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仪式链视域下国内线下单口喜剧剧场传播研究
——以武汉单口喜剧剧场开饭喜剧为例

2023-11-21魏钰晴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7期
关键词:单口剧场喜剧

魏钰晴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1 研究对象与理论概述

1.1 单口喜剧剧场

单口喜剧最早出现于18世纪的英国,表演者大多在酒吧、咖啡馆里分享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20世纪初,单口喜剧引入中国。线下单口喜剧剧场是线上节目的发源地,演员们在剧场演出,并通过观众的反馈不断打磨段子。在线上节目未播出时,线下单口喜剧演出一直是一个小众的爱好,直到《今晚80后脱口秀》的播出,单口喜剧才逐渐真正进入了大众的生活。伴随《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等喜剧节目的热播,以及大众对于艺术的向往,单口喜剧线下剧场得以快速发展。

开饭喜剧是武汉本土单口喜剧俱乐部,成立于2017年,包括单口喜剧、即兴喜剧、漫才等喜剧表演形式,每周有固定的开饭麦、商演及“双月赛”等不同类型喜剧的演出。开饭喜剧有自己签约的武汉本地演员,每周也会有知名外地演员的演出,如徐志胜、何广智、Rock等。剧场布置遵循了单口喜剧的演出形式,即“一支麦,一个人”,最大限度地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演员身上。线下观演流程从观众在入场处排队用电子票换纸质票时就已开始,直到演出结束观众离开剧场为止。

1.2 互动仪式链理论

仪式最早由古典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从仪式视角观察宗教活动,肯定了仪式在社会中的作用,他认为群体道德来自仪式活动。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从微观社会情境进一步提出仪式并非宗教活动专有,日常活动中也存在仪式活动,扩大了互动仪式的研究范畴。

在《互动仪式链》一书中,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在涂尔干、戈夫曼的理论基础上,以情景动力学为起点,结合社会学传统理论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互动仪式链产生的机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他提出互动仪式四要素:第一,两人及两人以上身体在场;第二,对局外人设限;第三,共同的关注焦点;第四,共享情感体验。互动仪式链产生的结果:第一,个人情感能量;第二,群体符号;第三,群体道德感;第四,群体团结[1]。他认为人类在某种意义上是“情感上的俘虏”,在互动仪式链中高情感能量是驱动力,成功的互动仪式是能够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驱动着受众再一次加入的互动仪式。互动仪式链理论指出,情感能量也可以如同符号一样作为一种可以流通的资源,成员根据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取舍。

2 单口喜剧线下剧场演出的互动仪式链形成

2.1 身体在场:沉浸式剧场观演

柯林斯认为个体的变化都是在情境中发生的,如果要分析个人的行为就要将其放置于情境之中,人是随着情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注重于虚拟在场也可以实现互动连接形成。穆思颖等人认为,媒介技术使信息社会的大众“重新部落化”,故而网民可以借助媒介平台实现“类身体互动”[2]。相较于远程交流,面对面情境下的互动中,人们能切身感受身边人的反应,确认共同的关注焦点,并产生连带的情感反应,因此在现场的成员能够获得更高的认同感和情感能量。

单口喜剧线下演出能够带给观众亲身在场体验,观众选择看线下演出之前,通常会了解大致的演出流程和演出内容。演出现场的布置简单,从开场到演出结束,所有场灯关闭只留下演员灯光,舞台上只有一只麦克风,尽可能地让观众投入演出氛围中,减少外界因素对演出效果的干扰。观众情绪会随着现场演员的段子和其他观众的反应而产生起伏。演出刚开始时,由于观众刚刚进入场地对演出并不熟悉,故而演出开始会有主持人与观众互动,引导观众进入观看演出的状态。整场演出时长在一个半小时左右,每个演员表演约为十五分钟,每个演员的表演风格和内容都不同,观众不会出现在演出中感到枯燥、注意力转移导致情感能量下降的状况。单口喜剧的本质是用“戏谑”的方式调侃现实生活,让观众通过观看现场演出暂时逃离现实世界,消解日常生活中的苦闷,满足情感需求。

2.2 局外人:语言符号的产生

柯林斯提出符号是群体的标志,用来区分局外人,高质量的符号可以使成员记忆程度更深,推动短期情感转为长期情感。通过符号甄别出局外人,不仅能保证传播高效,同时能增强互动仪式中个体的身份认同感。

符号的生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他人处习得,另一方面是在互动中产出。单口喜剧线下剧场最直接甄别局外人的方式是门票,在线下剧场门口观众可以将手机购买的电子票兑换为纸质票,观众凭借纸质票自由进入剧场。演员本身也是一种象征符号,不论是线上大家耳熟能详的呼兰、建国等演员,还是线下本地演员大Z、叨叨,在观众眼里都是快乐的象征符号。柯林斯认为,个人名字是符号的一种变化形式,成员对于符号记忆和情感延续更高则对符号的认同程度更高。更隐匿的符号则是来自演出文本的语言符号,如演员杨笠的“普信男”梗,本意为吐槽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但由于观众的认同与传播,“普信男”成为一个符号。另外还有徐志胜的“吾与城北徐公孰丑”等,皆已成为观众群体中共同的符号。演出结束后,成员们之间无论时隔多久,在互相聊天时都能够通过符号互相确认身份,可以顺利“解码”对方的话语,交流愈加顺畅。不懂这些符号的局外人则无法加入群体交流中,符号成为群体与局外人之间无形的屏障。

2.3 共同焦点:聚光灯下演员的表演

当成员进入互动仪式场域之中,共同关注的焦点即“演员”进行有节奏的会话,引导成员进入有节奏的表演合作中,在这个过程中成员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形成高度团结、高情感能量的互动仪式结果。

在演出中,观众共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是台上演员的演出;另一方面则是演员的文本内容,演员的文本内容是演出的核心。开饭喜剧是武汉本土的俱乐部,演员大都是武汉人,观众群体大部分为本地人、年轻人,当演员在讲到“方言梗”“地域梗”以及关于社会焦点问题等内容时,观众能够积极配合用掌声和笑声反馈给演员。演员的讲演是有节奏的,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节奏,大部分演员的一个故事大概在五分钟左右,在前期铺垫时会引导观众代入所讲述的逻辑之中,最后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同时也有“One-liner”的表演风格,意思是一句话笑话,表演内容十分简短,经常在几句话之间产生反转。观众会跟着演员的表演节奏产生情感,并伴随群体符号的产生,符号会让观众在未来不同情景的交流中唤起对群体身份的认同,增强观看演出的体验感。

2.4 情感共享:成员分享情感体验

在柯林斯看来,情感能量来自互动仪式中成员之间对于共同焦点的情感分享,高情感能量的人在交往中会给对方一种自信、热情的感受。高情感能量促成了团体成员产生群体团结、道德感,会自觉遵守群体道德,违反群体道德的人会受到成员的抵制。

单口喜剧虽是一种“舶来品”的喜剧形式,但演员在进行文本创作时会“因地制宜”,关注当下热点话题,将自己的想法写成文本,以戏谑的方式传输自己的价值观。在演出过程中,成员们在听到与自己生活相符的部分时会和身边的同伴进行简单交流,同时在演出结束之后,成员会在日常生活中、网络上与其他成员交流观后感,在交流中成员们互相认同且更加了解对方的想法,进一步将个人情感能量转化为群体能量。针对段子内容或演员表演的讨论,成员会将自己代入其中,其他成员会安慰或者表示有同样的感受,并依据自己的经历与之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成员的情感得到了反馈,维持了成员个体与群体的情感能量稳定与身份认同。演出固定每周二和周四有开放麦演出,周五、周六、周日商演,有规律的演出时间,成员可以根据演出阵容与时间自由选择观演场次。虽然一场演出结束后,情感能量会随着时间逐渐消退,但是成员们之间的线上交流还在继续,当成员再次走入剧场时对于身份的认同会再次强化,情感能量也得以再次到达峰值。如此形成了互动的闭环,情感在整个互动中作为一种驱力,驱动着成员向着情感能量高的群体靠近,驱动着成员再一次地参加互动。

3 互动仪式理论下的单口喜剧剧场传播策略

综上所述,演员、观众与剧场通过现场演出成功地完成了互动仪式。线上节目的热播为线下剧场带来了大量的观众,线下剧场利用亲身在场的优势去维持观众对于演出的热度,形成了闭环。单口喜剧的受众圈层大多为19~29岁的能够独立思考、有社交意识的年轻人,女性偏多[3]。从受众需求层面来看,受众在仪式中获得了情感能量和文化符号,并以此产生了群体团结,且受众自发地去维护群体的团结。因此,如何在传播中满足受众情感需求,维护情感能量稳定,促使观众再次主动进行资源交换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3.1 多元焦点人物形象:拓宽受众群体范围

单口喜剧演员选拔的重点在于段子而不是外表,演员的形象是多元化的。演员都有自己的“人设”,“人设”作为一种信息符号,是演员包括段子、外表、演出风格等所有信息的浓缩,方便观众快速记忆与传播。

开饭喜剧的演员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如律师、游戏原画师等,开饭喜剧老板叨叨是武汉大学博士毕业。演员中也有如小佳、黑灯、王十七等特殊群体,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感染着观众积极地面对生活。黑灯因在年少时患上“青少年黄斑变性”,视力近乎盲人,但黑灯在舞台上调侃自己抢到开放麦演出名额是“眼疾手快”,告诉观众“和残障人士打交道的尺度就是,他不向你求助,你就不要去主动帮助他,有一种爱叫作放手”。黑灯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感染着观看演出的特殊观众群体,同时也化解了观众不敢笑的紧张氛围。另外,随着女权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单口喜剧演员站到台上,以女性视角为切入点,讲述生活中面临的困境,女性观众得到了情感上的安慰,男性观众也会更加理解、尊重女性。每一个演员虽是仪式中的共同关注焦点,但也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材再进行语言编码传达给观众,观众在这种接地气的谈话氛围中可以迅速解码。演员的多样化、演出涵盖范围的扩大,促使受众圈层逐渐扩大,单口喜剧从年轻人受众群体扩散到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的群体。

3.2 多平台互动:维持观众高情感能量

新媒体时代,多平台搭建形成矩阵式传播是传播的必要策略。线下剧场的魅力在于可以亲身体验,但观众获知演出信息与演出后的讨论都需要通过线上平台。观众通过线上平台购票,演出结束后通过小红书、微博、豆瓣等社交软件分享现场观演经验,成员分享情感体验,其他成员评论、点赞、转发是维持其群体情感能量的重要举措。不仅如此,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算法,成员会不间断地刷到相关内容,在主动或被动的情况下完成多次线上互动,不断强化成员之间的“共享情感”与身份认同。由于单口喜剧线下演出存在保护演员原创文本的情况,现场不可以录音录像,观众线上的分享大多通过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

开饭戏剧拥有自己的公众号——开饭喜剧,观众可以从公众号购票,获得最新的演出消息与剧场地图指南。喜马拉雅应用程序有自己的播客账号——饭后闲聊,工作人员与演员每期节目就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延续喜剧风格,营造轻松、好笑的聊天氛围。在演出结束后的谢幕阶段,主持人会现场建一个观众群,邀请在场观众参与抽奖,抽中的观众可以获得演出门票,并且在群里会发送调查问卷接收观众对于本场演出的反馈。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分享现场演出和演员的生活片段,在评论区回应观众,使得线下的互动仪式在线上得以接续。柯林斯在著作里面特别强调理论的核心机制是高度的互相关注与高度的情感连带,当演出结束后利用新媒体持续进行观众的情感共享,成员之间的群体能量得以保持稳定。

3.3 完善演出细节:加强观众身份认同

线下演出开场前现场执行工作人员会按照当日观众数量摆放椅子,椅子左右之间几乎没有空隙,前后距离仅有一人侧身可以通过的空间。椅子之间紧密的摆放使得观众之间可以通过观察其他观众鼓掌、欢呼等身体变化实现情感交流,初次观看演出的观众会根据其他观众的反应来表达自身情绪。摆放紧密的椅子可以营造出更加亲密和融洽的氛围,使观众更加融入演出现场的群体,从而加强身份认同。

线下演出剧场的准入规则为仪式的顺利举行提供了保障。剧场设定了如禁止未满16周岁儿童进入、禁止录音录像、禁止大声喧哗等规则,但更多的是观众自发地维护。具体分析,在单口喜剧演出现场,观众会带着在互动仪式中所获得的情感能量自发地维护现场秩序。演出开始前,主持人会告知观众观演规则,大部分观众会自发遵守规则,在他人试图打破规则时观众会进行劝阻。例如,线下演出中出现观众大声喧哗、录音录像等违反规则的行为时,坐在旁边的观众会主动提醒该观众的行为违反了剧场的规定。规范和秩序带来共享的信念与归属感,也衍生出了排他性和疏离感[4]。参与到互动仪式中的成员会因在其中得到情感能量自觉遵守其秩序并产生道德感,参与者通过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塑造和维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和巩固身份认同。

4 结语

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单口喜剧线下剧场受观众喜爱的原因作出了说明。线下剧场使观众打破虚拟网络壁垒实现身体在场,提供给观众特定的身份符号,并且从线下演出到网络宣传都给观众提供了情感能量[5],在一次次的互动中观众形成并加强了身份认同,构建了完整的互动仪式链。武汉开饭喜剧在演出内容上实现了人物形象、话题选择的多元化,尽可能地关注到每一部分观众群体的情感需求,以此引发观众共情。在传播方面,多平台搭建互动渠道,维持演出结束后稳定的群体情感能量;在细节方面,通过现场演出的环境设置与准入规则的设定等细节的处理,塑造并加强了观众的身份认同。

在体验经济时代,单口喜剧线下剧场成为一个新兴的体验式消费场所,以线上节目的忠实观众基础优势为基调促进线下剧场的发展。鉴于此,如何从观众需求出发对剧场的传播策略作出调整,提高观众的忠诚度使得互动再次循环会是新的研究焦点。

猜你喜欢

单口剧场喜剧
当代中国单口脱口秀:新喜剧范式与话语意见性
欢乐剧场
人工喂养与自由牧食藏羊的食草咀嚼行为音频特征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美国“单口相声”靠网飞走向全球
《吐槽大会》之后,单口喜剧起来了吗?
喜剧世界
论《日出》的剧场性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欢乐喜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