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高边坡稳定性与抗滑桩优化设计分析
2023-11-21张建
张建
(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咨华科交通建设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195)
0 引言
公路高边坡的加固方法较多,常见的有挡土墙、锚杆框架梁、三维网植草护坡、圬工防护、预应力锚杆(索)等,需结合不同地质、地形环境采用不同的加固方案。公路高边坡的锚固防护多采用离心模型、理论公式、现场监测等方法进行工程类比分析,但据此采用的高边坡防护设计方案一般存在较大的安全冗余度,会增大施工防护的成本。为此,结合实际工程需要,优化公路高边坡安全防护方案有重要意义。
1 公路高边坡加固方法
1.1 抗滑桩加固法
抗滑桩是桩型结构,能够防止公路高边坡岩土体沿滑动面滑动,且能提供较大的阻抗作用。抗滑桩加固法主要采用长方形截面构造,适用于完整度较好、裂隙发育较小、滑动面倾角小的路基滑坡。抗滑桩的加固效果和桩体布置间距、尺寸、排列方式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设计中主要采用单排、竖排布设方式,布设于岩土滑体较薄、受力较小的位置[1]。
1.2 锚杆(索)加固法
锚杆(索)加固法主要是将粗钢筋、钢绞线等受拉结构端部固定在公路边坡岩土体中,受拉结构的另一端需要衔接于边坡表面。锚杆(索)能够承担水、土压力造成的路基边坡推力,利用锚固力保证边坡结构的稳定性。锚杆(索)需要布设在高边坡潜在滑动面的较深位置,其埋设深度可达到数十米,加固效果较为显著。在现场边坡喷锚施工中,多采用预应力锚杆和挂网喷锚结合的形式,且需要在高边坡表面构建联系梁,以提高高边坡的整体稳固性。
1.3 护坡
高边坡护坡主要是为了防止外界环境对坡面产生风化和冲刷,避免边坡岩土体在侵蚀下出现塌落和崩解。公路高边坡护坡面层的高度较高、厚度较小,是非承重受力结构,不承受岩土体荷载作用,主要适用于稳定性良好的高边坡防护。护坡主要分为锚杆挂网喷浆护墙、片石护墙两种。锚杆挂网喷浆护墙的护坡效果相对较好,且施工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中需要构建泄水孔;片石护墙则主要配套于挡墙工程,在坡脚及挡墙上部坡面的防护中应用较广。
1.4 土钉加固法
土钉加固法需要在公路边坡中构建拉筋,以改善岩土体结构内力,主要适用于黏性土、杂填土、黄土、粉土等强度较差的路基边坡,一般需要和预应力锚杆结合。土钉加固法需要采取短台阶逐级下挖施工方式,单台阶切坡厚度需要控制在2m 以内,且切坡需要在后续边坡表层防护施工中保持稳定,加固后的边坡坡面、坡顶变形较小。土钉加固法具备施工简单、成本较小等优点,钻孔及混凝土喷射设备移动灵活,相较于抗滑桩、护坡等方案的经济投入更小[2]。
2 工程概况
广西某山区公路设计标准为Ⅱ级公路,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80km/h,设计起止点为K0+000—K37+250,设计全长37.25km。项目沿线山势陡峭,地质、地形环境较为复杂,路段K6+500—K7+500 一侧存在高度为100~120m 的深厚堆积体边坡。对现场进行地质勘查检测,地层岩性特征如下:场地大范围分布崩坡积层,内部成分较为复杂,均匀性较差,内部含有碎裂岩体、碎石、粉质黏土等。其中,粉质黏土主要为棕黄色,可塑,局部软塑;碎石主要包含泥岩和砂岩,粒径分布在5~25cm 之间,碎石、砂岩多为中风化,泥岩为中—强风化,岩芯完整,呈长柱状。地质剖面如图1 所示[3]。根据路线设计的相关要求,拟对该区域进行坡脚切角开挖,同时设计锚索抗滑桩,以确保公路路基边坡的稳定性,不考虑地下水作用,设计安全系数大于1.3。
图1 地质剖面示意图(单位:m)
3 有限元模型分析
3.1 模型构建
项目选取断面K7+000 作为典型断面开展FLAC2D 有限元模型分析,模型计算参数如表1 所示。模型中岩土体采用实单元模拟,四边形划分网格,模型总共包含18569 个节点,10251 个单元;土层之间界面设置为连续,岩土开挖处采用空单元模拟。边界条件设置如下:模型底部固定水平、竖向位移,左右两侧边界固定水平位移。土体本构采用摩尔库伦模型。
表1 模型计算参数
3.2 计算结果分析
3.2.1 天然边坡
针对天然边坡,采用FLAC2D 强度折减有限差分法,对边坡开挖影响进行稳定性分析,项目同时进行M-P 法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得到天然边坡安全系数为1.25,开挖边坡的安全系数为1.24,而M-P 法计算得到的开挖边坡安全系数为1.21。两者安全系数较为接近,误差较小,有限元法计算的安全系数要大于后者,主要归因于M-P 法需要针对边坡条块进行受力假定,没有充分考虑岩土结构应力的分散关系,且黏土层会造成整个边坡岩土体内部结构应力分布的复杂化;采用有限元法和M-P法计算得到的安全系数均无法满足目标安全系数(1.3)的要求。边坡中黏土层强度较低,对边坡整体安全系数的影响不可忽视。现场开挖时对相关监测点位进行位移监测,得出:边坡内部存在3 个位移突变点,其中,1 号突变点位于黏土层上侧的位置,2 号突变点位于边坡岩土体的交界面,3 号突变点位于黏土层下侧的位置。实测和计算获取的边坡临界滑裂面如图2 所示[4]。
图2 边坡临界滑裂面对比图(单位:m)
3.2.2 锚索抗滑桩边坡加固
依据上述分析,项目采用锚索抗滑桩对边坡进行加固。抗滑桩主要布置在设计公路的一侧,具体布置如图3 所示。采用有限元模拟计算时,抗滑桩采取桩单元模拟,锚索采用锚索结构单元模拟,锚索加固系统采用弹簧来模拟轴向强度,锚索和岩土体之间的界面摩擦、黏结强度主要采用弹簧—滑块单元模拟;抗滑桩长度设计为55m,截面尺寸1.5m×1.5m,单根抗滑桩上需要布置7 根锚索,锚索锚固角度设计为20°;锚索和岩土体之间接触参数设置如下:锚固段单位长度黏结力设置为1.5×106N/m,锚固段刚度设计为1.2×1010N/m2,锚索预应力通过在两端施加1500kN的拉力来实现。项目同样采用有限元法对锚索抗滑桩加固后的边坡开展稳定性分析,获取安全系数为1.31,满足目标安全系数的要求。抗滑桩设置后,桩后土体存在较大变形,桩后土体塑性破坏,且滑坡面直接透过桩顶部位置,因此需适当提升抗滑桩桩长[5]。
图3 抗滑桩加固示意图(单位:m)
3.3 桩体内力
对抗滑桩桩体内力进行分析有助于优化桩身设计尺寸,抗滑桩桩身剪力计算可通过桩体桩前桩后岩土体推力、抗力之差获得,桩体剪力随深度变化如图4(a)所示,抗滑桩弯矩随深度变化如图4(b)所示。结果表明,边坡存在黏土层的位置有较小的破坏强度,滑裂面多产生在黏土层附近,此时桩体推力明显增大。此外,桩底部位置由于承受明显的固定作用力,其内部剪力也相对较大。桩体最大剪力出现在深度30m、50m 处,达到15000kN;桩体弯矩呈对称状分布,最大弯矩值出现在深度40m 位置,达到175000kN·m;桩顶和桩底位置的弯矩则相对较小,桩身弯矩出现反弯现象[6]。
图4 抗滑桩桩身内力分布图
3.4 桩长、桩径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该项目设置桩长分别为50m、55m(初始值)、60m、65m,桩径分别为1.2m、1.5m(初始值)、1.8m、2.4m。分别构建上述模型,进行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得到表2、表3 所示的安全系数。结果表明,在抗滑桩不同桩长下,保持模型中其余参数不变,桩长越长边坡的安全系数越大。抗滑桩桩长为50m 时,安全系数不满足目标要求,说明过小的桩长难以充分发挥抵抗土体的作用,容易产生桩体倾覆现象;但桩长过长容易造成施工成本增加。在保持桩长55m 的情况下,改变桩径进行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桩径的不断增大,安全系数的增大效果不明显。桩径大于1.5m 时,边坡的安全系数几乎不变;桩径小于1.5m时,安全系数不满足要求。因此,需合理桩径设计,以免材料浪费[7]。
表2 不同桩长下边坡的安全系数
表3 不同桩径下边坡的安全系数
4 结语
公路高边坡常见于复杂地形中,且高边坡具有较大的路堤自重及复杂土层分布,使得边坡加固设计难度较大,若设计不当,出现边坡失稳现象,会严重影响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文章依托广西某公路高边坡开展抗滑桩加固分析,并对不同抗滑桩影响因素下边坡的安全系数进行评估,获取了可靠结论,能够为类似项目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