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和谁相处,都要学会“间歇性冷漠”
2023-11-20米元
米元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有位朋友经常找你抱怨生活,听得多了,心里突然变得不耐烦起来。这种内心涌出的负面感受,正是为了提醒你:情绪需要休息了。所以,我们需要“间歇性冷漠”来为情绪适当松绑,通过暂时远离情感旋涡,平心静气重纳心底清凉。
适度共情是善良,过度共情是负担
从心理学角度讲,“间歇性冷漠”能够帮助我们明确个人边界,将共情力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但在有些时候,很多人想要帮助别人,却不自知地共情过度,反而将自己拖入情绪的深渊。
我的好友当当,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当是一个共情力很强的人,这样的性格使她在面对他人倾诉时,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对方的情绪爆点并适时给出安慰。也正是由于当当的“树洞体质”,学校里一位关系较好的同学总是喜欢找她“吐露心声”——不是吐槽老师,就是吐槽同学,后来更是絮叨自家的鸡毛蒜皮,上课的间隙拽着她聊天,放学后,时不时还要电话向她倾诉。长此以往,当当吞进肚子里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不仅学习上频繁出问题,对老师和同学也开始抱有成见。
有时候,明明只想借个肩膀给别人,却会控制不住地跟着别人一起哭。过度共情不仅容易让他人产生情感依赖,无法直面自身问题,更容易消耗自己,成为他人的情绪载体。一旦整个人的能量被消耗尽,便难以集中精力过好当下的生活。
无法“情绪断联”的人,都活成了易碎品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演讲中说过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先照顾好自己。这样简单的道理,反而越容易被忽略,很多人明明早已感觉到情绪疲惫,却连喊停的勇气都没有。直到撑不住的那一刻,才发现真实的自己已经脆弱不堪。
作家水木丁一直非常喜歡在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对时事热点的看法。不可避免地,总会有意见相左的人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对她进行攻击。有时候和对方辩驳一整天,水木丁只会感觉到心情更加烦躁不安,耗神又耗力。后来,她开始学着自我保护,明显感觉到对方的情绪黑洞自己无法招架时,通常就不再回复,或者直接移除粉丝。现在的水木丁,在网络上以“听不进不同意见”而出名。如此一来,她反倒可以大大方方地做自己,也能够更加坦然地畅所欲言。
曾看到一位网友抛出问题:“为什么人会间歇性冷漠?”其中一个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因为冷漠是本性,所以要好好珍惜他的热情。”懂得“间歇性冷漠”,就是学会卸下热情的面具,回归本心,留一方天地重拾自我。
学会管理共情,保持“间歇性冷漠”
1. 辨别情绪来源,如实表达内心感受
如果感觉被别人的声音扰乱了内心秩序,那么请试着在心里对情绪进行分类:判断这些不舒服的感受,到底是源于自己,还是来自他人。若是他人分给自己的情绪过多,沉重到无法承受,便要顺从内心,向对方如实表达自己此刻的感受。要学会把不属于自己的情绪负担放下,避免卷入别人的痛苦。
2. 设定情绪“接收额度”,建立自我边界
为自己设定一个“倾听限额”,一旦对方的倾诉超出自己能接受的额度,可以选择“摆烂式共情”,就是使用“对,我也这么觉得”“是的,没错”等语言回应对方。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自己情绪疲劳,也可以让对方顺利倾诉完毕,两个人都比较满意。
3. 屏蔽过量信息,学会自我疗愈
学会屏蔽可能对自己造成负担的干扰项,用有质量的独处获取高质量的快乐。在远离社交媒体的时间里,可以用书籍拓展思维深度,复盘那些情绪背后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对自我进行一场彻底的疗愈。“贴面相处”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空间大口呼吸,也需要时间关注自己。
温好//摘自读者微信公众号,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