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联合导师制教学模式在环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施与建构研究*

2023-11-21闫超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6期
关键词:导师制育人院校

闫超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与设计学院 江苏无锡 214200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要“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1]。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由此可见,这种以导师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直接关乎到高职院校对人才多元化的培养,它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育人理念,也有力切合了党和国家育人的方针、路线。可以说,导师制是一种应用价值较高的教育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应用与实践意义。

1 文献梳理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新学院”,至今仍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教学过程的核心。该制度要求导师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论文结束提供全程指导。通过指导,导师在此过程中逐渐了解学生个性,进而发现适合学生的发展方向,最终通过不断挖掘学生内在潜能以及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其职业目标。目前,国内高校采用导师制教学主要应用于研究生及以上人才培养中,并被证明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部分本科院校也尝试设立本科生导师制试点。近些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也开始了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广泛普及。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对导师制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中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实现与企业的对接、改善就业状况,以及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方面,多数处于探索研究阶段。杨海平等[2]认为,国内导师制主要以学生全面就业为最终培养目标,缩短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2 联合导师制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

2.1 试行的价值意义

2.1.1 实现个性化人才的培养,落实“因材施教”计划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年来一直在变化,从“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实用型人才”,再到“高技能人才”。而高职院校所不变的是不断培养出一批批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推行全过程导师制让教师在充分认识与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性、特点、表现,选择适合他们的培养方式与内容,充分挖掘其某一领域的“能力水平”,比如竞赛技能类、创业实践类、兴趣拓展类等,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平衡学生的能力水平,也为日后就业、择业提供了有效性的参考方向,比如实践创新性突出的学生适应于企事业设计单位或自主创业,而学术研究性突出的学生则更适应于继续教育,如转本等。总之,在高职院校试行导师制教学有利于培育个性化的人才。

2.1.2 对接企业用人需求,促进高质量就业

高职教育生源日趋多元化,学生个体素质参差不齐,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弊端日渐凸显,虽然在改革的进程中产生了多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项目驱动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但对众多具有个性差异的学生采用同样的方法讲解一样的内容,显然无法实现教学精准供给,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自然也无法满足设计行业对用人的岗位要求。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来说,人员流动率较大,理论技能要求高,尤其随着我国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而培养一批素质高、专业强、技术硬的艺术设计人才是关键,高职院校还有一些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验,有大量的就业资源,但由于目前的高职教育培养出的优质学生数量仍旧较少,无法实现“对口推荐”。导师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全方位实现精准差异化指导、把专科学生的三年制培育以企业用人标准为核心导向,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也能有效延长师生间的交流和情感建立。

2.1.3 有效促进教学相长

由于导师制教学贯穿专科学生三年的学习全过程,因而教师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进行有效引导与培育,将学生的成果与教师的成果协同并进,将教学教育与科研成果相结合,在专业课程项目式教学中,可以以导师研究的课题为单元展开,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这种模式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和探索研究水平,又可以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设计成果作教育成果的一项实质性的体现。

2.2 联合导师制教学模式

2.2.1 优势导向分析

鉴于高职院校学生属于三年制教学,学制周期短,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了当下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如何将高职教育培育机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便高职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能够更好地取得自身竞争优势,包括他们的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和创造力等等。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大学三年内的专业课程既包括理论知识、又囊括若干不同的技术操作内容,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大一至大三的课程学习呈现出破碎式、片段式、单一式的特点,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以致于在大三阶段,无法对毕业设计的创作产生帮助。因此,本文尝试性地提出推行联合导师制教学模式如图1 所示,形成专业技术强、师生协同并进的高职教育教学特色,对高职大学生人才的培养逐步聚焦于“精、专、新”。同时,这种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具有显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图1 联合导师制教学模式

1)主要试行“技能型+理论型+管理型(专业背景的班主任)”等多类型的导师(组)联合的育人模式,即“1+1+1”的班级导师制联合协同培育机制。这种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能够真正实现“五全育人”,也为更好地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包括思想引领、教学融通、职业学业规划指导、就业创业引导等,让教与育、研与学协同推进。比如导师组可以为其班级制定三年“优质人才”培育计划:大一以专业认知、适应大学学习、打好专业基础为重点,主要启发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和坚定专业志向;大二重点通过校企合作、导师引领带学生开展职业探索、课题研究、技能提升、创新创业等;大三则重点进行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毕业设计创作、就业深造导向培训等。

2)重点突显了以高职学生特点为核心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区别于普通高校研究生的单一导师制,实行联合导师制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各教师发挥所长,协同并进,一方面增加了导师(课题组)教师的配合默契度,另一方面能让学生的潜质和能力得到充分挖掘。“术业有专攻”,比如擅长技能实践课程的教师能在三年全过程的技能实践型课程中挖掘出动手能力突出的学生,可引导其参加省市校技能比赛、创新创业比赛、设计类竞赛项目,而擅长综合研究的偏重理论型的教师可以结合课题研究或项目在专业课程中多给予学生一些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上的灌输,培养一批综合素养较高、自主学习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真正落实“因材施教”,而非“全片覆盖”,以“针灸式”的育人方式实现高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与学业深造。

3)跳脱了传统“封闭式”的教育模式,转向创新“开放式”的育人模式。以笔者所在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多停留在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甚至学生学习量的接收度明显低于教师教授量的传递度,加之教师对班级的不熟悉度、课程周期的长短不一、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模糊等各种因素,所培育的高职学生存在明显的知识面较窄、自主学习思考能力较弱、专业技能水平不拔尖等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有的则到大三才去想自己的就业问题,职业规划和目标滞后,无法满足和匹配社会对高校设计人才的岗位要求。而联合导师制的育人模式能依托导师组成员的优势,做到全方位(专业教学与职业就业)引领学生,根据班级学生特点规划“三年制”的技能专研、知识拓展、素质提升、职业清晰、成果凸显的培育计划体系。

2.2.2 教学导向分析

为更好地在高职专业教学中实施联合导师制模式,了解学生的求知需求趋势,本研究面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各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面谈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研,发放问卷100 份,收回有效问卷92 份;同时结合实地去了解了相关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情况,包括学生学习接受度、课外表现等现状问题,探索出适宜环艺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此次调研进行了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成果论述如下。

1)沟通再学习的机会。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三年大学期间由几位专任老师授课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78%的学生表示学习一段时间,感觉还没有学到什么课程就结束了,又开始了另外一个老师的课程学习。

他们想在大学能够学到利于未来就业与深造的知识,希望任课教师在课程周期结束后,可以和教师随时保持联系和沟通,加深对专业知识的再学习,明确学习目标,理解课程内容。

这一部分学生表示沿用类似高中的教学模式,有固定的各科教师更能让其接受,不仅可以增进与教师的感情,而且更加有利于其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他们表示即使课堂有不了解的内容,因为害怕同教师沟通,就保持一知半解的状态,进而慢慢影响到后面的课程。

其中7%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后并不会从事这个专业的相关行业工作,所以认为无所谓,如图2所示。

图2 沟通再学习的机会调查结果

通过走访专业教师,了解到教师由于课程周期的不同,对于班级学生的情况无法掌握透彻,在因材施教上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导师制教学表示认同,可以尝试。

2)就业发展方向的指导。通过调研数据显示,58%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所从事的领域和行业缺乏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包括岗位能力要求、职业发展规划等,而这些都需要专业教师在大学入学期间就应该开设专业就业指导课,并根据每位学生的特长与优势,帮助其清晰与规划自己的就业方向。

而且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都有企业就职的工作经验,可以为班级制定学习规划。

大一阶段,主要可以通过学术启蒙专题讲座,打开学生对专业的思维认识,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增加对课程继续学习的兴趣。大二在掌握了一定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后,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给学生分享真正在设计行业需要达到的专业技能和其他技能目标,包括进行专业景观项目的分享,为大三阶段的毕业设计做好准备,提升毕设作品质量。大三则可以结合掌握的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为其提供未来就业的指导性意见,做到循序渐进式的提升。

38%的学生表示,环艺专业就是种树,对专业的认知较为浅层,不利于在校期间的学习与毕业后的就业。

4%的学生表示不会从事设计工作,对于这方面的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十分必要,如图3 所示。

图3 就业发展方向指导调查结果

由此可见,不论是从学生个性化发展、还是就业质量的提升,实施联合导师制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解决以上问题,是值得尝试实践的教学模式之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试行联合导师制模式虽然还处在探索和初期阶段,但它却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其在环艺专业教学中取得的实际成效仍需要日后不断检验,以便更好地普及与推行。尤其是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高职院校要不断探索与强化教师育人功能的创新模式,这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环艺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师团队建设、科学水平研究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导师制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