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2023-11-20江永碧周艳郑小红宋永祥

信息化建设 2023年9期
关键词:算力杭州人工智能

江永碧 周艳 郑小红 宋永祥

近年来,各地积极布局发展人工智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以算力、大模型、应用为重点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新一轮谋划布局、推出政策。杭州市也积极推动相关政策出台,旨在塑造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的新引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发展和融合,正在推动智能化的革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人工智能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近年来,各地积极布局发展人工智能,特别是2022年底,ChatGPT的横空出世,在国内外迅速掀起一场以通用人工智能为引领的人工智能变革风潮。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以算力、大模型、应用为重点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新一轮谋划布局、推出政策。杭州市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旨在塑造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的新引擎。

实力强、多创新、集聚优,人工智能引领杭州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杭州的人工智能技术加快突破、产业化应用成效明显、发展要素支撑保障有力,先后获批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产业已经成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领力量。

产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杭州以产业化应用为牵引,形成了从关键技术研发、智能终端制造再到智能集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在视觉智能、智能芯片、智能软件等领域形成了先发优势。2022年,杭州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营收2487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分别占据全省的52.4%、70.5%,位居全省第一;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城市竞争力位居全国第4位。

创新发展不断取得突破。杭州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布局有国家实验室基地1家、省实验室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家。同时,市内各类主体围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器件和基础软件等开展攻关,如网易自研的超规模预训练模型云平台预期实现自然语言处理及多模态等多个领域的超大模型国产化替代。

集聚效应加速显现优化。杭州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平台布局,滨江区、余杭区、萧山区、西湖区、钱塘区、临安区、富阳区入选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余杭区入选人工智能“新星”产业群、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无人驾驶产业大脑三个“全省首批”示范试点建设,打造省域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强引擎。萧山区、滨江区共建“中国视谷”核心引领区,打造视觉智能产业的国家经济地理新地标。

应用场景拓展丰富多样。2021年起,杭州市每年发布重点建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最新发布的2023年第一批人工智能重点应用场景清单中,共有39个项目入选清单。即将在杭举办的亚运会,将“解锁”沉浸式观赛、复眼摄像、多场景一脸通行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在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上,杭州为8家企业发放测试牌照36张,累计道路测试总里程60余万公里。2019年以来先后三批次开放测试道路(路段)71条,里程数约115公里。

要素支撑保障加快提升。在发展人工智能的算力、数据等关键要素上,杭州已建立了先发优势。布局建设有杭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一批先进算力基础设施。之江实验室获批建设全国首批、浙江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阿里云“城市大脑”、海康威视“视频感知”、同盾科技“智能金融风控”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杭州积极推进全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发布有《杭州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方案(试行)》。杭州数据交易所于8月揭牌成立。

多策联动指引支撑发展。省级层面发布《建设杭州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行动计划(2022—2024年)》。市级层面先后制定《杭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行动方案》《杭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通过《杭州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若干政策》《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专项政策,以及智能物联、视觉智能、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未来工厂”等政策支持人工智能发展。

虽然杭州市人工智能形成了一定先发优势,但发展仍然存在着瓶颈,主要体现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创新链基础相对薄弱、人才链支撑相对不足、要素链保障相对不够等几个方面。

算力+通用+场景,成为各地新一轮人工智能施策的重点

自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发布以来,国家对人工智能产业进行了战略部署,各地也密集出台有关鼓励和支持有关人工智能发展的政策。特别是去年以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掀起一波新的热潮,各地纷纷开展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发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于8月15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个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的规范性政策,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提出要实行包容审慎的分类分级监管。北京出台了《北京市促进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上海发布了《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出台了《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杭州也制定出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总体来看,各地政策的支持主要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

高度重视算力发展,提升算力资源统筹供给能力。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新的生产力,决定着智能的效率,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弥补日益严峻的算力短板,打破人工智能发展瓶颈,我国多地针对强化算力端进行布局。在提升算力资源统筹供给能力方面,北京的相关政策提出,高效推动新增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北京数字经济算力中心等项目建设,形成规模化先进算力供给能力;深圳的相关政策则提出“强化智能算力集群供给”,明确了建设城市级智能算力平台、打造大湾区智能算力枢纽、建设企业级智能算力平台的发展方向;上海也提出了相应鼓励政策,统筹全市公共高性能计算资源,为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公共算力资源,并支持企业广泛参与算力、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夯实算力资源合理分配与使用的基础。

强调大模型建设,布局通用人工智能赛道。人工智能大模型是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语言处理革命,多地纷纷出台支持举措,整合创新资源抢抓大模型机遇,布局通用人工智能赛道,推动人工智能自主技术体系建设及产业发展。上海明确重点支持市内创新主体研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模型以加速模型迭代、强化大模型智能算力建设力度、加强大模型在智能制造等垂直领域的深度应用和标杆场景打造三大计划。杭州提出推进MaaS新模式,支持头部企业开展多模态通用大模型关键技术攻关、中小企业深耕垂直领域做精专用模型,鼓励相关技术和算法开源开放,形成“1+N+X”的协同创新、双向赋能产业生态。深圳举全市之力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并明确“研发基于国际主流大模型的创新产品”等具体举措,增强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創新能力。

积极布局行业场景应用,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将有助于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政策越来越注重对实体经济的全面影响,强调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行业场景的应用。成都提出要加快构建全域场景体系,持续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医疗、金融、交通、文娱、制造、科研、城市治理、商务服务中的深度应用,构建智能生活、智能生产、智慧治理多元化多层次场景供给体系。重庆明确要围绕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重点行业智能化应用、重大项目重大活动、未来新赛道发展四个方面布局重大场景,鼓励在交通、医疗、教育、农业农村等重点行业深入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场景,促进经济高端高效发展。

六个“聚力”,形成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合力

杭州应积极打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依托视觉智能等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打造世界级智能物联产业集群,重点推动“中国视谷”“一园窗口、双核引领、四区协同、全域联动”全面建设,以推进杭州高新区(滨江)萧山特别合作园承载,以视觉智能产业布局发展为产业主线,打造成为国家级视觉智能(人工智能)产业名片展示窗口。支持余杭区打造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发挥其在城西科创大走廊牵引作用,探索“一中心、多平台”的产业发展模式。根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要求和导向,引导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优化建设,支持各区按照“一园一主业”思路,围绕人工智能细分领域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园区。

聚力构建人工智能企业梯队

推动人工智能企业基于平台开展模式创新,加快打造“平台—场景—生态”的新业态,通过平台开放发展形成“产品+内容+生态”的新模式。强化对人工智能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研究跟踪和服务,提供更为精准的政策扶持,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聚焦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数字安防、智慧生活等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开展中小企业精准培育指导服务,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大中小企业“携手行动”,动态培育人工智能“链主”企业、平台型企业牵头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稳定配套联合体。

聚力开展人工智能关键技术攻关

细化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人工智能专项支持方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视觉技术、智能模型、数据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探索长周期、稳定资助的科技项目资助模式。用好市自然科学基金,引导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形成更多原创技术。建设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推进人工智能相关国家实验室基地群建设;推动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引领发展。积极创建人工智能相关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网络的核心力量。

聚力打造人工智能开放平台

归集高质量基础训练集,扩展高质量多模态数据来源,建设合规安全的中文、图文、音频、视频等大模型预训练语料库,通过杭州国际数字交易中心等平台进行定向有条件开放。积极引导面向政府服务、视觉智能、智慧医疗、金融、自动驾驶、城市治理、工业制造等领域应用的算法模型研发,推广算法模型创新应用场景(产品)。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布局重大开源项目,建设开发者社区,培育开发者群体,繁荣开源开放生态。支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发展平台建设,加快打造一站式人工智能模型开发和应用平台。

聚力优化人工智能新基建

统筹优化算力资源布局,争取建设和合理布局智算中心和超算中心。引导市内数据中心、云服务中心等资源加入国家“算力网”,形成大型异构算力中心互联互通、高效协同的国家级算力网络基础设施。推动国家(杭州)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加快交换中心节点在省内各地市及外地公有云节点的铺设,汇聚多元、异构的算力基础设施,扩大算力网络的触达主体,提升算力网络的广度和深度。部署边缘数据中心建设,打造“云边端三位一体”的算力架构体系。

聚力开发多样化场景应用

持续巩固城市治理场景优势,发掘自动驾驶、工业制造等重大场景潜力,将其培育成为新的超大场景。做好杭州亚运会智能指挥、智能安防、智能安检、智能生活、智能表演、智能场馆、智能语言服务、智能出行、智能观赛、创新技术应用展示等应用场景的复制推广。推动人工智能企业走出去,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参与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机遇,加强人工智能场景创新经验的输出,以重大工程、合作园区等为重点,拓展场景应用空间。

聚力引育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人才

系统构建人工智能“高精尖缺”人才开发目录库,加强与国家、省、市各类人才计划的对接,形成“引进人才—培育企业—带动产业”的链式效应。优化人工智能人才供给,支持优势高校构建基础理论人才与“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并重的培养体系,探索深度融合的学科建设和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产教融合,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实训基地。

(作者江永碧、周艳单位:杭州市经济信息中心,作者郑小红、宋永祥单位:浙江慧谷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算力杭州人工智能
基于网络5.0的重叠网形态算力网络
卫星通信在算力网络中的应用研究
杭州
基于SiteAI算力终端的交通态势感知系统
人工智能与就业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