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此“青”几许
——黄河“几字弯”生态治理一线故事
2023-11-19新华社
九曲黄河奔流,在中华大地上勾勒出一个大大的“几”字。顶端的“几字弯”片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俱全,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黄河“几字弯”区域的生态治理,多次深入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地考察调研,指出“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强调“要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4 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倾听来自黄河“几字弯”一线的生态治理故事。
染绿一片沙拦住一沟土
一场秋雨过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图古日格嘎查碧空如洗,草绿树茂。
“我的名字汉语意思是‘宽阔的海洋’,这是我父母当年因饱受风沙肆虐,为我取名时寄予的美好希望。”56 岁的牧民乌日根达来指着远处自己亲手栽下的一片沙柳说,“看到绿色我就高兴,因为美好的希望已经实现了。”
图古日格嘎查位于我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的腹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沙漠不断侵袭牧场,贫穷与落后曾困扰着当地牧民。
乌日根达来还是个精壮小伙时,在妻子支持下,卖掉家里的山羊换回2 万元,正式开始植树治沙。
最初种下的6000 多株小树苗,很快就被连日的沙尘暴吞没。乌日根达来吸取教训,探索先设置沙障,固定流沙,再栽树苗。经过近半年的埋头苦干,3000多亩黄沙终于被沙障固住,重新栽种的一棵棵树苗渐渐发芽。
“当时我就想着,只要能干动,就要坚持把树种下去,为沙漠增添更多绿色。”他说。
过去30 多年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日根达来带领周边牧民,以超乎想象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意志,持续不懈与沙漠抗争,将树木成活率从30%提升到90%以上,10 万亩沙地变成绿洲。
他还和杭锦旗的治沙英雄们采取“北缘锁边、南部围堵、西部封禁、中部切割”的治理措施,累计治理沙漠达840 多万亩。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响后,乌日根达来觉得更有事做了。“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沙化土地治理’,我们要继续造林种草,系统治理流沙,阻止库布其沙漠扩张,减少对黄河的输沙量。”他说。
黄河“几字弯”流经几大沙漠,又穿过黄土高原,是黄河中下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阻沙入黄,还需加强黄河岸线流沙控制。
“泥不下山、填饱肚子”,曾是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人的愿望。为求生存,高西沟人上山植绿固土、整修农田、治坡打坝。
今年68 岁的村民高治周记得,自己十几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却总是饿肚子,“大人们说,只要山上有树了,就有口粮了。我就恨不得一天把树栽满,让我能吃饱肚子”。
数年寒来暑往,如今高西沟处处是美景:蓝天白云下,梯田层层环绕,油松郁郁葱葱,梨园硕果累累。全村荒山治理程度达78%,林草覆盖率为70%,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饥饿的记忆远去,高西沟人仍坚持给黄土“披绿”,每年新发展的党员至少要种100 棵树苗。高西沟村党支部书记姜良彪说:“借助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我们将继续巩固几十年生态治理的成果,让山更绿,让母亲河水更清。”
用好一株草守好一亩田
“我们这片盐碱地,玉米都长不到1 米高,这草居然能长到3 米,而且浑身都是宝。”看着地里一片高大茂密、茎粗叶长的巨菌草,宝丰村党支部书记刘毅直到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
即将成熟的巨菌草,如今可是宝丰村村民的“宝贝”。
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宝丰村位于宁夏引黄灌区北部,因蒸发强烈,盐分聚积地表,耕地一半是盐碱地。
“种啥都长不好,种点儿玉米有时都光长秸秆不结苞谷。”刘毅说,以前地里没奔头,许多村民靠养殖、打工另谋出路。
三年前,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带着原本适宜南方生长的巨菌草,在石嘴山盐碱地试验种植,当年就喜获成功。
“巨菌草蛋白含量高,是菌菇栽培、牛羊饲养的好原料,而且耐盐碱、根系发达、出草量大、‘吃盐’能力很强。种植一百多天后,土地含盐量下降了约70%。”研究中心高级农艺师周兴德欣喜地说。
但村民从来没听过巨菌草,怎么鼓励大家种?
刘毅给村民们算了笔账,一亩巨菌草能收益3000元,是原来种玉米的2 倍到3 倍,撂荒的土地可以被盘活,村民种植巨菌草的积极性大涨。
2021 年,石嘴山市发展起菌菇生产、饲料加工、牛羊养殖全产业链,带动包括宝丰村在内的几个村共种植巨菌草6000 亩。
如今,菌草已成为沿黄省区生态治理的“先锋军”。针对菌草在北方越冬困难等问题,我国将积极探索通过基因编辑、基因重组等高科技手段,培育适应荒漠化生态修复治理的菌草品种。
紧邻宁夏平原的河套平原上,“塞上粮仓”守卫战也在进行中。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兴村,村民们正将刚收割完的玉米切碎做成饲料。广袤农田边一排排防护林傲然挺立,如同“绿色卫士”。
成年疣鼻天鹅带领幼鸟在乌梁素海上嬉戏
“有了防护林,再也不用为庄稼担惊受怕了。”回忆起多年前庄稼苗刚长出一拃高就被沙尘暴掩埋的情景,57 岁的村民吕海军感慨地说。
距离东兴村15 公里外,是成立于1960 年的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近年来,林场实现了从人工种植到机械造林的跨越,并运用北斗卫星导航等现代科技造林,完成沙地锁边治理后,还扩大了防护林区域。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林场累计造林3.9 万亩,森林覆盖率已达65%,为周边耕地、村庄筑起一道坚实的“绿墙”。
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如今巴彦淖尔市已构建起乔灌草相结合、农林牧一体化的综合防护林体系,有效保障河套灌区1100 多万亩耕地稳产高产,促进广大农户增产增收。
乌兰图克镇党委书记樊海宽说:“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打响后,我们全面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配置高质量农田防护林网,持续发挥防护林稳定的生态效益。”
修复一方原呵护一泓湖
不久前,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巴音查干嘎查全体牧民做出一个决定:未来5 年内,将梭梭林面积扩大到10 万亩,走梭梭接种苁蓉为主、圈养牲畜为辅的路子。
这个决定对于世世代代以放牧为生的牧民来说并不容易。
巴音查干嘎查地处黄河“几字弯”荒漠半荒漠化草原区,生态脆弱。要从根本上扭转草原退化,必须摆脱传统的放牧经营模式。
2021 年,乌拉特后旗在部分牧区实施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项目,这样不仅能防风固沙,还能增收。
但一开始巴音查干嘎查的部分牧民并不买账,“草原封禁保护影响放牧,加上大家没种过梭梭,不知道结果会咋样。”嘎查党支部书记宝玉说。
为打消牧民疑虑,宝玉与嘎查党支部成员率先在天然梭梭林接种7000 亩肉苁蓉,又在集体草场栽植1.1 万亩梭梭。
两年后,眼看着草场返青,梭梭林成活,肉苁蓉长势喜人,牧民心动了。
“肉苁蓉明年就能收获,纯收入能有840 万元,35%拿来扩大种植面积,剩下的65%分红给大家。”宝玉一抓住机会就给牧民算账。
现在,生态致富已成为牧民的共识。“草原是我们生存的根本,需要大家共同守护。种好梭梭林,就能治沙、致富两不误。”牧民乌仁查胡说。
近日,内蒙古启动黄河“几字弯”生态治理攻坚战。内蒙古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说:“总书记强调要‘保护修复河套平原河湖湿地和天然草原’。我们将聚焦天然草原退化、过度放牧问题,采取围栏封育、草原改良等措施推进退化、沙化草原综合治理,不断提升草原生态质量和稳定性。”
草原受损的“皮肤”得到舒缓,被誉为“黄河之肾”的湿地湖泊也正在加速修复。
候鸟又要南飞了。宁夏银川市观鸟爱好者李志军凌晨4 点半起床,驱车来到郊区一处湿地,旁观“候鸟大学”教学现场:成群的苍鹭、白鹭育成鸟在成鸟带领下,练习捕食、躲避等技能,为长途迁徙做最后的准备。
“这些都是小场面,鸟类中的大明星——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小天鹅更有看头!”李志军兴奋地说。
银川市湖泊湿地星罗棋布,被誉为“塞上湖城”,是中国西部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重要的迁徙线路和栖息繁殖地。
但过去因为围湖造田、城市扩张等,湖泊群日渐萎缩。
李志军从事鸟类观测近20 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难见小天鹅的踪影。近两年,他突然发现银川市的小天鹅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前年一次性见到了300多只,鸟友圈都轰动了”。
小天鹅对栖息地要求很高,既需要宽阔水面安全过冬,又需要大范围浅滩沼泽取食。“它们成群出现,意味着湿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李志军说。
近年来,随着一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的实施,银川市湖泊湿地万顷碧波再现,湿地保护率达到65.9%,越来越多珍稀鸟类将这里作为迁徙“驿站”。
河水清清,两岸“青青”,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黄河“几字弯”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