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事业的青春力量
2023-11-19许宵雪
文/本刊记者 许宵雪
南瑞集团
7 月6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南瑞集团,察看企业自主可控技术产品展示,张卉琳和十六名年轻研发人员在智能制造生产区走廊的尽头等待。听取南瑞集团冷俊董事长对科技创新工作的介绍后,当总书记从走廊的远端一步步走来时,张卉琳仿佛能听到自己“怦怦”的心跳声,和小伙伴们一起热烈地鼓掌。总书记微笑着询问大家来自什么地方、工作辛不辛苦,几句暖心的交谈让张卉琳紧张的情绪瞬间放松了。“他就像一位和蔼的大家长,用亲切的口吻勉励我们,他的谆谆嘱托给了我莫大的力量,沿着科研之路奋勇前行。”
迅速成长的科研“萌新”
2019 年,张卉琳考上了南京师范大学电气工程系研究生,她坦言,选择这个专业是源于家人的影响。张卉琳的家乡在吉林长春,她的叔公是电力设计院的一名工人,小时候,每当暴雪天气来临,叔公都会穿好工服去现场保障电力安全,一直坚持到恶劣的天气结束。年幼的张卉琳暗暗下定决心,希望自己从事的工作能为每个家庭带来光明和温暖。
研究生毕业后,张卉琳来到南瑞集团稳定公司,成为一名基础技术研究工程师。刚刚迈入职场的张卉琳第一次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不易:身份转变的不适应、对职业规划的迷茫、科研项目初始时对研究内容的陌生,以及面临困难时的焦虑……幸而在前辈们的悉心帮助和同事们的互相鼓励下,张卉琳鼓起勇气,沉下心投入科研攻关当中。在她看来,最幸运的是能成为南瑞集团薛禹胜院士团队的一员。
薛禹胜院士团队是一支聚焦“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集科研、开发、工程、实验及标准于一体的科研创新团队。目前,张卉琳正在参与的是电力系统主动支撑能源转型与“双碳”变革这一重大基础前瞻研究项目中的多尺度多领域的融合仿真技术研究。她解释道:“电力系统是全能源链的核心枢纽,不仅需要适应内外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更要主动支撑能源转型和‘双碳’变革。”经过二十余年、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薛禹胜院士团队研发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信息-物理-社会系统仿真平台(Sim-CPSS),能够实现规划、运行、市场交互融合的“双碳”目标路径的沙盘推演仿真。
这项研究是张卉琳接触到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她参与了框架设计、技术路线规划等任务,在不断地探索、试错中,张卉琳感到自己正在迅速成长。
科研之路,寂寞之道
从对科研项目一知半解的“小白”到如今能独立思考、发表见解的科研“萌新”,张卉琳觉得自己的进步离不开团队的帮助。“读研时,我便来到了薛禹胜院士团队,三年时间,前辈们对每个环节严谨细致的态度、对每项研究的精益求精的执着、对每个任务热情饱满的专注精神,深深震撼并感染了我。”这种科研劲头十足的氛围离不开薛禹胜院士的影响。
谈起薛禹胜院士,张卉琳的话语间充满了崇敬之情。“在短短的几次交流中,我能感受到薛院士非常尊重物理的本体规律,在研究中强调整体思维框架的重要性。在他的科研精神影响下,我也学会在解决问题前需整体还原地看待问题,先设计好顶层框架再逐个解决,养成严谨的研究习惯和科研工作的大局观。”
张卉琳(中)
收到80 岁出头的薛禹胜深夜一两点回复的邮件,以及他关于画图时线条的虚实、颜色等非常微小的细节提醒,张卉琳对科研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十分感慨:“在专业能力之外,科研之路上需要勤勉认真,以及无微不至、精益求精的精神。”她认为,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孜孜不倦的探寻未必是为了获得世俗的回报,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正如薛禹胜院士所说的“做最好的自己”,张卉琳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在科研项目中,她开始逐渐享受潜心研究的状态,遇到难题习惯优先独立思考,享受问题解决时所带来的成就感。
以年轻的锐气奉献青春
薛禹胜院士 团队研究的是多领域融合技术,有些领域已经很成熟,但有些领域还是“无人区”,缺乏成熟可借鉴的知识,因此,顶层交互框架的设计是极为困难的。其中最难攻克的是多领域多尺度仿真进程和模型的交互协同技术。每当遇到瓶颈时,张卉琳所在的小组就会围坐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科研工作是一个反复探索、不断试错的过程,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经过无数次的思维碰撞,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多项单个领域的局部问题,再逐渐形成可实施方案。”
当面对失败时,张卉琳总会以薛禹胜院士的座右铭——“自知之明,寂寞之道”勉励自己,要耐得住科研路上的艰辛与寂寞,身处逆境时坦然,顺境中不迷失。张卉琳说:“在情绪焦虑时,我总会细细梳理出手头的事项,列出待办清单。逐项攻破的过程也是沉下心来的过程。当一个个待办事项前面画上勾时,我的内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张卉琳深知创新发展、科技攻关不是一条平坦的路,“作为青年员工,年轻的锐气和无边际的创新力是我的优势所在,相信我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国家需要时,主动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冲锋在前,面对无人区问题时敢为人先,实现更多从0 到1 的突破。”
展望未来,张卉琳有着明确的目标和美好的憧憬,因为所从事的研究能够为几十年后的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基础,为人们的美好生活助力,张卉琳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希望自己能沿着这条路一路走下去,为“双碳”目标实现与能源发展事业奉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