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灾害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

2023-11-21吴海奎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7期
关键词:谣言厦门暴雨

吴海奎

(作者单位:厦门日报社)

2023年4月18日,福建省厦门市出现暴雨天气,最大降水量为313.1毫米,厦门部分街区出现内涝等情况。这原本是一个自然灾害事件,但是,有网友在自媒体平台发布不知出处的人工增雨作业现场照片,声称这场暴雨是气象部门人工增雨作业所致,被大量转发并快速发酵。从雨情变成舆情,给灾害事件的舆论引导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即终端”让越来越多的人表达更自由、更多样化。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也成为人们接收信息和评论新闻事件的重要渠道。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灾害事件一直是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这一类事件的舆论表达和舆情引导都有其特殊性。在社会转型期,对一些灾害事件进行科学的舆情引导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让民众及时获得更多实用的防灾减灾信息,减小灾害事件造成的损失,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1]。

1 厦门暴雨事件概述

2023年4月17日23时到4月18日11时,厦门全市普降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使得市区一些地区出现了积水和内涝情况。暴雨发生后,厦门市立即启动了防御暴雨洪水三级应急响应,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出动大型抽排水设备,快速处置,使得积水在短时间内消退。

在暴雨前后,我国传统主流媒体和厦门市政务类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方面表现了显著的优势。多家传统主流媒体和政务新媒体及时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各类预警信息、服务信息等,有效安抚民众情绪、动员社会力量,为暴雨前的预警预防和暴雨后的抢险救灾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

在此次暴雨事件中,主要是“厦门暴雨为厦门气象局人工增雨”等负面信息和虚假信息流传于网络。在舆情发生后,《厦门日报》、厦门预警发布等当地主流媒体和专业机构迅速介入,向气象部门求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谬误,逐渐占据舆论工作的主动权。

2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特性

2.1 隐蔽性

网络舆情的隐蔽性主要表现在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发声的新媒体时代,一些谣言和不良言论的源头较为隐蔽。我国虽然要求一些网络平台开放了一些网际互联协议(Internet Protocol, IP)属地的功能,但是仍然有很多账号没有通过实名认证,一些人运用这些账号进行信息发布和言论表达就具备一定的隐秘性。这种隐秘性也放大了很多发声者的随意性,使得他们在发表言论时更加情绪化,这也是当前很多不良言论和谣言产生的主要原因[2]。

就以“4·18厦门暴雨事件”来说,原本是一次自然降雨导致部分区域受灾,但是,网上却出现了“厦门暴雨系人工增雨”等谣言,使得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质疑政府部门。谣言的起因是一个不知名网友在自媒体平台发布了人工增雨作业的照片,并且配文厦门暴雨为人工增雨。由于内容博人眼球,引发了网友的大规模转载,传播过程中,部分网友又添油加醋进行二次加工。相关部门真正要追究造谣者责任的时候,已经难以追踪到谣言的源头。

2.2 涉及面广

截至2023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3]。如此庞大的网民规模也使得当前网络舆论的涉及面变得十分广泛。笔者通过舆情软件对厦门暴雨事件的主题词进行分析,这些事件的主题词主要分为几大类:第一类是地名,包括“厦门市”“同安区”等地名,这些信息主要是呈现暴雨后这些地区的状况。第二类是“警报”“预警”“资料”等主题词,主要是对官方的预警信息进行传播。第三类是“目前”“未来”“微博”等对时间和平台等进行定位的主题词,更多是关于厦门暴雨现状和未来情况的资讯。第四类是“增雨”“内涝”“淹没”等暴雨带来直接伤害的主题词,网民希望了解暴雨造成的影响并求证相关网传信息的真实性。由于网民数量庞大且信息类别繁杂,这也给网络舆情引导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3 引导难度较大

尽管当前中国网民已经覆盖了各个年龄层,但是网络发声的主体仍然是年轻群体。这些年轻群体心理波动、情绪变化较为繁杂,而且缺乏社会经验,对一些模棱两可的信息还处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因此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误导和迷惑,进而在互联网上冲动发言[4]。在很多时候,这些网民群体会被“先入为主”的谣言所影响,反而质疑后续主流媒体发布的权威信息,认为是主流媒体为一些负面信息洗白或是掩盖真相,这也使得网络舆情引导的难度变大。

2.4 容易不断发酵

暴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本身与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突如其来的灾害事件容易引发民众的恐慌心理。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人利用2013年厦门暴雨的相关图文、视频和旧新闻进行移花接木,渲染暴雨致人伤亡来煽动网络恐慌情绪。一些负面事件的不断跟帖和转发还可能会让灾害新闻事件进一步发酵,产生更大的舆论危机。

3 厦门暴雨事件中主流媒体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3.1 官方及时辟谣,提升政府公信力

对厦门民众来说,《厦门日报》等当地主流媒体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不同于过去语焉不详的内容传播,《厦门日报》在暴雨后将厦门市各地区的状况如实向公众报道,一方面旨在告诉民众政府部门已经在实施救援,另一方面能起到稳定民众情绪的作用。此外,还通过采访气象部门获得权威说法,来澄清“人工增雨”等谣言,防止谣言进一步散播。

另外,依托当前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直播的便利性,《厦门日报》等媒体也派出记者对暴雨后城市的状况进行长时间的实时直播,让广大民众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市区的情况变化和政府部门作出的努力。通过公开透明且实地的可视化直播,不仅提高了信息透明度,也提升了政府公信力。

3.2 积极回应民众关切,强化主流声音

以微博、微信和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成为一个新的舆论场。作为一家有70多年历史的传统主流媒体,《厦门日报》持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和转型升级,已在各大新媒体平台开设了相关账号,并拥有不少粉丝,在“福建微信影响力2022年度媒体排行榜中”,《厦门日报》的微信公众号排名第一。

在暴雨天气发生后,《厦门日报》第一时间在微博、微信和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设立相关的防御暴雨专栏,并且通过时间轴和滚动播报的方式,让大家可以了解暴雨前后的事件脉络。通过主流媒体发出的信息被其他新闻媒体和网络意见领袖争相转发,逐渐占据了舆论主场,起到了很好的舆情引导作用。

3.3 追踪真相,帮助民众廓清事实

厦门暴雨成为热点事件后,很多人为了热度往往会选择发布一些虚构爆料、刻意联想的信息,这些模棱两可的信息夹杂在海量的信息中让民众难以分辨。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将主流媒体舆论正面引导的流程总结如下:当某一个信息爆料出来,公众不知道真假时,主流媒体将这些质疑信息聚合起来,结合现有的资料和掌握的情况,积极向权威部门核实求证,并派出专业记者深入一线,通过图片、视频、现场直播的方式与网民一起追踪事件真相。

在这一次舆情应对中,《厦门日报》等传统主流媒体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以正面、准确、透明、及时的信息获得了广大民众的信赖。

4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引导的困境

4.1 “沉默的螺旋”效应

传播学中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这类观点;如果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于是,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意见另一方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

在新媒体时代,每个网民都能成为信息产生、发布、传播的源头。这就可能导致舆论场中出现“沉默的螺旋”效应,使得真相难以被支持,甚至在揭露真相时还会遭受其他人的非议和抨击,这也给灾难事件后的舆论引导、舆情处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5]。

4.2 网络舆情的快速蔓延给舆情引导增加难度

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今天,信息的蔓延速度和广度都不同于以往,一条信息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急速传播到人尽皆知的程度,给舆情引导带来难度。

当前以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大火,信息以一种“眼见为实”的视频形式传播。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恶意剪辑、特效的使用,甚至人工智能制作导致视频、音频等难辨真伪。一些恶意剪辑或是断章取义的音视频信息给民众带来更大的冲击,也加大了舆情引导的难度。

4.3 “两个舆论场”的矛盾

当下社会,客观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是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另一个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近年来,随着传统媒体加快向全媒体转型,“两个舆论场”不断融合,有的时候甚至能出现高度的统一。但是,由于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地区发展不平衡、敌对势力网络渗透等,两者的矛盾也仍然存在[6]。

4.4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看门人”的作用削弱

在传统媒体时代,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闭塞,传统媒体扮演着“看门人”的角色。

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民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发声,这些海量的信息并不受传统媒体等“看门人”的约束和把关,不管信息的优劣、真假,都能在互联网世界快速流转。

5 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策略

5.1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

首先,各地应该吸取过去一些灾害事件舆情处理和应对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健全灾害事件的舆情应对机制,特别是针对灾害事件中容易滋生谣言的话题领域进行总结,并根据实际情况第一时间发声。与一些自媒体和网络媒体相比,《厦门日报》等传统主流媒体具有更高的公信力,也具有更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先于谣言开口往往能避免谣言出现和散播[7]。

其次,政府应该和互联网平台建立长效的内容审核机制,通过实时的沟通对谣言进行标记,并及时公布事件的真相,对造谣传谣者进行相应的惩处。

再次,传统主流媒体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开通账号、加强专业化运营,并在账号主页设置一个“辟谣专栏”或是各类话题专栏、问答专栏,通过与民众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为民众答疑解惑,让民众对其产生信任,这样民众更容易在一些舆情事件中相信传统主流媒体的发声。

5.2 掌握传播规律,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

首先,当前很多地方宣传主管部门都有较为先进的网络舆情系统,在灾害事件发生的“黄金4小时”内,宣传主管部门和主流媒体都应该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测,快速识别一些不良言论和谣言,并且在谣言还未大范围传播之前,进行及时的澄清和驳斥。

其次,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上涌现了大量的意见领袖,他们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言论获得了大量粉丝的点赞和转发,在网民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宣传主管部门可以牵头将这些意见领袖团结起来,共同构建地区的新媒体舆情传播矩阵。在一些突发事件中,通过主流媒体、意见领袖的集体发声能使正确、权威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范围传播,掌握舆论主动权。

5.3 提高新媒体运营能力

传统主流媒体在运营新媒体账号时应该避免官话、套话以及一些模棱两可的表述,用大众觉得较为亲近、接地气的语言进行宣传报道能有效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对舆情引导有一定的作用。

传统主流媒体应发挥专业优势,深入现场、贴近民众。在一些灾害事件发生后,记者深入灾害现场时应具备一种共情能力,学会倾听、换位思考,只有这样的采访才能深入人心,让民众产生共鸣,使得一些灾害的信息更显真实,进而提升其公信力。

5.4 构建全民协作的网络舆情引导生态

对每个民众来说,他们都希望构建一个更加和谐、清朗的网络生态环境。因此,政府部门要更加注重倾听民间声音,通过政务新媒体加强与民众的沟通和互动,在民众的监督和帮助下,不断优化自己的工作,而民众的信赖也能很好地提升政府部门公信力,压缩谣言滋生的空间。此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要及时清理谣言和各类有害信息,落实社会责任,完善内容把关机制,教育并引导民众文明上网、理性表达,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

6 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政府、传统主流媒体针对民众关心的问题全面发声、及时发声,这既是一种民意的补充,也是一个全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本文以“4·18厦门暴雨”事件为例,探究当前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的特点,总结地方政府和传统主流媒体在网络舆情应对和引导方面的困境并提出对策。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和传统主流媒体进行网络舆情引导任重而道远,只有与时俱进地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转型和优化,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谣言厦门暴雨
厦门正新
“80年未遇暴雨”袭首尔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暴雨
当暴雨突临
“偶”遇厦门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暴雨袭击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