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编发地往事考
2023-11-20扈双龙
扈双龙
石家庄市中山西路与维明南大街交叉路口西北角的太行国宾馆,原名白楼宾馆,由石家庄保育院演变而来,是省里的重要接待场所。这里,曾见证了毛泽东主席当年编发《毛泽东选集》(1—3卷)的日日夜夜。
走进一号楼
1988年6月的一天,省委办公厅派我到当时的白楼宾馆参加一个座谈会,会议的小组讨论,就安排在毛主席当年曾经居住、办公的一号楼。说是“楼”,实际上只有一层,坐北朝南,起脊挂瓦,中间一个门洞,两边各有五六间房子。每间房子的面积比普通楼房的面积大一些,房子北侧有一走廊,成为连接各个房间的通道。院内,一排排年份久远的松柏树,郁郁葱葱。二号楼、三号楼,也都掩映在林荫之中,环境静谧。一号楼的南北两侧,有许多株开花的灌木,红的、紫的、黄的,赏心悦目。白楼宾馆的前身是石家庄保育院,后来改为内部招待所,接待过党和国家许多领导人。1968年河北省会从保定迁到石家庄后,由河北省委办公厅管理。
会议休息时,应大家请求,宾馆负责人安排参观了毛主席当年居住和编发《毛泽东选集》的房间。毛主席办公的地方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卧室。两个卧室南侧都有一张双人床,北侧是卫生间,内有坐式马桶、浴盆。卧室的床罩都是深蓝色的。两个房间之间有相连的一大一小两个办公室,大办公室在东侧,有兩个卧室的面积,临窗有一较大的写字台,上面摆放着笔墨砚台和一个伞形台灯,桌前有一把活动座椅,东面墙上挂着一张大型地图。室内西北侧摆着半圈沙发,临门放有一个长形衣帽架。与办公室相连,西侧还有一间办公室,办公桌小一些,是秘书办公的地方。据介绍,房间的摆设,大都是当年的样式,不少家具、物品,还是毛主席使用过的。
这次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多年来,我一直注意搜集一代伟人亲自编发《毛选》的相关情况,积累相关资料。特别是退休后有了充裕的时间,我反复研读了搜集到的有关文稿,观看了有关视频,走访了相关人士。对毛主席当年到石家庄“休息”的主要情况进行了梳理和考寻。
名不副实的“休息”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身为党中央主席的毛泽东,毅然把自己的爱子毛岸英送到了朝鲜战场。志愿军入朝一个多月,1950年11月25日下午,志愿军司令部遭到敌机狂轰滥炸,燃烧弹形成千摄氏度高温。毛岸英在回去取材料时,赶上敌机轰炸,不幸牺牲。此日,是毛岸英入朝的第34天,他28岁的年轻生命画上了句号。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献出的第6位亲人。
周恩来总理接到彭德怀署名的“绝密”电报后,深知这对毛主席的打击会很大,他不愿在指挥战役的紧张时刻去让毛主席分心,便与中央其他领导同志沟通,把电报压下。
1951年1月2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次战役取得胜利、朝鲜战局得到基本扭转之后,周恩来才决定将这封关于毛岸英牺牲情况的电报送给毛泽东主席。
周恩来心情沉重地写了一封信,说明毛岸英已经牺牲和当时未将电报呈送的原因。
这天下午,毛主席的秘书叶子龙来到京西万寿路新六所毛主席居住的一号楼,双手递上文件夹。
信和电报不长,但毛主席看了很久很久,强压着悲痛说:“唉,战争嘛,总要有伤亡。没的关系,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岸英是个苦孩子,从小没了娘,后来参加战争,没过上几天好日子。”
与此同时,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也将毛岸英牺牲的过程向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向杨尚昆透露了自己想“下乡休息”的想法。
1月下旬,中央考虑到日理万机的毛主席承受着巨大精神痛苦,并且也要集中精力完成编发《毛泽东选集》的工作,于是决定让他到北京“附近地点正式休息一时期”。
毛主席对中央警卫处处长汪东兴说:“搞‘毛选,在北京事情太多,要找个地方,集中精力搞出来。‘毛选现在中国需要,苏联也催着要,要集中突击一下。要找个地方,离北京不要太远,不准占老百姓的房子,也不要住招待所。”
按照这“三不”要求,在几个候选地点中,汪东兴选中了石家庄西郊的保育院。这里西临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环境优美宁静,空气新鲜宜人,北面是西里村的庄稼地,没有相邻的房屋影响,便于保卫工作,是从事编辑工作的理想之地。对此安排,毛主席表示满意。
据《毛泽东离京巡视纪实1949-1976》(袁小荣著)载文,毛主席曾决定2月27日下午动身去石家庄,但2月21日,彭德怀飞回北京,向毛主席当面汇报朝鲜战况。26日至28日期间,周恩来两次陪彭德怀去毛主席处,讨论关于朝鲜战争的重大问题。毛主席的行程因故几次推迟,最后改为3月2日下午出发。中办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等一同前往。
专列到达保定车站时,大雪纷飞。毛主席考虑到下雪天三更半夜到石家庄给主人造成不便,于是决定在保定停留,在专列上过夜。
3月3日上午,毛主席一行抵达石家庄市。地处西郊的保育院一号楼,成为毛主席办公休息的地方。
有些报刊将毛主席到石家庄的时间写成2月初,可能是笔误。翻阅当年的新闻报道,毛主席2月份在京有许多公务活动,并未离开北京。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第二次离开北京(第一次是去苏联访问),也是1949年3月23日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近两年后,第一次回到西柏坡的近邻。
毛泽东入住后,与保育院一墙之隔的小白楼成了警卫值班室和电话总机房。小白楼与保育院的平房院落,中间有一道短墙相隔,将整个院落隔成了南北两个小院。为了保密,人们对外联系时经常称这里为“小白楼”。若干年后,这里定名为“白楼宾馆”。
工作人员回忆,毛主席的办公桌上、床铺一侧摆的都是书籍、文件。办公室的墙上还挂有朝鲜战争作战地图。表面上是在这里“休养”,其实除编发《毛选》外,还经常研究、指导朝鲜战争。
亲自修改严之又严
毛主席的作息时间和在北京时一样,一般早上8点左右睡下,下午三四点起床,然后工作。《毛选》的编辑工作,从头到尾都是主席亲自做,亲自参加选稿和确定篇目,对大部分文章进行精心修改和校订,并为一部分文章写了题解和注释。这些修改,绝大部分是文字性的,也有少量属于内容方面的。毛主席选稿极为严格,许多原来认为不太满意的文稿虽几经修改,反复审阅,但最后还是未能入选。约100万字的清样稿,被选掉了一大批。
在审定过的文稿中,有30多篇批上了“此件不用”“此件不收”“不用不收”等字样。
从毛主席与工作人员的一些通信中,可以窥见其精益求精之一斑。3月15日,毛主席致田家英:“《矛盾论》的原稿请即送来。凡校对,都须将原稿连同清样一起送来。以前的一切原稿均请送来。”4月1日致田家英:“《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矛盾论》,请不要送去翻译,校对后再送我看。已注好印出的各篇,请送来看。”4月7日致田家英:“(一)送来的文件,缺少《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一日军委给解放军的命令》一篇,请初印送校。(二)请将《兴国调查》中《斗争中的各阶级》这一章的原文清出送阅,在我这里的印件中缺少这一章。(三)已注文件,请速送阅。”4月16日致田家英:“以上这些及昨付第二次看过的一大批,都可付翻译——惟其中的一篇,即《井冈山的斗争》,请送来再看一次。”
据有关学者查阅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经过比较发现,经毛主席亲自修改过的《毛泽东选集》和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几种版本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将原文中的一些“与”字改成了“和”字。例如,1948年5月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共收入61篇文章,毛泽东将其中46篇编入《毛选》第一卷,并亲自修改了29篇文章的标题。其中,8篇原文标题中的“与”字改为“和”字。
有关学者认为,“与”“和”在汉语中的义项之一,都是连词,表示词语之间的相关、比较及连接、联合的关系。一些文章的标题中,用“与”字、用“和”字,意思都正确。那么,毛主席为什么要改呢?这里不只是为了避免产生歧义,主要目的是让工农干部,特别是普通群众容易理解。主席认为“与”具有比较强的文言文色彩,主张使用“和”字。
收入《毛选》的著作,都是毛主席自己写的,仅有少数几篇是工作人员根据记录整理后经本人修改定稿的。毛主席曾说:“我的文件都是自己写。只是有病的时候,我口讲,别人给我写。……文章要别人写是很危险的。那时批判国民党的许多文章,新华社发的,都是我自己写的。”
毛主席名曰在外地休养,但并没有从繁忙的工作中摆脱出来。除了编《毛选》,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来信和文件,有时还和从外地赶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交谈,还接见过外国客人。工作告一段落之后,他常到院中散步,与工作人员聊天,有时还对着空旷的院子唱几句京剧和湖南花鼓戏,以此来调整自己的情绪。
其间,毛主席还曾来到附近获鹿县(今石家庄市鹿泉区)农村,在田间散步,与农民交谈。
1951年4月27日下午,毛泽东主席结束了在石家庄50多天的“休养”,回到北京。
《毛泽东选集》陆续出版
1944年,晋察冀日报社在河北阜平出版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此后,东北、晋冀鲁豫、苏中抗日根据地也相继出版了《毛泽东选集》,以满足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对宣传毛泽东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处于战争年代的分散环境,所出版的毛泽东著作体例庞杂,都未经毛泽东本人审阅。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随着中国革命迅速走向全国胜利,在党内、在全国人民中间,学习运用毛澤东思想,成为党和国家思想文化战线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1949年底至1950年2月毛主席访苏期间,斯大林向毛泽东建议,为了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经验,应该把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写的著作和文件编辑出版。毛泽东表示自己正有此意,并提出希望斯大林派一位理论水平高的同志帮助完成这项工作。斯大林当即答应派苏联著名的哲学家、理论家尤金来华,帮助整理编辑毛泽东著作。
毛主席访苏归国后,中共中央成立了“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立即开展《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出版工作。
其实,《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工作在西柏坡的时候就已经启动。到开国大典前后,毛主席已看完清样的三分之一,后因出访苏联、准备召开七届三中全会和朝鲜战争而爆发一度中断。现在,朝鲜战争3次战役胜利后,毛主席终于可以安下心来继续编《毛选》了。
1951年10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首印106.6万册。1952年4月,第二卷出版。1953年4月,第三卷出版。这3卷包括了毛泽东从1925年12月到1945年8月各个革命历史时期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些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现,既反映了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的结晶,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毛主席曾对身边人多次讲过:“《毛选》是血的著作。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的。”
《毛泽东选集》前三卷出版后,毛主席非常重视第四卷的编辑工作,对所有入选文章逐一审核定稿。由于国事繁忙,第四卷延迟到1960年9月30日出版,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文章共70篇。
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是党和国家载入史册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选集》(1-3卷)在石家庄编发。毛主席曾长时间居住办公,夜以继日编发《毛泽东选集》的地方,全国独此一处。每个房间、每张桌椅、每件物品都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代伟人留给河北、留给石家庄的宝贵财富。随着宾馆业务的扩展,毛主席住过的一号楼被拆除,十分可惜。人们期盼异地复建部分房间,开办专题展室,还原铭记这段历史。做好这件实事,提升《毛泽东选集》编发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搞好党史学习教育,凝聚党心民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培育红色旅游著名打卡地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曾任中共河北省委副秘书长,河北省第十届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