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检查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3-11-20乔喜凤王敏
乔喜凤 王敏
(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医院,陕西 咸阳 7137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常见的心脏病,是由于在冠状血管病变,导致心肌血液供应骤然下降或阻断,从而导致的心肌急性和持续缺血、低氧,进而使心肌局部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会有剧烈的胸骨后疼痛,且疼痛一直存在,即使经过适当的治疗,也不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1],很可能发生心律失常、心衰及休克等并发症,给患者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威胁。本研究分析心电图检查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6月—2021年7月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医院收取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6 ~ 58岁,平均(46.35±2.72)岁。实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7 ~ 59岁,平均(47.76±2.81)岁。2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 临床资料完整;② 满足《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 恶性肿瘤;② 意识障碍;③ 认知功能缺失。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诊断,即通过冠脉造影介入手术,评估患者血管狭窄情况。
实验组住院后行心电图检查:选用GE公司生产的心电图仪进行检查;将电压调节为10 mm / mv,走纸速度为25 mm / s;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对前胸区进行消毒;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胸口对应位置,进行心电图检查。
1.3 观察指标
(1)统计2组临床诊断准确性,包括漏诊、误诊和确诊。
(2)分析2组各项检出情况。
(3)观察不同诊断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包括敏感性和特异性。
(4)对比2组阳性检出率。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均录入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诊断准确性比较
实验组临床诊断准确性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P<0.05。见表1。
表1 2组诊断准确性比较
2.2 2组检出情况比较
实验组非Q波型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及心肌梗死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检出情况比较[n(%)]
2.3 2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
实验组特异性与敏感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临床诊断价值比较[n(%)]
2.4 2组阳性检出率比较
实验组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阳性检出率比较
3 讨论
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与多种原因有关,如心脏局部血供降低、患者情绪波动、身体过度劳累、生活习惯不良、饮食不节等。在上述原因综合影响下,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可能突然开裂,使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上聚集,形成血栓,将患者的冠脉堵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首先要明确患者的病情,明确患者的病灶,才能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治疗。
有些患者心前区无痛征,特别是年龄较大者,容易造成漏诊,主要原因如下:① 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非典型症状认识不足,往往依靠一些普通症状进行确诊;② 对高危患者的跟踪能力不足,导致诊断较为粗心;③ 对危重患者和老年患者出现的原因不明的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④ 对治疗结果没有进行正确分析和判定,而且确诊经验也不足。
当前,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常用的方法是进行心电图检测。比起冠状动脉造影术,心电图术更加的便捷,也更加的容易,而且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心电图可以早期确诊,明确病变部位和病变的具体程度,预测病变的进程,有利于后期的处理和预后[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有一个典型的变化,对其研究有助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3]。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其表现为ST段变化,病理性Q波和碎裂型 QRS。ST断抬高是心电图下的一种常见症状,当心肌梗死还没有彻底发作时,肌电活动还会有,如果与传导电波相配合,就会有ST段,这些导联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来。在急性心肌梗死高危人群中,当发现ST 段下移时,必须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以减少发病率。尽管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肌细胞失去肌电活动,但是由于其导电电波的功能,仍会呈现出病理Q波,这是心肌梗死会发生后的一种表现。上述都属于正常的心电图表现,如果在初期,因为心肌梗死并没有完全形成,也没有发生ST段变化,仍然会有碎裂的QRS波,这种情况与死亡的心脏组织没有聚集在一起有关。在临床上,可以通过QRS波碎裂化和病理Q波碎裂化型QRS波片来判定,从而有效改善该病诊断率[4]。
心肌梗死最常见的症状就是剧烈、持续性的胸骨后疼痛,服用了硝酸甘油后,症状得不到很好的改善,还可能会并发休克、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更严重的还会导致肺水肿、右心功能障碍,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危害。梗死的轻重和大小与梗死部位、梗死发生速度、是否存在侧支循环和冠状动脉的栓子等因素密切相关。早期检测脑梗死病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的关键。在急性心肌梗死的处理中,心电图检查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具有简便,无创等优势[5]。心电图主要是针对心肌梗死进行的,主要有ST段抬高和QRS波变化,还有一些不典型的情况。如何对心梗患者进行准确的心电图检测,以抢救更多患者的性命,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QRS波的改变可以体现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缺血或梗死的地区,它通常会在发病8 h后才会发生,也就是在进行心肌再灌注治疗后2 h,原本抬起的ST段会在2 h 之内下降50%,此时,高尖T波表示的是患者的急性阶段,而在进行心肌再灌注治疗后12 ~ 24 h,在心电图ST段抬起的导联上会出现T波倒置。因此,可以用心电图来监控心肌梗死中坏死Q波的变化,这样可以对防止心肌梗死,并不会引起心脏电生理的失调起到很好的作用[6]。
研究表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不齐有很高的死亡率。在对疑似心肌梗死患者的检查中[7],为防止遗漏、误治,应在心脏后方增加18导联描记,并对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CT扫描。如果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持续性胸痛,还合并出汗、呕吐、恶心等临床表现,那么应该以患者的主诉、住院表现、既往史、心电图、心肌酶肌钙蛋白等为依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做出正确的诊断。所以,要仔细地进行好预后评价,要对疑似的心电图进行多次检查,以确定其确诊,并进行动态观察和比较,从而将心肌梗死前期心电图的微妙表现,为患者进行有效的处理[8]。心电图对于非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需要临床医生加强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了解,而且需要对重要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的监测,结合临床动态监测,如有需要,可进行18导联监测。并做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的检测。要坚持尽早进行诊治,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同时要对缺血心肌进行保护,减少或缩小梗死体积,拯救濒临死亡的心肌[9]。另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做了心电图的检测以后,可以根据其变化来判断患者的心电波峰—波末间期,从而判断出患者的心室肌跨越复极的分散情况,从而可以更好的判断患者的病灶部位。另外,在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心电图的时候,还要根据患者的症状来进行综合的判断,再加上患者的肌钙蛋白等一些实验室的检测,这样才能保证患者的判断更加准确[10]。
综上所述,使用心电图来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特别是没有心前区疼痛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准确性高,误差发生少,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