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频段IMT 与卫星系统干扰共存链路计算分析
2023-11-20阎庚耀
阎庚耀,朱 旭
(黑龙江工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引言
在部署地面IMT 系统时,当IMT 小基站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对卫星带来明显的集总干扰,导致卫星通信质量降低。因此,为了保证卫星业务的正常开展,需要开展IMT 系统与卫星系统的干扰共存分析,只有当IMT 系统对卫星造成的干扰不影响卫星业务正常开展,说明两者可以共存。因此,在确定5G 重点候选频段时,必须要对IMT 与卫星系统的干扰共存链路进行计算分析,从而保证5G 地面基站部署的科学性。
1 5G 频段IMT 与卫星系统的兼容性分析
1.1 IMT 系统分析
IMT(国际移动通信)代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标准方案,IMT-2000 对应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3G)的标准方案;相应的,IMT-Advanced 为4G 标准方案,随着5G 技术的成熟,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正式将IMT-2020 定为5G 标准方案。相比于前一代,IMT-2020 系统在带宽、发射功率、馈线损耗、基站激活率等参数上均有优化,例如带宽从360 MHz 拓展到480 MHz,基站激活率从35%升高到50%。IMT-2020 系统的天线模型有2 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全向天线模型,适用于25~30 GHz 频段IMT 小基站,其特点是将发射功率集中在特定方向,以获得最高功率和最大增益;除了该方向外,其他方向上的增益由天线仰角决定[1]。当天线仰角的区间为[-90°,90°]时,该模型的增益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G(θ)表示全向天线增益;G0表示特定方向上的最大增益,这里取5 dBi;θ 表示天线仰角,区间为-90°~90°;θ3表示波束宽度,根据上式可以绘制全向天线的方向图,如图1 所示。
图1 直角坐标系下天线方向图
由图1 可知,当θ 值为0 时,该模型有最大增益,此时小基站将会对卫星系统产生严重干扰。另一种是波束成形天线模型,适用于18~24.5 GHz 频段IMT 小基站,由4 列10 行的天线阵列组成,其特点是阵列天线的增益可叠加,该模型的增益计算公式为:
式中:AE,H(β)和AE,V(θ)分别表示阵列天线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增益,β 和θ 均为天线方位角,前者的活动区间为[-180°,180°],后者的活动区间为[0,180°];Am表示阵列天线的前后比,这里以30 dB 计;β3和θ3表示在横向和竖向上3 dB 波束带宽;Gmax表示最大增益,这里以10 dBi 计。根据上式可以绘制全向天线的方向图,如图2 所示。
图2 IMT 波束成形天线横增益图
由图2 可知,当θ 值为0 时,天线在纵向上的增益最大;同样的,当β 值为0 时,天线在横向上的增益最大。
1.2 卫星系统分析
1.2.1 对地静止轨道卫星系统
对地静止轨道卫星可支持卫星固定业务,对应的是25 GHz~30 GHz 频段。按照组网方式可以将卫星固定业务分为若干种类型,例如以语音通信为主的单点通信系统,以数据分发为主的分发系统,以骨干节点数据备份为主的MCPC 系统等;按照传输速率可以将卫星固定业务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以语音、低速数据为主的“窄带”和以流媒体、互联网、大数据为主的“宽带”[2]。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接收参数如下:工作频段,25 GHz~30 GHz;工作带宽,480 MHz;天线增益,36 dBi;噪声温度,540 K;卫星高度,35 786 km。
1.2.2 数据中继卫星系统
为了进一步提高轨道覆盖率(最高可达100%),中继卫星系统中包含了若干颗分布于不同轨道的卫星,可支持卫星间业务,对应的是18~24.5 GHz 频段。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可发挥“纽带”作用,将航天器与地球站联系起来,实现超远程通信,该系统能避免外太空电磁干扰,保证数据实时传输,兼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实用价值[3]。数据中继卫星接收参数如下:工作频段,18~24.5 GHz;工作带宽,600 MHz;天线增益,58.0 dBi;噪声温度,1 000 K;卫星高度,根据地面基站天线仰角的变化而变化,范围4×104~10×104km 不等。
1.3 IMT 与卫星系统兼容性研究
IMT 系统通常以小基站的形式安装在通信需求较大、人口流量较高的城市中心,具有大带宽、高容量的特点。IMT 小基站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对卫星系统产生干扰,导致数据质量下降,如何保证两者之间的兼容性成为研究重点。根据干扰产生原因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2 种类型,即单点干扰与集总干扰,前者产生的影响可以忽略,后者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基站数量,基站越多则集总干扰越明显[4]。只有当IMT 系统对卫星系统的集总干扰在合理范围内,两者才具有兼容性。
2 5G 频段IMT 与卫星系统干扰共存链路计算
2.1 链路计算分析方法
现阶段常用的干扰共存研究方法有确定性分析法、仿真测试法等若干种。其中,根据测试原理的不同,又可将仿真测试法分为2 种:一种是链路级仿真,采用“点到点”的方式建立一条无线链路;另一种是系统级仿真,采用“一对多”的方式建立多条链路。本研究选择仿真测试法对IMT 系统与卫星系统之间的干扰展开分析。
2.1.1 单点干扰
单点干扰是指地面上部署的任意一台IMT 小基站对卫星产生的干扰。卫星接收到的IMT 干扰功率可通过下式求得:
式中:P 表示接收到的干扰功率;P1表示IMT 小基站发射功率;G1(θ)表示发射装置的天线增益;G2表示接收装置的天线增益;Q 表示路径损耗;L 表示馈线损耗;L1表示降雨衰减;L2表示极化损耗;C 表示地物损耗。根据上式求得的P 值较小,通常情况下不会对卫星各项功能的实现产生明显影响。
2.1.2 集总干扰
集总干扰是指卫星覆盖范围内所有的IMT 小基站对卫星产生的干扰,在IMT 系统部署较为密集的情况下,这些干扰可以叠加。基于此,要想精确计算出集总干扰功率,首先要掌握地面上能够对卫星产生干扰的IMT 小基站的具体数量,以及这些小基站的具体分布位置。在实际中,IMT 小基站的分布受到多方面因素(如地形、海拔等)的影响,其分布往往没有明显的规律,计算难度较大。本研究为了降低研究难度,设定了以下理想条件:(1)卫星覆盖区域是规则形状;(2)卫星覆盖区域内IMT 小基站为均匀分布;(3)任意一个IMT 小基站对卫星产生的干扰是相同的[5]。在上述限定条件下,假设卫星覆盖区域内共有n 个IMT 小基站,则集总干扰功率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P1表示集总干扰功率;P 表示单点干扰功率。通过上式分别求得最大干扰功率Pmax和集总干扰功率P1,并对比两项数值的大小。若存在“P1<Pmax”,则该频段地面部署的IMT 小基站对卫星固定业务上行产生的干扰不影响共存;反之,若存在“P1>Pmax”,则干扰影响共存。
2.2 IMT 与卫星系统干扰共存研究
2.2.1 链路计算分析
这里以IMT-2020 全向天线为例,结合其参数使用上文所述的集总干扰计算方法,求出25 GHz~30 GHz 频段内IMT 系统与卫星系统的仿真参数。天线参数如下:
(1)天线高度,6 m。
(2)系统带宽,600 MHz。
(3)发射功率,24 dBm。
(4)馈线损耗,-3 dB。
(5)基站激活率,50%。
除了上述参数外,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将降雨衰减设定为20 dB,卫星覆盖面积3×106km2,IMT 小基站数量设定为228 000 个。利用上述参数分别求得了IMT 发射端和卫星接收端在不同水平仰角下的仿真参数,见表1、表2。
表1 IMT 系统(发射端)仿真参数
表2 卫星系统(接收端)仿真参数
由表2 的计算结果可知,无论天线的水平仰角在10°~90°之间如何变化,集总干扰总是小于最大干扰,符合P1<Pmax,说明IMT 小基站对卫星系统产生的干扰不影响共存。
2.2.2 干扰共存分析
大量研究表明,降雨衰减对IMT 与卫星系统之间的相互干扰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本研究在研究两种系统之间的干扰共存情况时,设置了对照试验,分别探究了考虑降雨衰减和不考虑降雨衰减条件下,干扰余量与天线仰角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如图3 所示。
图3 不同仰角下的干扰余量变化
图3 中,当干扰余量大于0 时,说明IMT 小基站的集总干扰在卫星系统的抗干扰阈值以内;反之,若干扰余量小于0,表示IMT 小基站的集总干扰超过了卫星系统的抗干扰阈值。结合图3 中的两条曲线可知,在考虑降雨衰减的情况下干扰余量更高,并且在天线仰角为40°时达到最大值,此时干扰余量为36 dB;在不考虑降雨衰减的情况下,同角度下干扰余量仅为15 dB;从整体上看,两种情况下干扰余量随天线仰角增加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分析其原因,在链路预算分析中如果考虑降雨衰减,此时IMT 系统中发射机发出的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随着传播路径的增加,衰减也会同步加大,相应的对卫星产生的干扰会被削弱。同理可得,在不考虑降雨衰减时,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较小,卫星系统所受干扰相对明显。由于25 GHz~30 GHz 属于高频段,降雨衰减对毫米波传播的影响明显,在干扰共存分析中必须要考虑降雨衰减。此时IMT 对卫星的干扰在允许范围之内,因此高频段IMT 系统与卫星系统的共存是可行的。
结束语
进入5G 时代,频谱资源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相比于广电网络业务较多的低频段,25 GHz以上的高频段主要开展卫星系统业务,频率资源相对充裕,成为5G 重点候选频段。根据IMT 与卫星系统干扰共存链路计算结果,合理部署地面基站,确保IMT集总干扰低于卫星的抗干扰阈值,才能使卫星系统业务正常开展,为5G 基站部署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