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人,总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2023-11-19周岭
周岭
我有一段難忘的大学经历。
当时,学校有个要求,想要顺利毕业,每个人必须在5分10秒以内通过1500米跑步的体能考核。老师为了激励大家训练,立了一个规矩:每次体能课开始前先测试跑一次1500米,凡是成绩达到优秀的,都可以免上后面2小时的体能课。而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唯一可以欣然离场的那个人。
跑步并不是我的强项,刚入学的时候,我跑1500米大概要用8分钟。在向5分10秒这个目标进发的过程中,每次都是“跑前很紧张、跑时很痛苦、跑后很无奈”。转机出现在一天下午的课前测试。当时,老师哨声一响,我便以冲刺的速度第一个蹿了出去。对于中长跑测试,这不是什么好策略,但就在我快要减速的时候,我突然在心里对自己说:“先别减速,等跑到前面10米那个地方再减速也不迟。”等我跑到那个点后,我的目光又落到了前面的10米处,等跑到那个点后,我又把眼光投向下一个10米……
结束后,当教官宣布成绩并告诉我不用上课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
往后的日子里,我一次次如法炮制。一个痛苦的考核项目,最后成了我每次都跃跃欲试的游戏项目。这个心法为我的大学生活增色不少,我当时在记事本里写下一句感悟:不要让事情本身束缚了你的情绪和注意力。
现代积极心理学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自我决定理论”了。它指出人类有三种天生的内在需求:关系需求、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
换句话说,一个人想要生活幸福,需要具备以下因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爱与尊敬;有独特的本领、技能,为他人带去独特价值;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其中“自主需求”是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能主动选择和掌控所做的事情,就会产生内在动力,获取幸福。就像前文提到的1500米跑步测试,在大多数人眼里,它是一项考核任务,没得选择,只能被动承受,但在我眼里,它却成了一项好玩的游戏,于是我有了选择和掌控的能力,最终得到了优势和认可。这正是积极心理学的神奇之处。
放眼现实生活,我们总是要面对很多“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比如堆积如山的作业、不得不见的人、不得不做的工作……面对这些事情,我们会不自觉地感到沮丧、抗拒和排斥,因为这些都不是我们自己主动做出的选择。
而当你遇到这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这句“咒语”便是: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比如,我并不是在做跑步测试,我只是在玩追逐游戏;我并不是去见领导,我只是和一个普通人聊天;我并不是为老板做事,我只是为了提升自己。
这些理由听起来可能有些可笑,但不要低估这种假设的力量,一旦你有了新的选择,就会意识到: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这种对动机主动掌控的窍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为自己而做和为玩而做。
产生内部动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立足于让自己变好。
拿写作这件事情来说。很多写作者都热衷于向热点平台投稿,因为一旦投稿成功,他们可以快速获得稿酬和流量曝光,但为了通过审核,他们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风格以迎合平台的口味。这种状态必然无法让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真正希望通过写作建立影响力的人是不会完全被“稿酬”“流量”等外部动机束缚的,他们往往是为自己的成长而写、为长远的价值而写、为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而写。这样的心态能让他们的笔尖持续释放力量,因为选择权始终在自己手上。
更进一步,既然动机可以转移,那我们为什么不转得彻底些,让它变得更好玩呢?
比如阅读这件事,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在阅读,而是设想自己在和智者聊天,书架就是智者朋友圈,每隔几天我都会琢磨下一个跟我聊天的人是谁。如果世上的事在我们眼里都是“玩”,谁还会苦闷啊!
另外,如果想玩得更尽兴,最好记住这个小技巧——把那些困难的大事情拆解成小块,就像我跑步的时候一样。当要做的事情小到自己可以轻松完成时,我们就会跃跃欲试。
胡适先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成长啊,有时候要看长远,让自己明白意义,心生动力;有时候要看得近些,让自己不惧困难,欢快前行。
(摘自《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人民邮电出版社,本刊有删节,郭德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