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在调查研究年
2023-11-19作者王文珍
作者|王文珍 高 青
△ 刘少奇进行农村调研期间,同基层干部和群众交流
下去调研,要去一些困难多的地方、问题多的地方,调研不是光看好的。当地干部有时有些顾虑,怕我们看了那些不好的东西会产生负面印象。这里面有一个政绩观的问题。工作什么时候也会有好的、差的,先进的、落后的。看了困难多、问题多的地方,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也有利于我们正确决策。去了就不要兴师动众,做到既能轻车简从,又能深入一些地方。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我真心想看一些最偏僻、最困难的地方。到边远地方去,同群众聚一聚,见见面,聊聊天,有什么不好?有些地方待上一天也可以,把情况摸透了,心中更有数。搞得深一些,比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走好几个点效果要好。关键是不要弄虚作假。
——2012 年12 月7 日至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
调研背景
刘少奇早在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里就郑重反对用空谈代替调查,由感想定出政策,而不愿意深入下层,倾听下情的主观主义作风,要求全党要用老老实实的态度在群众中进行调查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他几乎每年都安排调研活动,有些年份多达几次。每次调研时间短则几天,长达数月。
1961年是中共党史上著名的“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正式确定对国民经济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刘少奇多次在各种场合强调当务之急是加强调查研究,极力主张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年初,他听取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等人的工作汇报后要求:“负责人搞一些典型调查很重要,无产阶级、共产党要有和群众商量的风气,要真正地、全心全意地和群众在一起,有做人民勤务员的作风。”3月19日,他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中南、华北地区小组会上指出:“调查研究是今后改进工作的最根本的方法,要提到这样一个高度。”“调查研究,无非是决定政策,解决问题。首先是提出问题,我们提不出,群众是可以提出的。经过调查,决定了政策,解决了问题,然后还要检查。我们决定的政策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补充,还得到群众中去考验。”3月2 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后不久,他偕夫人王光美,秘书吴振英、刘振德来到湖南农村开展农村调查。
调研过程
1961年4月2日到5月15日,刘少奇一行在湖南农村开展调查研究,44天中有33天吃住在农村生产队,连续召开20多个座谈会,走访11个生产队,对6个生产队的生产情况作了详细解剖,写下了数万字调查笔记,获得大量反映农村真实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这既是他模范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决定的一次重要实践,又是他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带头垂范的真实映照。
深入实地访实况。刘少奇要求“这次调查先秘密,后公开,先找人个别谈话,后开各种小型座谈会,深入民间,深入实际,既是私访,又是公访”。他4月1日乘火车从广州到长沙,2日上午听取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关于湖南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简要介绍,下午就深入农村开始调研。
4月2日至8日,刘少奇在东湖塘公社调研走访。为了弄清楚为什么万头养猪场却仅有几头骨瘦毛衰的母猪、猪场周边找不到一根稻草、风干的人粪中全是不能消化的野菜草根,他当夜就在房间里找来村民谈话直到深夜,在雨布遮窗、门板架床的猪场饲料房连续工作6天6夜。其间,除听取了中央工作组和湖南省有关领导干部的汇报、实地查看当地生产情况外,他还到王家湾生产队附近的麻豆山、潭湖塘等屋场找社员谈话,听取了公社、大队干部的汇报,对当地农村生产情况有了深入的了解。
4月12日至30日,刘少奇在长沙县天华大队考察调研,住在大队部王家塘一间不足19平方米、阴暗潮湿、泥块剥落的土砖房里,吃饭就在公社食堂。18天时间,他走村串户,深入农家、医院、集镇、社队企业,同社员、干部促膝谈心,翻山越岭,查看山林、水库。他发现,基层对过去几年积压的“反右倾”斗争的余悸过深。为了听到人民的真实心声,他谢绝社队干部陪同,亲自到施家冲生产队请来8位社员座谈,其中,有老人、中年人、青年,还有两名妇女。他态度诚恳,情感真挚,鼓励社员们一吐为快。刘少奇用了好几个笔记本来记录,获得了很多以前听不到的真实情况。
为深入开展调查研究,5月3日到9日,他偕夫人王光美又回到炭子冲。7天内,他不仅听取了花明楼公社、炭子冲大队工作队的汇报,找来自己的农民通讯员一个个进行深入交流,还到炭子冲大队临时医院看望了正在治病的社员,视察了安湖塘生产队公共食堂、黄材水库,主持召开了基层干部和社员座谈会、公社工作队座谈会,在浓浓的乡音、乡情中,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深入群众问实情。去湖南之前,刘少奇就交代湖南省委负责人,这次是来蹲点搞调查,采取过去老苏区的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稻草,既不扰民,又可以深入群众。人要少,一切轻装简从,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
调研期间,他穿着朴素,走村串户与社员谈话,接受人民的批评监督,不在人民面前摆任何架子,有事就找群众商量,群众有话也愿意同他说。
在东湖塘公社,刘少奇事先作了一番调查,了解了大致情况后,又找来王家湾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张纪富。张纪富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猪场里的刘少奇住地。刘少奇亲切地请他坐下,并笑着要他介绍生产队的情况,希望他实实在在讲真话。张纪富内心十分感动,竹筒倒豆子般把自己1960年为避免“油炸下游,火烧中游”的鞭打而虚报亩产2000斤,达到公社需要的指标,却害得队内社员口粮被当作超产粮购走,社员只能饿肚皮的情况告诉了刘少奇。刘少奇没有责怪张纪富,认真叮嘱他现在第一位的任务,是要为100多号病人治病,可以争取公社、县里支持,但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生产自救。张纪富告辞时,他紧紧握住张纪富的手,又叮嘱他若有人出难题,可以写信告知。
刘少奇认为,要掌握真实情况,最好是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向农民群众作调查。然而,向普通老百姓作调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人民日报》总编辑胡绩伟和另外一位同志来湖南蹲点调查,比刘少奇还早来一个多月,也在东湖塘公社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但由于没有突破“左”的思想框框,群众不认为他们是知心人,不愿意向他们讲真话,他们没有了解到真实情况。刘少奇告诉大家,向普通老百姓调查研究,必须谦虚、诚恳,老老实实向他们请教,当学生,才能使人家相信你,愿意向你讲真心话。要善于体察群众情绪,要从对方是笑脸还是苦脸,是鼓着眼睛还是眯着眼睛,是昂着头还是低着头,去探求他的真意,消除他的疑虑,争取他的信任。他回顾自己与天华施家冲生产队社员座谈经验时曾提到,一开始自己提出四个问题,食堂问题、粮食问题、供给制问题、房子问题,大队干部提前招呼大家:食堂要办,只是要办小一点;供给制还是要,不能要得太多。社员们既不愿意违背本心按照大队干部招呼的来说,也不愿讲公共食堂怎么坏,怕挨整,一开始都是沉默,或者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有的讲1957年时有自留地收了1000斤红薯,收了多少芋头;有的讲养了多少猪、鸡、鸭,每天捡了多少鸡蛋鸭蛋;还有的讲那时候主粮并没有吃得今年这样多,可能是吃得很饱,因为有红薯、芋头、小菜吃,有肉、有鸡蛋吃,油水多;等等。刘少奇见此情况,换了一种思路,提出赛头大队荷叶塘食堂有8个缺点,社员们一听就笑,活跃起来了,开始讲真话。对此,他后来总结:农民是很精明的,他们的真心话,就蕴含在这些笑声中。
深纠问题出实招。在刘少奇看来,调查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能脑子里一个问题也没有就去调查。他认为,我们决定的政策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补充,还得到群众中去考验。刘少奇在湖南农村蹲点调查中,正确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提出许多正确观点、理论,作出许多正确决策,解决了许多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
办不办农村公共食堂,是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刘少奇通过在天华、炭子冲的大量走访调查,指出1958年10月1日一声喊,全国上下大办食堂,“那是大错误,应该吸取教训。办食堂有一个很大的平均主义”。在总结自己的调查情况后,他说:“看来多数社员是不愿意办食堂,要求散。准不准散?我看应该准。”他认真思考“食堂如何散”问题,一方面要求工作人员进一步深入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充分听取社员意见;另一方面,要求工作组与基层干部认真研究,统一认识,商讨具体解决办法,还与省、市、公社负责人多次交换意见。为了有组织地做好食堂解散工作,他指示中央工作组和省、县工作组按照三条原则在赛头大队荷叶塘生产队组织社员讨论解散食堂的具体步骤。根据他的提议,荷叶塘生产队社员经过集体商议提出退食堂的6条要求:1.不影响当前生产;2.不妨碍集体经营;3.不因退食堂再引起新的损失(包括集体和个人的);4.生产队的干部和共产党员在分伙时,不能自私自利,社员与社员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互相之间的东西协商解决;5.生产队长、事务长在分伙前后负责管好生活,结清账目;6.对困难户、五保户妥善安排。刘少奇对这6条要求十分满意,指示各地都要这样做。他指导有序停办农村公共食堂,既维护了农村基层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也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刘少奇主张坚持国家、集体、个人所有制,纠正“五风”错误,指示过去平调的东西必须坚决退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集体、社员个人的各方面所有制,安定社会主义社会秩序,以利于生产的发展。他指导退赔非常具体:一要算账,要一户户结算,扎扎实实算账,不能马马虎虎了事,不能半途而废,但也不要完全拿钱退赔,应该搞点实物,有利于发展生产,搞好生活;二要急需退赔住房和厨房餐具,急群众之所急,大队、公社、县、省、中央要马上计划,逐步解决;三要勇于承担责任,承担错误,他带头在天华大队和炭子冲大队群众大会上作自我批评,作出了主动承担责任的榜样;四要健全社员代表大会制,凡重大事情,都由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多数社员认为不能办的事就不要办,指出如果谁要再刮“五风”,可以到北京来告状,住宿、路费他出;五要立碑教育后代,不再犯“五风”错误。他一再向干部群众交代,赔清后,立块碑,或者写个大单子,用镜框子镶起来,挂在公社里,让子子孙孙传下去,以后不再犯这个错误。在他的指导下,“五风”问题得到纠正,自留地、自留山恢复,群众欢欣鼓舞。
深思远谋求实效。在刘少奇看来,搞调查不仅是调查问题,而且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又须是当地所同意的。调查不只是认识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集中摘一个典型调查,去看一次还不行,等两年、三年后还须再去看看。
通过调查研究,刘少奇找准了阻碍农民生产积极性、妨碍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提出了适合农民觉悟水平、适合当时农村生产力的改革措施,为党解决当时农村政策调整中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联的问题提供实践基础。他5月11日写就后呈送给毛泽东的信,凝结了他在湖南蹲点的心血,信中,他围绕天华大队社员住房问题、退赔问题,巩固国家、集体和社员个人的所有制问题,在一部分乡村中建立公安派出所和巡回法庭问题,机关干部、军官和职工在乡家属待遇问题等作了详细汇报。
在湖南蹲点调查期间,他以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风亮节,过问了花明楼肖伏良“书写反革命标语罪”、齐湘海“反动会道门复辟活动罪”、刘桂阳“一贯道复辟罪”等一批案件的调查处理,亲自组织了冯国全“破坏耕牛”案调查,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他认识到,各地如冯国全这样的冤案肯定还有,应该由各地公安政法机关进行认真调查研究,作出符合实际的结论。鉴于此,他向当时的长沙县委、宁乡县委、宁乡县政法部、省公安厅、省法院、省检察院等机关的负责人,以及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提出设立农村人民法庭的建议,并在长沙县、宁乡县先做建立农村人民法庭的试点工作。其中长沙县4月底开始建立农村人民法庭,全县先后建立十余个人民法庭,配备相关干部,处理了一批社会治安案件。长沙县人民法院总结一个多月来农村人民法庭的试点工作,并向上级部门作了报告。刘少奇看完这个报告后,认为报告坚持走群众路线,运用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经验写得很精彩,农村人民法庭既便利群众,又能把法律政策交给群众由群众讨论处理,这才让人民真正有了管理权。刘少奇还致信彭真、谢觉哉、张鼎丞等人,建议“中央政法小组加以讨论,最好在全国其他地方也进行试办,以便进一步总结经验”。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人民法庭。这一措施,对推进我国法治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在调查研究年里,刘少奇在湖南开展的农村调查,充分发扬了我们党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的调研作风,展示了我们党实事求是、善于总结经验的勇气,鲜明地反映了共产党人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尊重人民群众意愿的执政理念,是尊重历史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典范,是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的典范,是保持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典范,更是心系群众、体恤民情的典范。这次调查研究,不仅在我们党的调查研究历史上有着显著特点和特殊地位,更对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方法、立场和勇气等方面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研究是主观与客观结合的纽带,是政策制定、决策实施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调查研究不是无源之水,更不是无本之木。刘少奇深知,调研工作的重点不是开多少会,也不是关上门写多少份报告,而是要切实将基层一线作为主阵地,树立面向基层收集信息、寻找思路、检验成果的优良作风。他面对繁重艰巨的国内稳定任务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带头积极响应毛泽东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让自己“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体察实情、解剖麻雀,全面掌握情况,站在田间地头和老乡聊聊“土味”心愿,进村入户倾听困难群众心声,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足了功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从刘少奇1961年湖南农村调查研究中汲取智慧,学习他深入实地访实况、深入群众问实情、深纠问题出实招、深思远谋求实效的“四深四实”精神,抱着打“持久战”的态度,下苦功、下真功夫调研,真正在一个地方扎下根来,将一个地方的情况摸准吃透;要站在政治的高度深入理解调查研究的重大意义,从理论上把握调查研究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内在逻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通过科学系统深入分析、充分论证和科学决策,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形成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确保每个问题都有务实管用的破解之策和办法,真正让调查研究成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练好这种工作基本功,广大党员干部才能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品尝到真理的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