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教学模式
2023-11-21蒋必凤
蒋必凤
三亚学院 海南三亚 572000
1 概述
“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门课程应用性较强,一般采用理论和实践课时相结合方式。刘丙肖等提到以腾讯课堂为主辅之云班课的网络授课模式[1];李艳提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项目为主线的教学理念[2];张碧莹等提到以实际工程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3];李国荣以行业最新规范为准则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4];马涛强调不能将理论讲解和课程设计分开[5];赵蓓蕾等提到打破专业课程之间相互孤立的局面,利用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建立专业一体化的综合课程体系[6];邓涛提到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7];郭彦丽等以CDIO为指导设计了一套CSPT教学体系,以项目教学为主线,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效果[8];吴渝玲提到联系实际工程项目,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模式[9];陶婕等提到基于项目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10]。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在“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改革中主要强调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注重项目式教学,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虽然各类高校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大力进行改革创新,但是教改效果并不显著,特别是针对学生学习能力较弱的一般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
2 课程教学效果及影响原因分析
2.1 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对本校18、19级两个班级140名学生进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教学体验及效果评价调研。结果显示:理论知识教学方面,85%的学生认为教师对知识的讲述较为系统,但由于知识点过于繁杂而学生很难形成自身的整门课程知识体系,不管是各分部分项工程计量规则,还是计价方面的知识较为散乱;实践知识教学方面,框架结构图纸建模学习效果较好,但工程节点部分的识图和建模都存在较大问题,对于其他结构类型的工程项目接触较少,对人工、材料、机械等要素的市场价格方面的知识缺乏;对于造价技能掌握程度方面,80%的学生认为不能独立完成实际工程项目的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文件的编制;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整体评价,学生认为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达成度为76%,但能力目标达成度仅有50%。
2.2 影响课程教学效果的主客观原因
2.2.1 客观原因
2.2.1.1 课程内容繁杂但课时较少
课程总课时分为64学时、32学时,其中包括理论和实践学时。一般开设有造价相关基础课程的,就设置为32学时,而没有开设造价相关基础课程的,就设置为64学时,其中一般包括16学时或者更多的实践。以64学时为例,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造价构成、工程量清单编制和计价基础知识、房屋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房屋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措施项目清单编制、其他项目清单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组价方法、工程量清单计价文件的编制等理论部分以及利用软件进行模型建立和计价等实操部分,内容繁多,因此导致该门课程课时较为紧张。
2.2.1.2 课程自身知识存在一定难度
课程需要学生具备识读工程图纸的能力,熟悉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工程量计算规则、计价标准、市场价格等知识才能较为准确地编制工程的计价文件,同时作为本科层次的教学,还需要学生掌握工程量清单计价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由于在校学生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对于图纸的理解、施工工艺、施工方法、市场行情等知识了解不够,同时由于计算规则较多,各地规范存在差异等原因使得课程知识存在一定难度。
2.2.2 主观原因
2.2.2.1 教师缺乏工程造价实践经验
一些主讲教师自身缺乏工程造价相关实践经验,虽然对理论知识掌握较为系统,但对图纸认识不够、施工现场知识缺乏、对各类工程特点不够了解等原因,授课内容不能较好地与行业接轨,和造价相关工作岗位要求相关度不高。作为应用型高校,该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清单计价文件技能,由于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课程教学效果达不到既定标准,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使用标准。
2.2.2.2 学生缺乏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实现主要依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该课程,学生仅仅依靠课堂时间进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去反复识读各种类型工程图纸、工程规范,反复进行各分部分项工程量计算练习,了解人材机等要素的市场价格等,学生缺乏课后自主学习能力,难以达到掌握各种造价技能的效果。
2.2.2.3 教师对课程整体设计缺乏吸引力
课程内容相对较为枯燥,如工程量计算部分主要内容就是正确识读图纸,然后根据工程量清单计量规则计算工程量,教师通过引入图片、视频、三维模型等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但是半个学期过后学生就失去新鲜感。如果教师没有对课程进行全过程的设计,教学效果就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
2.2.2.4 用人单位较少参与课堂教学
课程教学效果检验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用人单位。如果没有企业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同时课程主讲教师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或者教师长时间不在企业中担任造价相关岗位工作,那么所授课内容将导致与用人单位人才使用标准脱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是不合格的。
3 “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
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特征的二元化课程教学模式比较简单,稳定性和操作性都较强,但是这种模式与外部的联系相对较弱,使得最终培养的人才对企业岗位的适应性相对较弱,与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如下图所示。
“三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图
该教学模式以“一体化”理念,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强调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用人单位在课程教学效果中的主体地位,共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教师与用人单位相互协同创新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用人单位和高校学生紧密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实践知识、岗位对课程知识的要求;高校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有机融合、保证课堂内外教学效果。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主体共同配合才能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作为“工程量清单计价”整门课程教学设计者、课程教学的实施者、三方主体的协调者,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起着主导地位,对于保证整个课程教学效果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高校学生作为被授课的对象,同时作为课程知识的接纳者、消化者、应用者,作为课程学习的主体,高校学生是否愿意学习、是否主动学习、是否有效学习,是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用人单位与高校教师间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创新,与高校学生之间保持紧密联系,辅助指导课程实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于“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教学起着助推器的作用,在高校和用人单位深度校企合作的前提下,用人单位应派出专人作为课程的企业主讲教师,与高校主讲教师进行深度协作,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4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属于培养实践技能型课程,在教学改革中,本校一直采用“项目导入法”进行课程教学,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上述分析中主客观原因,课程目标达成度较低。
4.1 课程教学设计方面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强调三方主体共同参与课程教学设计,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完成者,但企业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必不可少。高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时,既要依据精确的造价岗位标准,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学校学生的学情层次差别较大,教学设计需要针对各高校学生学情,因材施教。学生作为教学设计实施对象,对自身的学习接受能力定位较准确,学生的参与保证教师对学情分析的正确性,以及教学设计方案实施的可能性。
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注意“理实一体化”,理论和实际一定要相互融合,而不是分开设计的。课程授课方式应多样化,但应以“用得上,带得走”为主线,利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导入法、竞赛促动教学法等,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以及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的设计以“成果导向”为目的,考核方式应灵活多样,从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综合考核学生对计价知识的掌握、对造价岗位的适应能力、作为造价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否达标等方面。
4.2 课程教学实施方面
高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作为课程教学的实施者,教学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课前环节主要由高校教师实施,可采用知识图谱的方法。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安排,提前将下次上课内容知识图谱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做好笔记,教师进行抽查学生课下学习情况。课中环节根据课程内容不同,分别由高校和企业教师完成对应课程内容教学,课堂教学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模式。课后环节主要由高校教师具体进行实施,而企业教师进行配合和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利用当前各类互联网软件,加强对学生课后学习的监督。
4.3 课程教学评价方面
“三位一体”课程评价体系由三方主体共同参与制定,课程评价包括自评和互评。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学习状态和效果;企业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从行业岗位对学生的认可度方面;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的贡献度;企业教师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主要侧重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与行业的结合程度;高校教师对企业教师的评价主要侧重企业对高校课程教学的辅助程度;学生对企业教师评价主要侧重企业是否能进一步辅助学生胜任行业岗位。
结语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深化工程造价改革的产物,是健全建筑市场的需要,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是与国际通行惯例接轨的需要,因此,是高校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类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工程量清单计价”课程实践性较强,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由于高校教师自身时间业务经验的缺乏、学生自觉性不够、课程知识本身的原因等,导致课程目标达成度较低。“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强调高校教师、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三方主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作用,达成课程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