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及综合防治对策研究
2023-11-21胥凤花
胥凤花
在农作物种植中,气象灾害是影响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农业生产中的气象服务,从而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本文深入分析了农业生产中低温霜冻、干旱、冰雹大风以及暴雨洪涝的不良影响,并重点研究了农业气象服务的相关措施,希望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我国的主要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和大陆性季风气候,农业生产受到气象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关注气象条件,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做好气象服务。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气象部门应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先进的气象监测设备等,提高气象服务水平,从而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我国农业的智慧化发展。
一、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干旱灾害的影响
干旱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缺乏充足的水分,而农作物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一定数量的水分,当土壤中缺水时,就会导致农作物出现病害或死亡的情况。造成干旱的原因有很多种,最主要的原因是:①降水量较少,导致地表水总量较低;②天气炎热,导致地表水流失较为严重。在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下,我国的各个地区都可能发生干旱气象灾害,同时受到季节的影响,干旱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春季播种时出现的干旱灾害,会导致农作物的成活率受到影响,甚至会造成幼苗的大量死亡,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在夏季,由于温度升高,地表水大量蒸发,如果降水量较少,就会出现干旱气象灾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质量,还会造成农作物由于缺水而死亡。
2、低温霜冻灾害的影响
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在春秋季节很多地区会出现低温霜冻气象灾害,此时正处于幼苗生长或农作物成熟的阶段,当大面积的冷空气入侵时,土壤表面的温度会迅速降低,从而造成农作物出现冻害,不仅会抑制农作物的生长,还会导致其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春季出现霜冻灾害时,会伤害农作物的幼苗,还会导致果树出现冻害,使农作物的生存遭受威胁。秋季出现霜冻气象灾害会导致接近成熟或者已经成熟的农作物和林果受到破坏,从而造成农业生产的大量减产。
3、暴雨洪涝灾害的影响
暴雨气象灾害是指在短时间内的集中强降雨天气,在地形崎岖和地势低洼地区,短时间内的强降雨所积聚的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就会出现洪涝灾害。暴雨和洪涝灾害不仅会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导致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是一种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受到暴雨的冲刷,可能会影响农作物的根系,导致农作物出现倒伏的情况,而且集中的暴雨不仅会毁灭农田,还会造成房屋倒塌等情况,危害较大。当雨水大量在农田中聚积时,土壤中的水分较多,透气性受到影响,会使农作物无法正常呼吸,就会引发农作物的损伤。特大暴雨和洪涝灾害还会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例如,2021 年7 月河南省由于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造成了大量的农田和房屋被破坏,大量当地居民被迫逃生,等待洪水退去才能返回家园。
4、冰雹大风灾害的影响
大风气象灾害与冰雹气象灾害属于强对流天气,在春季与冬季发生的频率较低,而夏秋两季发生的频率较高。大风和冰雹灾害往往相伴而生,这两种天气虽然影响范围相对较小,但是在发生的时候危害极大,破坏力较强,会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大风发生时,会造成农作物倒伏,使农作物的叶和茎受到损伤,而冰雹从天降落会导致地面温度降低,同时造成农作物的机械性损伤。例如,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由于玉米属于高秆作物,因此无论是大风灾害,还是冰雹灾害,都会给玉米植株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在发生大风天气时,高秆的玉米作物会发生大面积的倒伏,而在发生冰雹灾害时,会导致玉米的叶子受到损伤,从而导致玉米减产且品质下降。
二、解决对策
1、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机制
在农业生产中,相关部门的气象服务应重点关注气象灾害的预警工作,对气象灾害进行动态化和全过程的监测,提高农业生产的气象服务水平。相关部门应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对气象灾害进行分析与记录,并根据原有资料,对引起气象灾害的因素进行监测,从而在灾害发生之前就根据对异常数据的分析,判断出气象灾害发生的概率、时间和影响范围等关键的信息,为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在气象灾害的预警工作中,雷达探测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以及气象观测站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重视相关技术的应用,建立并完善气象灾害预警机制。气象部门在观测并分析出气象灾害相关信息时,应及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相关的信息,例如可以借助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或者利用新媒体平台快速发布消息。例如,在气象部门对干旱气象灾害进行监测与预警的工作中,应通过观测站,对干旱发生的程度以及采取的措施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在农业气象监测预警工作中,应发挥协同作用,各级气象部门应加强联系,构建各级联动机制,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通过气象信息共享,从而提高监测信息的准确性。
2、气象灾害防御补救措施
气象部门在提供气象服务时,应将气象灾害的防御与补救结合在一起。因为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因此需要气象部门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对气象灾害进行长期性的监测,并根据当地气象灾害的历史数据,采取合适的防御措施,从而降低气象灾害的危害。气象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因此气象部门应对气象灾害进行24 小时的实时监测,设计灾害预防应急方案,做好防御气象灾害的事前准备工作,避免在灾害发生时来不及反应。相关人员应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干预,为农作物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例如,在干旱灾害频发的地区,可以建设灌溉工程,通过滴灌等形式,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在成灾之后应立刻开始补救措施,严格控制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在气象灾害发生之后,相关部门应结合气象信息,对农作物受灾情况进行统计,并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帮助农作物快速恢复稳定生长。当农作物受灾严重时,应根据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对相关人员进行赔偿。如下详细分析农业面临具体气象灾害的补救举措:
①干旱情况
干旱情况下,长时间不会降水,农业人员没有足够的灌溉用水,土地产生了缺水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应对干旱问题,应尽可能选择旱地作物,保证选用的品种具有耐旱性、抗旱性。除了注重品种以外,还应该正确应用磷、钾这样的肥料,有助于气孔关闭,减少作物的蒸腾作用,与此同时,还能覆盖上地膜,在植株的基部地面,盖上一些杂草,在减少地温的同时,还能阻止水分的蒸发。为了节省水资源,应用滴灌处理模式。加大植树造林的执行力,预先准备好诸如水泵这样的抵抗干旱的物资,实现广开水源,增加灌溉农田的面积。此外,有关部门及时开展人工降雨工作,让空气具有足够的湿度,促使农作物的冠层温度有效降低。
当作物受到干旱影响之后,为了修补作物受到创伤的部位,可以应用赤霉素、芸苔素内酯,前提是要保证浓度较低,这样能够让作物恢复机能,让创伤能够尽快恢复,同时能促进作物继续生长,挽救大部分接近干枯的作物。
②霜冻情况
关于低温霜冻气象灾害,很多时候出现在春秋季节,不同的作物在不同生育时期有着不同的要求,当作物处在低于20℃的情况下,将会出现冷冻害,此现象会延长作物的生育期,造成器官受损,减少产量。在面对冷冻害时,如果情形比较严重,需要快速进行改种处理;如果受到的灾害不是很严重,可以借助水肥管理工作,加快作物分蘖,等到新芽开始生长出来,能够有效缓解冻害现象;若是蔬菜瓜果,且已经成熟,需要第一时间全面采收,防止在低温情况下被冻坏,等到气温回升之后,将作物的叶、茎尖摘掉,促进侧面的芽快速萌发,在被冻的植株处,施加磷酸二氢钾。当农作物遇到霜冻问题,需要在太阳还未出现前,洒上一定量的清水,主要是起到洗霜的作用,让受损的组织能缓解失去水分萎蔫的问题,减缓霜冻的危害性,优化农业生产作物的生长结构。
③冰雹情况
当遇到冰雹情况时,需要及时做好排水、松土工作,由于冰雹的冲击力比较强,原本松散的土壤形成了板结,冰雹时间越久,就会产生更严重的板结作用,从而破坏作物的根系,所以,在冰雹之后,需要第一时间完成清沟排水工作,减少土壤的湿度,增加中耕松土的执行力,将田间的种植作物受到损坏的枝叶清除,将其上面的泥土抖掉,扶正已经倒下的植株。在灾后,需要施加速效氮肥,为植物提供营养,促使其能快速恢复生长。在冰雹出现之后,植物受到了机械损伤,光合作用有所降低,作物不能有效吸水、吸肥,同时抗病害的能力也在减弱,所以,要第一时间去除病虫草害,以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质量。
④受涝情况
无论哪一种作物,经受的水淹时间越久,产量受到的影响就会越严重,所以,需要第一时间将洪水排退,减少淹没的时间。如果遇到高温天气,排洪处理之后,要保留适量的浅水层,等到太阳落山之后,将水排放出去从而露出地面,这样有助于植株的恢复,若是处于阴天,可以一次将水排出。受到洪涝之后,部分植株已经枯掉,或者根部出现腐烂,这就需要改种植其他作物,然后加强水肥管理。增施化肥,主要应用速效氮肥,利用磷钾肥作为辅助肥料,控制好施肥量,根据作物经受损害的程度,同时联系土壤的肥力,从而确定作物的施肥量,一般需要少量分期施加。结合具体的作物长势,总结病虫害出现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农药、用量来预防治理。洪涝出现之后,需要第一时间进行沟渠的疏通工作,根据地况来规范开沟,保证种植地点具备正常的水位,促进植物的根系健康生长。
3、健全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建立并健全防灾减灾法律体系,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制度的支持。在进行防灾减灾法律法规的建设中,相关部门应明确气象服务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制定行为规范,确保相关人员在工作中能够遵守相关规定,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在法律法规建设中,相关部门应建立资金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确定资金使用的标准和原则,对资金的流向进行监督,从而保障防灾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气象服务工作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在工作中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可以保障资金的供应,从而提升气象服务水平。防灾减灾法律体系的建立,还可以对气象服务人员产生约束,避免工作人员态度不端正或者工作不努力。相关部门应建立岗位责任制,将工作人员的绩效与薪资和奖金挂钩,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相关部门的气象服务能力。同时,在进行防灾减灾法律建设时,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情况、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气象灾害具体类型,建立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从而提升法律的执行力度,有效保障农业生产的科学发展。
4、培养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气象部门要想强化气象灾害的监测力度,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应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整个气象服务团队的工作水平,从而保障气象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一方面,气象部门应重视人才的素质教育,提升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使其认识到气象服务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升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气象部门应加强气象服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使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工作的质量,为相关部门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提供人才支撑。例如,气象部门可以通过建立职工长效培训机制,对人员进行长期、系统的培训,在出现新的技术和设备时,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在遇到困难和瓶颈时,召集职工共同商讨对策,从而保障职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的先进性,提升职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气象部门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网上学习平台,从而提升员工培训的质量,强化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和思想教育。
5、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结构
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地的气象资料,优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结构,避免农业生产受到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影响,从而提升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质量。相关部门应根据一段时间内的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对气象灾害发生的因子进行分析,确定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同时评估农作物受到相关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规划,合理确定农作物的种类与生产方式,降低气象灾害的影响,减少经济损失。例如,我国的河南、四川等地容易受到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农业气象服务时,相关部门应加强相关灾害的监测与分析,而在选择种植的作物品种时,应重点关注作物的抗旱和抗涝性能,提升作物的产量。而在大风和冰雹天气频发的地区,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华北地区等,在开展农业种植活动时,应加强防护林建设,并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作物种植,从而保障农作物的良性发展。相关部门通过对气象资料的分析,结合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特征,优化农作物生产结构,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增强对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降低气象灾害的不良影响,保证农产品的产量,提高生产质量。
总而言之,农业生产中的气象服务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应建立智慧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体系、防灾减灾法律体系等气象服务措施,同时还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优化农业生产与经营的结构,如此才能增强气象灾害的防治能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