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进展与热点透视
——基于Cite Space知识图谱分析

2023-11-20陶德凯杨韩夏季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1期
关键词:核算文献价值

陶德凯杨韩夏季

(1.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2.江苏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江苏 南京 210036;3.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康养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200)

引言

2023年是“两山论”提出的18周年,经过多年的理论探寻及地方实践,“两山论”已然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遵循和思想指导,以“两山”理论指导生态产品价值实践,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验证“两山论”核心理念。

“生态产品”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与国外学者引用的“生态系统服务”较为相近,是生态系统服务的延伸。Daily和Costanza两位学者分别从生态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提出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在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的同时,一定生态过程的作用下,形成并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1],能够为人类提供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生态产品”概念的提出,不仅是我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变革体现,更为高水平的“两山”转化路径提供了物质载体。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指生态产品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价值持续释放,为人类谋福祉,其价值的实现过程是研究领域的重点。现有综述性研究多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概念辨析、评估方法及实现路径角度出发开展研究[2],也有部分学者利用文献计量软件展开研究[3],但鲜有涉及对中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相关的计量综述。因此,本文利用Cite Space 6.2.2软件对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研究热点和核心内容进行综述,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学是利用跨足于文献学和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知识的量化分析法,对所研究的文献量和知识体系作出多方面的统计和分析。Cite Space是一款由陈超美教授开发的Java应用程序,该工具是基于文献数据展示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过程,并以引文节点分析形成可视共现网络。本文选用文献计量学上的科学知识图谱法,以Cite Space 6.2.2软件直观分析中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特征与趋势。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于2023年5月8日对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2个数据库中主题含“生态产品价值(ecological product*value/ecosystem service*value)”的期刊文献进行图谱可视化分析,其中知网检索到958篇可用文献,WOS对检索结果进行过滤,选取英语发表的“Article”和“Review”2种文献类型,共检索到1518条数据。

2 文献特征分析

2.1 时间分布特征

分析不同时期研究对象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可洞察这一领域的关注重点和发展方向。基于中外年度发文量统计图可以看出,10多年来该领域中外文期刊总体呈递增趋势,指出各项研究工作是在前期摸索的基础上展开,进而不断延伸,见图1。根据政策的时代背景进行梳理,可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发展进程分为3个阶段:萌芽起步阶段(2010—2014年),针对生态产品概念的提出,中外累计发文量有273篇;努力探索阶段(2015—2019年),这一时期中外文期刊的发文量虽各经历了1次下降,但文献数量总体是在逐步上升,2019年中文期刊文献数达至61篇,并于1年内增长至3倍;全面推进阶段(2020年至今),发文量显著上升,这一阶段中文期刊的累计文献量高于外文期刊,达到700篇。此分析结果表明该领域的研究逐步得到关注和重视。

2.2 空间分布特征

2.2.1 地域差异分析

由WOS文献数据获得的国家共现分析可知,研究该主题的国家主要集中于欧洲、北美洲、澳洲和亚洲,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探索是世界领先的。从研究领域发文量排名前10的国家中介中心性,见表1,美国的中介中心性最高,为0.23,澳大利亚和中国0.11,法国0.1,这4个国家的中介中心性均≥0.1,说明这些国家发文量大且水平高,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表1 研究领域发文量排名前10的国家

从各国之间的交流上看,研究该领域的国家存在地缘上的合作,见图2。非洲研究该领域的国家较少,但以南非为代表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非洲国家,近年来相关主题研究已逐渐增强。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与南非之间存在较紧密的合作关系。

图2 国家合作网络图谱

2.2.2 作者合作分析

通过对作者发文量和合作关系的分析,可以了解整个研究领域的成果分布以及团队的合作情况。如图3所示,在共现网络中,没有特别突出的节点或紧密的连接表明该领域的各个作者发表的文章数量不多并且彼此之间的合作程度也相对较低。国内外发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见表2。周一虹、欧阳志云、Creed,Irena F、Arthington,Angela H是该领域的高产作者,根据普赖斯定律测度中外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发现国内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为3篇,共34位,占所有作者文献总量的9.16%;统计到国外的核心作者有43位,占所有作者文献总量的11.56%。因核心作者的发文量未达到所有作者文献总量的50%,说明目前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领域未形成比较稳定的核心作者群。

表2 国内外发文量排名前10的作者

图3 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3 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作为对文献主题的总结提炼,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文献的核心观点,关键词聚类可以探讨该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

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共现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关键词来掌握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动态,如图4所示,每个节点代表1个关键词,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通过点的连接而呈现,节点颜色与图例年份相对应,节点圆圈的层数越多表示该关键词频次越高。从图4可以看出,中文期刊的网络密度为0.0079,其中包含关键词节点449个,共现连线796条;外文期刊的网络密度为0.0144,其中包含关键词节点456个,共现连线1489条,表明网络分布状况较复杂,包含各研究方向的条目较多。另外,图4中节点的颜色渐变涵盖该领域研究初期到近期的关键词变化,其中外围有紫色光圈的关键词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表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为创造更多的生态价值,通过生态补偿路径实现生态产品价值[4]。在国外“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土地利用(land use)”和“价值(valuation)”这5个关键词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相关,且频次和中介中心性均相对较高,见表3、表4。在自然环境变化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相辅相成,根据测量土地利用变化从而探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变化[5],一直是国际上关注的热点。

表3 国内外高频数关键词前5个列表

表4 国内外高中心性关键词前5个列表

图4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3.2 核心内容的静态呈现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分析,能够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核心理论框架的构建。聚类结果可知研究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结合文献梳理,因此本文将研究核心划分为生态产品内涵基础研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生态产品实现路径研究3个方面,见表5。

3.2.1 生态产品内涵基础研究

3.2.1.1 生态产品

“生态产品”作为具有中国化的名词,在国外相关文献中应用较少,国外通常引用的是“环境服务”“生态系统服务”等词。其概念最初是以“环境服务”的形式由Holdren于1974年首次在文献中提出,是指以自然生态资源作为载体,为人类提供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环境服务,一般不包括物质供给产品。“生态系统服务”直至1982年才被正式提出,之后Daily和Costanza两位学者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多名学者对生态产品价值的研究。欧阳志云等[6]从生态学和经济学两学科角度结合提出,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能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从经济学角度,在Costanza的研究基础上强调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

随着生态意识的逐步提升,在最初的“生态产品”定义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农)艺品属于生态产品。丁宪浩[7]指出,生态产品的外部性特征使其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不同,于是从“社会属性”价值角度对生态产品重新界定。靳诚等[2]指出,“生态产品”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理解为生态产品是国土空间的自然要素;广义理解为生态产品不仅包括国土空间的自然要素,还包括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经营方式来提供的生态产品或服务。

生态产品广义概念的提出,比“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内涵更加清晰,生态产品强调人不仅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反映自然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供给消费。因此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成为“两山论”的代名词,并服务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3.2.1.2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所贡献的产品与服务的总价值[6],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必须遵循的基本科学依据。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是将生态系统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类福祉作出贡献进行评估,通过各区域间的生态关联分析,评估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效益[8]。国内关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的研究是以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核算为基础,而国外将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称为自然资本核算[8]。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是以联合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SEEA)为基础提出的一种评估体系,其评判模式为价值测定,用于衡量自然系统发展状况的指标。

3.2.2 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

对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实践推进,国外开展研究较早,20世纪末以来,国际学术界一直在探索自然资本价值估算,Costanza等采用价值当量法评估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这一结果体现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现实意义,有力促进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当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方法主要参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方法,虽然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但国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开展为我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供了重要借鉴。2020年,我国陆续出台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规范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这意味着核算技术方法正在逐渐规范且可作为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指南。

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标,选取了不同的评估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有益的尝试。梳理2010—2023年有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代表性文献资料可以得出,主要有3类评价方法:物质评估法,包括生态模型和物质量模拟,其中生态模型法有InVEST模型、SolVES模型和ARIES模型等,InVEST模型[9,10]是目前国内外发展较成熟、应用较频繁的一种,当量因子法的应用也较为广泛,国外通常以Costanza等[11]为基础,国内以谢高地等[12]为基础;价值评估法,包括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支付意愿法等,基于生物物理模型和统计模型计算出的实物量与实际价格或替代物的价值相乘从而得出生态产品总价值;能值分析法,以太阳能作为其计算标准,评估生态系统过程或功能产生的物质[13],进而通过能值转换率和能值货币比确定其价值。

通过对现有评估方法的分析发现,由于生态系统本身复杂性和价值的多维性,导致在生态产品价值量化评估与核算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建立一套科学规范且广泛认同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是实现“两山”转化的关键环节。

3.2.3 生态产品实现路径研究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国内外试点区逐渐增加,自然资源部已先后推出3批典型案例,共有32个试点地区,与此同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也更加丰富。学者基于生态产品的功能属性、公益程度和供给消费方式,分为3种类型的价值实现路径:政府主导的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市场主导的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政府加市场合作主导的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2.3.1 政府主导路径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财税激励政策、政府采购等方式保障基础生态功能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9]。其中,政府通过环境财政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是重要表现形式,生态补偿包括纵向的转移支付和横向的生态补偿,其思路是将生态产品的外部性价值转化成货币化的形式,由生态保护受益方向实施生态保护方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对于外部性强、资金需求量大的生态修复工程而言,往往更依赖政府主导的金融扶持,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来满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需要。

3.2.3.2 市场主导路径

通过市场化交易机制,将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自然资源资产权属等可直接交易类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其中,市场交易方式分为2种,自主交易和产权交易。以生态资源为主的物质供给类产品具有私人商品属性可自主交易,文化服务类产品可依附生态产业转化为可交易商品,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对于具有明确自然资源产权的生态资产可进行产权交易,对资源产权很难明确划分的生态资产需要建立市场化的资源产权交易体系,将生态产品的非市场价值进行市场转化。

3.2.3.3 政府加市场合作路径

通过法律或政府行政管制、政策激励等方式,培育交易主体,提升市场运行,以政府、市场二合力打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如,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这一模式主要是围绕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和政府管控下的指标限额交易展开,需先摸清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产权边界,落实确权登记制度,扩权赋能,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综合考虑物质量与价值量核算两方面,加快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和标准。搭建多元化市场交易平台,延伸产业链,推动生态产品供给、需求、服务三方的精准对接。

3.3 核心内容的动态演进

通过关键词时线图来整理2010—2023年文献关键词变化,见表6,结合前面文献发文量以及相关政策文件梳理,可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内容的动态演进划分为3个阶段。

3.3.1 萌芽起步阶段(2010—2014年)

这一阶段主要针对生态产品的概念内涵展开相关研究,处于起步期文献较少。国外相关研究先于中国,其概念于20世纪末由Ehrlich提出,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支持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综合,随后2010年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生态产品”作为衡量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标准被提出,通过在国土空间开发过程中扩大生态产品供给来显化生态环境的价值,这一时期国内政策计划是增加生态产品供给。因此起步阶段外文期刊的累计发文量是高于中文期刊的,国外的相关研究[11]为国内研究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之后国内政策也开始强调资源环境具有存在价值,将过去视为不必要的资源环境成本纳入价值评估体系中,这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观念的雏形,奠定了后续探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基础。

3.3.2 努力探索阶段(2015—2019年)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伴随着“两山”理念的深入,亦向前推进。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产品供给、生态补偿等方面探索价值转化的实现,探索期间虽有波动但整体呈平稳增长的趋势。“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效益明确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工作任务和前进方向,在此背景下,国内开始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试点,因此,关于我国如何实现生态产品供给有效增长、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和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在国内日益活跃[14];国际上致力于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的测算,2016年启动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为学者们评估自然对人类贡献包容性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3.3.3 全面推进阶段(2020年至今)

在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正步入快速发展期,全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从顶层设计层面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做出规划,地方试点示范项目稳步开展,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双碳”目标达成深度融合。目前,浙江、江西、福建、贵州、海南、云南等多省已推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15],标志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关于生态产品概念解析、价值核算、生态补偿、价值实现路径等多元化的研究大量涌现;国际上侧重于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权衡研究。

4 结论

本文运用Cite Space软件,对2010—2023年CNKI中文学术期刊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有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时间分布特征看,国内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的文献量总体呈递增趋势,可按年份分为萌芽起步、努力探索和全面推进3个阶段;从空间分布特征看,该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产品丰富的国家,各国之间存在地缘上的交流,但目前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在研究热点及核心内容上具有几大特点:热点研究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越来越强烈,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重点已然从定性分析逐渐转为定量研究,从探索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价值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研究,现阶段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相关研究成果仍将持续增长;研究主题多元化,核心内容逐渐深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生态产品内涵基础研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生态产品实现路径研究等方面,从概念内涵到价值转化的探索再到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动态演进,目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正逐步提升完善;科学规范的价值核算体系亟待构建。国际上从生态价值的界定、价值评估的测算到价值权衡研究的逐步推进,表明该领域研究更关注价值核算,科学规范的价值核算体系可有效评估生态产品的经济价值,并在“两山”转化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猜你喜欢

核算文献价值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
对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的几点思考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