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中的笔墨意趣

2023-11-20杨淦杰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美学价值意趣气韵

摘 要:笔墨是中国画艺术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绘画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画的全部,所以离开笔墨也就谈不上中国画了。中国画是通过传统笔墨语言表达古典哲学思想、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的绘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笔墨精神。

关键词:意趣;气韵;审美;笔墨精神;美学价值

一、笔墨之道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人们谈论最多的便是笔墨。那么,到底什么是笔墨?笔墨,作为中国画的艺术手段,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某种艺术境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笔墨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既代表了中国画的传统艺术形式,又代表了中国画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式的绘画语言,也是中国画独有的灵魂。在传统绘画中,笔墨承载了深厚的人文价值和独特的审美意义,成为艺术方法、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的代名词。艺术家黄宾虹曾说:“笔墨之于画,譬诸细胞之于生物。世间万象,物态物情,胥赖水墨而外现。六法言骨法用笔,画者莫不习勾勒皴擦,皆笔墨之谓也。无笔墨即无画。”

从技术层面而言,笔是指勾、皴、点、染、擦等笔法。中国历代画家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创立了各种用笔的方法,如方笔、圆笔、中锋、侧锋、藏锋、出锋、疾锋等,还创立了铁线描、柳叶描、琴弦描、橄榄描等“十八描”。笔是一种对形的要求,其表现在宣纸上,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体现,而是一种形而上的追求。用笔,实际上还包括对中国画创作者思想、观念、境界、思维、学识素质的要求,以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作用。石涛《画语录》云:“笔和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水墨之会,解氤氲之分,作辟混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处,是皆智得之也。”墨是指破、积、烘、染等墨法,其又分五色。从深浅的角度来定义五色,通常是实际中采取的一种方式。墨的色泽往往呈现出多种对比形式,既矛盾又统一,和谐共存,使得画面具有丰富的自然美学价值与艺术表现意味。墨作为中国画表现的重要媒介,可体现画师创作的审美形象与精神世界,并传递出美术家自身的审美观念、审美心境与美学追求。

在理论上,主张以笔为主体,墨随笔出,互为映衬,恰当地刻画事物、表达意象,以达成神形兼具的美学目标。我们在欣赏一幅中国画作品乃至评判一位中国画画家时,通常也是看他的运笔是不是苍劲有力,用墨是不是恰如其分,以及水和墨的组合在宣纸上有怎样的表现力。笔墨既是物质,也是工具,唯有与艺术家的艺术内涵相结合,方可形成中国画特有的艺术性,进而使中国画作品具备独特的艺术内涵。

笔墨可以体现画家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时代性是中国画创新发展的最根本特征。明末清初国画大家石涛曾指出“笔墨当随时代”,其内涵主要概括为两点:一是说笔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国画正是有了笔墨,才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征;二是说“随时代”是对中国画发展提出的基本原则与规范,即中国画中的笔墨不可失去时代的气息与面貌,否则其发展将失去动力,乃至停滞不前。

黄宾虹正是贯彻“笔墨当随时代”一说的楷模,他一反前代山水画柔靡软弱的画风,到达“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并将这个境界提升到体现中华民族个性的层次。在创作思想上,他注重创新,指出要“师古人”,即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但切勿泥古不化,而是要取长补短。他还强调“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而“绝似”与“绝不似”正给艺术家们带来了大显身手的余地。在创作中,他尤其注意用笔,不但明确提出了“五笔七墨”,且十分重视章法,讲究虚实、阴阳、黑白、聚散等。他曾说:“作画如下棋,需善于做活眼,活眼多棋即取胜。所谓活眼,即画中之虚也。”其还云:“夫善画者,筑基于笔,建勋于墨。”“画中三昧,舍笔墨而无由参悟。”由此可见,笔墨为中国画的艺术大要。

中国画主张墨以笔为筋骨、画以墨为精髓,笔墨之间互为表里、相得益彰。从中国山水画发展历史来看,山水画风格的每一次变化都主要体现在用笔上,但从艺术精神来看,笔墨反映的则是艺术家的精神观念,以及从画面中透出来的气韵。技法与精神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中,在“笔主形,是筋骨,墨主韵,是血肉”基础上创作的作品追求的最终境界,不仅是以笔墨去表达对象,而且是随着思绪与情感的起落在宣纸上自如地游走,以意为中心,书写内心之意趣,表现对所绘主体的感情。经过历代画家的不断研究与探索,中国画不断进步与发展,笔墨意趣也成为鉴定一个艺术家艺术成就的最高标准之一。

二、笔墨意趣体现的精神内涵

笔墨意趣归根结底就是笔墨精神。笔墨是组成中国画内在美与形式美的基本要素,也是组成中国画实质与精髓的根本元素,更是气韵生动的重要载体。笔墨精神的实质,是艺术家自身人生观、知识体系、精神内涵、个性风格、人格魅力等综合素质的总体表现。笔墨可以反映中国画中蕴含着的深刻的中国哲理思想、艺术内涵和人文价值。

中国画的笔墨意趣,其实是对我国儒、释、道思想的综合反映,包括以水墨浓淡来分阴阳之境,以留白来表达空灵之境,以及以畫的内涵来传达意识等。道家的修炼可见于水墨的平淡,儒家的规则可见于画面之黑白,禅佛妙境则可见于整个意境给观众的感受。因此,中国画高度重视笔墨,并特别重视笔墨的精神表现。

笔墨也是中国画在视觉方面特有的精神表达方式,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精神含量。这套特殊的视觉表现形式能有这么巨大的文化影响,要归功于中国画在很早时期就开始的文人化发展。中国文人艺术家从汉代起既已产生,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有了顾恺之、戴逵等一些还处于士大夫阶层的优秀艺术家,同时产生了精深的美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专著。自唐代起,王维、苏轼等人都以诗人和艺术家的身份有力推动着中国文人画的发展。文人将意识形态方面的最高成就——儒、释、道的基本观念都纳入了对艺术的认识当中,并直接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走向和理论深度,这在艺术本体发展上有着极突出的重要性。

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中华文化基础和内涵的绘画作品是轻浮的,是缺乏活力的,更是经不起社会、历史考验的。中国画的笔法绝不只是技巧而已,而是一位艺术家气质、创造、学养、感悟与观念的有机融合,是艺术创作综合实力的具体表现。因此,要想作品格调与气质生动,不但要在画中下功夫,也要在画外下苦功。修养是学习中国画的第一功课,它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是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学识经历,是十年磨一剑、厚积薄发的治学态度。不读书就缺乏意识,缺乏意识就毫无主见,毫无主见又谈何思考,更不会思索中国画讲的是何种格调,更无法知晓中国画的精髓与灵魂。

王伯敏曾指出:“身为集大成的黄宾虹,并非只是传统山水画技法之集大成者,而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黄宾虹不但有自己鲜明的笔墨特色,并且在笔法、墨法等领域提出了不少创新的理论看法,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五笔七墨”。“五笔”即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淡、破、积、泼、焦、宿。黄宾虹指出,“五笔七墨”在实际应用中可有所取舍。在画品上,黄宾虹倡导艺术家学识的丰富,即必须有学术涵养,他主张学人之画,必须磊落大方、静穆渊深,方是中国画之正轨。黄宾虹幼承家学,从五岁开始就学习诗文经史、绘画和篆刻,因此具有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学养。他认为,除“气韵出自笔墨”外,重要的还在于“诵古今之书,睹古人之迹”,更在于“气韵生动,本于天然。由人之学力有深浅,其效果所得有高下”。

有人将黄宾虹的学画历程归纳为研习传统、师法造化、独创三大时期。他以“取古者之长皆为己有,而自存面貌之真不与人同”为自律,逐渐以“师古人”为首转为以“师造化”为首,并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提升素养最佳的方法,如宋代郭若虚提出“气韵非师”,但是董其昌提出尽管气韵不可学,但是也有补救的方法,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了解先人的知识精髓,“行万里路”是体验生活。游历名山大川,以学养画,学用合一,早学晚熟,终达化境。清代唐岱在《绘事发微》中说:“画学高深广大,变化幽微,天时、人事、地理、物态无不备焉。古人天资颖悟,识见宏远,于书无所不读,于理无所不通,斯得画中三昧。故所著之书,字字肯綮,皆成诀要,为后人之阶梯,故学画者宜先读之。如唐王右丞《山水诀》、荆浩《山水赋》,宋李成《山水诀》、郭熙《山水训》、郭思《山水论》、《宣和画谱》、《名画记》、《名画录》、《图绘宗彝》、《画苑》、《画史会要》、《画法大成》,不下数十种。”因此,提升个人修养的关键在于对哲学、经史子集、诗词文赋等传统国学经典的涉猎学习,进而将其融入自身的创作中去,这样才能得中国画笔墨精神内涵之道。

三、笔墨意趣中的美学价值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形式美、意境美都是由画家创构的,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笔墨精神外在和内涵的体现。所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就是客体和主体的交融,画家所表现的既是物象的品格,又是自己的渊识博见和人格力量,是一种人生感、历史感的宣泄。我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与中华文化精髓,无论是儒家的“温、良、恭、俭、让”、道家的“柔弱胜刚强”还是佛家的“忍”,其本质都是“化阳刚为阴柔”,简而论之,在其意蕴中又复归了一个和谐的天然状态。画如其人,说明作品中就包括了画家的全部生命状态,画家的笔墨精神充分体现着其人格修养。中国画总是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因为其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所以让大家望而却步。中国画的内核是哲学,中国画之美正在于它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就这一点而言,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就是很好的证明。齐白石的画,如果没有他的笔墨和自身文化、精神的支撑,很容易被人理解为儿童画。

艺术家在进行中国画作品的创作时,落笔的快慢、运用的手法以及艺术家自身在当时的创作兴趣和情感内涵,都会造成画面中笔墨效果的不同,因此创作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区别。也因此,当艺术家运笔用墨的快与慢、舒与缓出现差异,作品中体现的艺术效果、传达的思想情感就会不一样,这也是笔墨的独特魅力所在。因此,与其说笔墨是一种技法,倒不如说是一种艺术语言。

中国画家多追求形神兼备,这就需要画者不但重视形的外在表现,更要重视表述内在含义,这当中就包含文化精神内涵、社会背景、人文特色等因素。石涛指出,艺术家在观照天地万物时,将感受到的天地的生机、山水的精妙、花鸟鱼虫的灵气与自有的文化创造力有机联系起来,进而可借助各类艺术手法,恰当地融文化精神内涵于画面形象之中。石涛的艺术体系,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延续,不但适用于山水画的创作,还可运用于人物画、花鸟画等作品当中。吴昌硕以气作画,气韵灵动,黄宾虹焦墨点染,气势浑厚,潘天寿追求张力,大气磅礴,由此可见历代艺术家都善于利用中国传统的道德人格观念来修身养性,尤其重视对自身性格品质的锤炼,在作品中借助道德人格的表现,对社会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笔墨意趣的主要影响就在于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审美心灵体验、审美文化感受和审美情感,这也是我国传统艺术中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四、结语

中国画的笔墨意趣主要体现在中国画画家的艺术创作中,也正是所谓的“沉着遒劲,圆转自如。不燥不淫,腴润如玉。起伏有序,纵横如一”。当中国画从笔墨意趣上升到笔墨精神时,所谓的笔墨就不仅是单纯的水墨形式,更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精神在现代艺术中的具体反映。提倡笔墨精神,使其越来越走向大众化,是当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继承中国传统艺术、推动文化艺术不断创新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艺术文化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绘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无可替代的美学价值。向时代呼唤精神力作,呼唤文化创新艺术,每一个艺术家都需要做出努力,应该以传承与创新笔墨精神为己任,让中国传统绘画笔墨精神内涵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燮君.中国画发展中的笔墨特征和人文精神[J].书画艺术,2008(5):22-25.

[2]蘇荟敏.石涛《画语录》美学思想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3]傅长安.从石涛、黄宾虹谈中国画的笔墨精神[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14.

[4]张永山,巨潮.论黄宾虹“笔墨”精神之中庸观[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4):118-122.

[5]赵振华.借力笔墨“意趣”的当代水彩画创新思路[J].美术,2019(5):152-153.

[6]吴休.中国书画笔墨之美[J].美术,1989(8):27-29.

[7]王国能.以“一画”之法参“笔墨”真谛[J].美术观察,2017(4):90-91.

[8]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俞剑华,注释.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

作者简介:

杨淦杰,澳门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领域艺术、中国画。

猜你喜欢

美学价值意趣气韵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
略述《篱园秋实》的壶中意趣
汉字的水墨意趣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关于《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美学价值分析
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学意义探微
中国画的高贵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