具体到技工院校的学生,其就业质量主要从求职难易(初次就业率)、就业稳定性、人职匹配(专业对口率等)、福利待遇、企业评价(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工作条件、职业发展前景等客观和主观两个大方面七个维度去衡量[2]。从近年情况看,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就业人数增加、农村户籍就业者多、就业率高、本地就业多、高度对接产业、就业薪酬稳步提升等特征,正在向高质量就业迈进,但在就业稳定性、工作条件保障、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一)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近几年,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2021 年,全国技工院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7.2%,直接就业率为70%左右,很多学生在实习期便被企业预定。同期,中等职业教育其他学校(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95.02%,直接就业率为38.44%;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9.2%,直接就业率为59.8%,综合就业率为69.5%①。

随着各省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更为紧缺。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 年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的调查发现,约44%的受访企业表示“招工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另据统计,平均每个高技能人才就有2 个企业岗位“争抢”。而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到2025 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将达到2 985.7 万人,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技术技能人才。另据报道,我国当前高级技工的缺口已达2 200 万人,远超全国技工院校2023毕业生人数15 倍。

另据2020 年《广西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调研报告》数据推算,当年全区技工院校应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7.47%,直接就业率为66.7%,综合就业率为87%;在广东技工院校范围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也发现,技工院校毕业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都会有多家单位愿意接收他们,技校生“多岗等一人”的就业现象普遍存在。其中,1~2 家的占41.43%,3~4 家的占33.29%,5 家以上的占19.91%。这表明,提供给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岗位十分充分,供不应求现象普遍存在[3]。

(二)技工院校毕业生人职匹配度和就业满意度较高

1.对口就业率高,基本实现人职匹配

毕业生专业本领与技术技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从专业对口率、个人兴趣与职业匹配度、能岗匹配等方面呈现。专业对口就是毕业生选择的工作与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有较大的相关性。调查数据显示,广东技工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较高,多年保持在80%以上,广西技工院校学生对口就业率大体相当,为75.19%。调研发现,技工院校毕业生个人兴趣与职业匹配度达93.33%,能岗匹配度高达97.06%。可以说,技工院校毕业生人职匹配程度较高,做到了人尽其才,实现了国家技工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人职匹配度高,也能更好实现毕业生自身价值,体现高质量就业。

2.就业满意度维持较高水平

就业满意度,是指已就业的毕业生对现阶段自身就业现状的主观判断[4]。一项对广东省14 所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显示,就业满意度保持在95%左右。其中,很满意占40.15%,一般满意占55.71%。广西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平均满意度为96.05%。可见,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高。

(三)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

1.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

用人单位对技工院校毕业生满意度评价主体是用人单位管理者或者人力资源经理,评价内容主要是对毕业生工作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工作质量等因素的一种主观感受。某机构在做第三方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中,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从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意识、沟通能力、实践能力、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等10 个方面请用人单位进行主观判断。根据调研结论,2021 年广东省技工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为97%。另一项调查表明,企业对广东技工院校毕业生反映总体良好,对他们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予以充分肯定。

2.五年制高级工班毕业生尤其受欢迎

据最新“新八级工”制度,职业技能等级主要分为学徒工、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特级技师八个级别。技工院校可以培养的技能等级最高可以达到预备技师级,技工院校学制也因培养等级不同从1~6 年不等,尚属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②。其中,高级技工为五年制[5]。各大企业更愿意招聘高级工,因此,五年制毕业生往往就业前景更好。某次调研中,安徽一位教师表示:“如果技能等级达到高级工及以上水平,那么,无论是老牌国家大型企业,还是行业龙头新秀,都可以随便挑,实习工资就五六千,转正后八千到一万出头的大有人在,还有五险一金的保障。”

(四)技工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稳定性不足

技工院校毕业生选择工作时,对工作地点、工资待遇等方面更为关注。在较为严峻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现实下,其就业观已更为现实和理性,考虑问题更为实际,秉持着优先就业、之后选择,优先生存、而后发展的理念选择工作[6]。此外,研究表明,虽然技工院校学生就业率较高,但学生成为一名工作者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稳定性却令人担忧。一般可以用签订劳动合同年限和离职率两个方面来考察就业稳定性。

总体而言,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不高。劳动合同的期限较短,以一年期居多(占31.55%);超过50%的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初次就业后不到半年就辞职。在离职经历调研中,从没有离职的占46.87%,毕业后离职1~2 次的占47.75%,有的甚至连一个星期也没干满。他们离职的理由(借口)有工作环境不适应、工资低、工作量大、企业缺乏人文关怀等[7];接近10%的毕业生会在毕业后前三个月里频繁更换工作。

(五)技工院校毕业生当前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尚有待提高和发展

1.薪酬达全国平均水平,技能因素占比上升

调研数据显示,技工院校毕业生薪酬水平基本达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技工院校毕业生不同技能层次对月收入水平呈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呈现出高技毕业生比中技毕业生收入高出400~800 元左右的差距。

调研表明,技工院校毕业生近三年来收入实现稳定增长,年增幅达到8%以上。由于技校毕业生可胜任技术岗位,其起薪也逐年提升,月平均收入可达4 000元以上,知名企业月平均收入达6 500 元以上。如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技师学院部分毕业生入职华为、珠海格力、东风日产等企业,最高月薪超过1 万元;有些企业甚至为全国技能大赛金牌选手开出百万年薪。

2.在享有社会保障待遇方面不尽如人意

员工福利待遇包括“五险一金”(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8]。在享受“五险一金”等福利待遇方面,技工院校毕业生获得最多的是“医疗保险”,占41.96%,其次是“工伤保险”,占36.46%;而“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购买比例较少。

一般情况下,技工院校毕业生大都在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工作,而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单位的较少。以广东省为例,全省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仅指直接就业)主要为私营企业,占79.95%,其次是个体商户,占5.67%,外资企业占4.02%,中小企业是技工院校毕业生的主要接收单位;广西数据表明,毕业生到非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的占73.47%,到国有企业的占12.53%,从事个体经营的占11.44%,其他单位就业的占1.70%,到机关事业单位的仅占0.86%。

3.工作安全条件有保障,但加班较为普遍

工作条件的好坏也成为衡量就业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工作条件具体包括工作环境安全性、工作时间、工作氛围、工作强度和人际关系等。调研表明,在工作环境上,毕业生工作环境安全度相对比较高,达95.5%。风险较大的主要是建筑工地和机电类专业。同时,需要加班的毕业生占82.33%,很多民营企业的工作时间大都是月休4 天,没有做到一周休2 天,甚至制造类企业是两班倒或三班倒,劳动强度仍然较大。在工作氛围上,毕业生喜欢当前公司工作氛围的占51.43%,认为工作氛围一般的占44.48%,不喜欢当前公司工作氛围的仅占4.19%。

4.职业发展前景仍然受限

职业发展前景涵盖了岗位晋升、增加劳动报酬、参与职业培训及技能培训的机遇、攻读高一级学历的规划与机会等。调研数据显示,在职位晋升和加薪方面,技工院校毕业生认为有晋升或加薪的占70%以上,民营企业晋升或加薪较快,考核期过后就会给员工加薪的占27.95%,而半年内加薪或晋升的比例达到47.57%,毕业一年后晋升的比例更是高达67.08%。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提供入职岗前培训、师傅带徒弟式培训或定期系统的考核及培训等各类培训,但仍有18.42%的毕业生觉得企业没有提供任何培训。在升学方面,正攻读中或者已完成学历提升的技工院校毕业生仅占22.74%。总之,由于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起点较低,再加上缺乏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没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培养持续自我学习的能力等种种原因,导致技工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不畅。

三、促进技工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思考

(一)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优势分析

技工院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和直接就业率是各类型、各层次院校中最高的,就业率高和就业质量向好。究其原因在于:

一是技工院校较好地秉承了“就业导向”的办学宗旨。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时将就业供需信息等传导到技工院校,及时更新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增补新专业,指导各地各院校根据需求灵活设置及整合专业[9]。

二是技工院校较好地坚持“面向需求”的培养目标。多数院校能面向需求,紧跟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开设新兴专业,上马建设人才紧缺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专业,关注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职业、新技能需求,能务实安排教育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调整课程体系,反映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

三是技工院校较好地落实了“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技工院校能依据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开发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实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并按照“校企双制”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一定专业理论、较高实践技能的技能人才,更受用人单位青睐。

因此,与中专、职高、高职等学校相比,技工院校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其人才培养直接面向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在技能领域更加扎实且更具实用性,技能与岗位匹配程度高。此外,在学习周期和学习投入方面,技工院校毕业生人力资本产出效率相对更好,所以能更快就业。

(二)进一步推进技工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综合来看,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断提升,综合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数值相对较高,求职难度低,人职匹配度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和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良好。但与此同时,在毕业生福利待遇、工作环境、职业发展潜能及就业稳定性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技工院校社会认可度还有待提高,学历高消费社会风气难以短期扭转。社会对技工教育存在偏见,普遍重学历、轻技能,相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临同样就业机会时,由于首因效应、刻板印象和学历因素的限制,技工院校毕业生常处于劣势,进而挫伤了技工院校毕业生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尚未健全,供需匹配不理想。深层次校企合作应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企业的技能学习与企业生产研发工作充分融合,采取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的模式,推动技工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然而,目前部分院校或部分专业的校企合作方式尚处于浅层次、松散状态,校企合作模式比较单一,组织化程度不高,合作深度不够,合作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三是技工院校师资队伍、设备设施有待提高,影响就业质量。技工院校需要集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素质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然而,由于技工院校教师编制不足、缺乏激励机制、工资待遇上没有明显优势等原因,导致教师流失。此外,部分地区政府对技工教育支持和投入不够,技工院校办学经费和教学设施有限,设备老旧,降低了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其就业质量。

四是技工院校学生综合素养偏低,就业准备不充分。目前,岗位技能需求与技工院校毕业生能力不匹配的问题仍然存在,毕业生不能及时融入企业团队,影响了其职业发展。此外,技工院校的生源较为复杂,在文化素质、思想修养、学习习惯、创新能力等方面不具优势,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技工院校毕业生的良好就业。

五是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影响职业规划与发展。做好新形势下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有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然而,技工院校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多是由其他学科教师转任或兼任,缺乏对于职业发展趋势的认知,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就业实习工作及以后的职业发展。职业指导课内容滞后,缺乏现实针对性,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化训练等方面的指导相当欠缺。

六是产业体系与人力资源发展不够协调,联动预警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各地产业体系与人力资源发展还不协调,技工教育与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步性还不够明显。此外,目前还缺少针对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评价体系和监测体系,亟待建立专业设置和就业需求的联动预警机制。

(三)推动技工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政策建议和工作建议

1.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提升职业荣誉感,消除社会歧视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要求,这是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就业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10]。进一步促进技工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要从促进供需匹配、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两方面入手,再辅以其他必要措施,有如下可行的做法:

一是持续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一要通过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有关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方面的政策,纠正当前存在的职业教育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二要大力宣传重大职业技能赛事活动、高水平技能人才表彰奖励活动、优秀高技能人才先进事迹等。三要广泛宣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貌,弘扬技能和劳动的价值,形成尊重技能、崇尚技能、职业平等的社会氛围。四要利用职业教育周、世界青年技能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活动,做好技工院校校园开放日活动。

二是引导企业在技能人才使用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一要引导企业做好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二要创新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方式,落实“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并将其与技能人才薪酬待遇和分配机制挂钩,切实提高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使技能真正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硬通货,是实现技工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高就业稳定性的关键举措。

三是加强技能文化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职业技能竞赛具有传承技艺、交流技能、引领示范的作用。为了促进全社会对技能的认知,做到以赛促培,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和人力资本增值,应当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完善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为龙头,全国行业赛、地方各级赛事以及专项赛为主体,企业和院校技能比赛为基础的中国特色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2.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供需匹配

一是大力倡导“四帮两让八共同”③模式。通过推广实施该模式,进行全面交流合作,构建校企间产学研等工作的良性互动机制,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主动性,激发创造力,构建“共同招生招工、校企双制培养”的长效合作机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制度,实现企业得人才、职工学生得技能、技工院校得发展的多赢目标。

二是大力推行“校企双制”育人机制。要积极与企业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开展联合办学,积极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为企业培养订单式人才。通过“校企共商专业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等过程育人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技工院校毕业生在企业用得上、留得住。

三是广泛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要着力破解“学校热、企业冷”的校企合作现状,由政府主导搭建交流平台,通过学校和企业现场交流、互联网平台对接、主流媒体推介、企业进院校、院校进园区等多种合作模式,提升校企双方资源配对的速度和精度,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稳工难等问题,实现技工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11]。

3.增强技工院校师资建设,提升实习实训条件

一是注重内涵建设,提升院校办学水平。技工院校应紧紧围绕“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办学方向,结合学校本身具体实际,不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和工作思路,加快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在招生、教学、就业等方面的科学化管理,精心打造学校办学品牌和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是加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技工院校独特性使得其更需要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深谙技能操作的专业师资。进而,政府应及时督促和鼓励技工院校不断加强自身一体化教师队伍招纳与培训,面向教师开放继续教育的机会,鼓励教师考取更高层次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同时,政府须发挥在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调动企业技术骨干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使得校企合作在技工院校学生实习就业、技能培养等方面发挥出真正的积极作用[12]。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提升学生实习实训条件。资金到位是提升技工院校学生培养的必要举措。需加大对技工院校的资金投入,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及时更新软硬件设备。下拨资金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技工院校的实习训练设备。根据院校规模、质量等方面综合考量,提供办学支持,进而推动技工院校学生高质量的培养与训练,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的充足准备。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倡导以赛促学,关注市场需求

一是精准化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技工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入企业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企业在转型升级中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根据企业在新形势下对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与要求,不断调整与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使各专业设置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二是改革课程设置,倡导以赛促学。技工院校应紧紧围绕企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不断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夯实基础知识,拓展知识面,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要根据新职业开发新专业和新课程,减少劳动力市场供需之间的问题。要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构建面向工作岗位的课程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就业竞争力[13-14]。

三是关注通用职业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劳动者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工匠精神、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安全环保、健康卫生等通用职业素质,对于提高劳动者适岗能力十分重要。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合作意识、职业意识等,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5.建立健全就业创业促进机制,优化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创业能力

一是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增强毕业生择业技能。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是提高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的重要举措。各院校应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提供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协助技工院校毕业生了解市场,识别自身优势,合理引导预期。各技工院校要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职业体验、求职指导等服务,增强其择业技能。

二是提升获取岗位信息的能力和渠道,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选择。技工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15],使信息获取更加准确和快捷。技工院校要通过积极承担企业培训等工作,增强获取岗位信息的能力,拓展获取岗位信息的渠道。

三是做好就业跟踪服务,提升就业质量。技工院校需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走访毕业生及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询问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意见,进而获得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有用资源,有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困难、质量堪忧、稳定性差等问题。

四是在技工院校大力开展创业培训。技工院校要普及针对在校生的创业创新培训,各地要落实其毕业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优待政策,推动“专创融合”,鼓励毕业生把创业作为职业生涯的一种选项。加强创业创新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创建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服务载体,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创业创新大赛。

6.促进产业体系与人力资源协调发展,完善联动预警机制

一是要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与人力资源协调发展。各地要将技工教育与城乡产业发展同步规划,营造“就业友好型”经济发展环境,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中挖掘新的就业增长点。

二是建立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中长期监测体系。将就业创业质量纳入技工院校的工作评价体系,落实就业质量与院校布局、经费拨款、专业调整、评奖评优的联动机制,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16],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调整专业设置、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对就业不达标的专业及时调整或停止招生。

四、结语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高等教育本专科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较为充分,而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较少。加强研究、推动解决技工院校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应有之意。

技工院校应当锚定“就业导向、促进就业”的初衷,推动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改革,关注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各类企业解决发展转型中遇到的技能人力资源供给问题,实现企业有人可用、技工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效果。社会各界应持续加大对技工教育的支持和宣传,推动落实政策,营造文化氛围,加强校企合作,提升院校实训条件,优化就业创业指导,为技工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注释:

①根据《2022 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有关数据推算。其中,2021 年中职学生直接就业人数为124.49 万人,升学人数183.27 万人,当年毕业生数为323.88 万人(均不含技工院校),直接就业人数即为受雇就业的人数;2021 届高职毕业生综合就业率计算方法为:受雇全职工作+自由职业+自主创业,服兵役人数未纳入因数据缺少未统计。不同的毕业生质量报告中的数据划分和统计时点存在差异。

②对于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技师)班毕业生,参加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方面,按照全日制大专学历享受相应待遇政策,并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③这是技工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探索出的成功模式。“四帮”是指学校在和企业合作中,要让企业从四个方面获益:一是帮助企业解决技工短缺的问题,从本校学生和社会化培训两个方面努力,力争质和量都有保证;二是学校的高水平教师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关问题;三是学校帮助企业培训员工,搞技能再提升;四是学校结合教科研活动,帮助企业开发新的技术或新的服务项目,帮助企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两让”指:一是学校应该让企业入校共享生产性实践基地和先进设备;二是让合作企业优先选用企业认为适用的毕业生。“八共同”,就是校企双方在八个方面共同合作——共同举办专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共同招工招生,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共建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共定课程,共同建设校园文化,共同促进学生稳定就业。

猜你喜欢

技工毕业生校企
从技工到英雄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ZPSTUDIO TOOLS与意大利技工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
最“叛逆”的毕业生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