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路径探析

2023-11-21张喜桃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17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师生

张喜桃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党办校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1]高校是年轻大学生的主要聚集地,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主阵地。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与新媒介力量的崛起,高校的突发事件愈发容易形成舆论热点,高校也成为舆情“发酵池”,网络舆情频频发生。加强网络舆情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是当前摆在高校面前一个特别重要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

1 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全媒体不断发展,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2]。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1.1 网络舆情源头多

全媒体背景下,舆论场“人人都有麦克风”,传播主体大众化、普及化。尤其是高校师生思想活跃,网络参与性和表达欲望都很强烈,与互联网有着更紧密的联系,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者,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近年来,除了传统贴吧、“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和网站是新闻舆情事件生发地之外,今日头条、知乎、抖音、快手、小红书、虎牙、哔哩哔哩、斗鱼等各类新兴平台不断涌现、强势崛起,用户数量快速增长,网络舆情信息来源众多,互联网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可能成为舆情源头。

1.2 网络舆情燃点低

互联网是网上网下风险的传导器和放大器。在网络“聚光灯”下,舆情变异为现实危机的风险加大。当前,随着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高校师生对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诉求日益强烈。然而,许多高校在某些方面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还不尽如人意,由此成为舆情的高敏地带。尤其是在宿舍管理、食品卫生、奖助评优、师德师风、校内交通安全等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方面,师生高度关切,舆情燃点低、爆点多、代入感强,极易点燃师生的不安情绪,一个小风险、小差错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一场网络舆情。

1.3 网络舆情发酵快

从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网民总体数量和短视频用户规模均超过10亿,互联网普及率高,尤其是短视频的网民使用率高达94.8%[3]。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深度融合,高校突发性事件一旦引发围观关注,击中网民情绪痛点,舆情就会点线面、全通道“病毒式”快速转发、扩散、升温、发酵,直接造成信息传播的裂变、升级,短时间内在各大舆论平台呈爆发态势,瞬时蔓延到整个网络,形成舆论的大旋涡、大风暴。

1.4 网络舆情管控难

青年大学生是网上活跃的群体,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熟悉并擅长使用多种媒体平台,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并表达不同观点,但又缺乏独立思考和鉴别能力,容易冲动,“人云亦云”的从众化倾向严重。全媒体在传播主体、时效、技术及效能等方面为高校更好地管控舆情提供了有利的现实条件,但同时,参与网络舆情的门槛降低、网络海量信息真假难辨以及舆情全链条式迅猛传播等现象又使得高校在舆情的监测、研判、引导、处置等方面的难度加大,应对网络舆情面临一系列困境[4]。

2 全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5]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使命责任,加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生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是筑牢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内在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互联网是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各种文化思潮在此汇聚激荡,各种价值理念在此交流交锋。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前沿阵地,其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党和国家能否长治久安。高校必须始终做到把责任放在心上、任务担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强化网络舆情治理,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2.2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网络平台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内容,最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有助于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意见诉求,积极引导学生依法用网、文明上网,明辨是非、理性发声,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净化网络环境;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3 是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着力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近年来,高校突发性网络舆情屡见不鲜,其传播速度之快、受众范围之广以及影响危害之大,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网络舆情不仅扰乱了校园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而且影响了高校安全稳定和办学形象,日益成为影响高校综合改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强化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不断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彰显学校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使网络空间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持续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劲的精神动力。

3 全媒体时代加强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路径

全媒体时代,伴随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媒体格局的改变,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过程中逐渐暴露出理念不新、经验不足、办法不多、队伍不强、机制不全等一系列短板与问题,在危机处置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为此,高校需要更新思维观念、健全体制机制、打造专业队伍、统筹平台协作,全方位提升网络舆情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3.1 更新思维观念,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治理理念

当前,高校相关部门在舆情治理方面的能力还参差不齐,有的政治意识、身份意识、责任意识不强,认为舆情治理工作只是宣传部门的职责,与自己无关;有的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明显不足,不愿面对,甚至不敢接受媒体采访,担心说错话造成负面影响;有的跟不上学生网上生活步伐,“键对键”开展网络舆论引导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网、懂网、用网,积极谋划、推动、引导互联网发展。”[7]全媒体时代,高校干部要转变传统的舆情治理理念,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强化互联网思维,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紧跟学生网上生活步伐,熟悉现代传媒新技术,了解师生所思所想,善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处理网络舆情时,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各单位协同配合,聚焦师生的利益诉求,将解决实际问题摆在第一位。要积极、妥善面对网络舆论,不能简单地“封堵”和“删除”,而是加强“疏导”,做好引导工作。要加大信息透明度,及时公布事情真相及进展状况,消除困惑、回应诉求、安稳人心,不断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有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3.2 完善制度机制,不断夯实舆情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

网络舆情给高校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强化网络舆情治理成为推动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高校要根据全媒体的发展特征,针对网络舆情治理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健全师生网络行为规范和舆情预警、应对、保障、考核等各项机制,夯实网络舆情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网络技术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在技术层面上建立师生的思想行为预警机制不但可行而且必要。学校一方面可安排专人通过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校园网络舆论进行搜集、监测;另一方面可开发校内数据挖掘系统,采集与挖掘师生校内活动信息,对敏感信息加强跟踪研判,构建较为完善的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要建立舆情应对机制,发现舆情后,第一时间报告主管部门、学校负责同志和相关涉事单位及个人,同时密切关注舆情发展走向,组织研判、评估影响,并根据研判结论做好分级响应和分类处置。很多时候,舆情在网上,根源在线下,高校相关部门要坚持线上线下联合处置,畅通线上线下双向渠道,着力从源头化解矛盾;要强化校内校外协同联动,对于敏感舆情事件,应由学校官媒或新闻发言人公开回应,在校内形成统一指挥、上下联动、反应迅速的应对格局;同时,要与上级网信部门、宣传部门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加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请求给予支持,形成协同处置的工作合力。要健全保障机制,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和适当倾斜,配备专职人员,创新技术手段,搭建工作平台,确保网络舆情治理工作顺利开展。要强化考核机制,将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对因工作不当或履职不力诱发负面舆情且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的单位或个人,应依据相关文件精神,严肃追责问责[8]。

3.3 打造专业队伍,着力增强网络舆情治理业务能力

网络舆情治理本质上是做人心的工作,能否做好关键也在人。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优势,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着力建好网络信息员和网络舆论引导两支队伍,打好组合拳。网络信息员队伍要覆盖校、院、专业、班级和宿舍,主体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组成,重点监测学生的微信群、微博、QQ空间以及师生日常使用较多的社交媒体平台,有效甄别信息,对潜伏舆情早发现、早报告。要充分调动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学工队伍、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干部等力量,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新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生力量,在宣传、教学、学生工作、后勤管理等各条战线培养和组建一支政治素质高、责任心重、自律性强、懂政策法规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要加强两支队伍的专业技能和媒介素养培训,让每一位成员熟悉网络语言表达艺术,了解网络传播规律,懂得舆情处理技巧,善用全媒体技术积极开展思想引领和网络舆论斗争,维护学校形象。此外,还要在师生中注重挖掘、培育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在网络平台上的特殊地位和话语权优势,鼓励和引导他们依法依规大胆发声、及时辟谣。有效设置话题,加强针对热点问题的释疑解惑,影响和带动广大师生,唱响校园主旋律,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发展走向。

3.4 加强平台协作,持续提升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全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网络舆情的治理同样需要线上线下多平台多阵地协同作战,优势互补。线上既要做好学校新闻网、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的建设,又要加强校属各单位包括班级、社团乃至师生个人自媒体账号的监管;线下既要利用好校园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也要借助好课堂、讲座、社团活动等阵地开展好宣传教育。要坚守校园宣传思想工作阵地,加强管理和把控,不留盲区和死角。要注重加强与社会媒体、政府媒体的合作互动,形成传播合力,唱响主旋律。要着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开展采编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要坚持守正创新,加强新闻策划,积极创新宣传内容和手段,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动漫等形式,创作和推介一批优秀网络文化精品。大力加强政策文件宣传解读,生动讲好学校发展故事,努力增强宣传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用正确的舆论导向鼓舞人心、强化认同、凝聚力量,努力营造团结向上、昂扬奋进的校园舆论生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