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指导,让作文教学更高效
2023-11-19马慧
马慧
影响学生写作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作文质量并非易事,但教師若以科学的方式指导,使学生学会积累素材,掌握写作结构,一定能让学生少走弯路,尽快写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
一、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写作素材
高中阶段,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需要解决素材问题。俗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妇人手再巧,如果没有充足的食材,无论如何也做不出一桌好饭。写作同样如此,如果学生不善于积累素材或者素材积累不够,都会导致他们在写作中捉襟见肘,文章内容空洞无味。因此,在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学会积累素材,并合理利用素材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写作素材。
高一必修一第二单元,作文训练之一是让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劳动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针对这类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应以“劳动者”为中心。根据教材提示,这篇作文要写一个劳动者,而非劳动者群像。同时,学生需要选择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而不是身份显赫的社会精英。明确上述要求以后,确定分支关键词就变得更加容易。比如,学生可以在二级分支中罗列一些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如清洁工、服务员、快递员、送餐员等。而在三级分支中,学生需要思考这些劳动者的工作性质是什么,他们身上有哪些闪光点,通过哪些细节或事例可以突出其性格和品质,等等。通过绘制层层递进的思维导图,学生的写作思路得以明确,并据此组织相关素材,能够避免作文跑题、素材与主题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素材是极为关键的。如果学生没有充足的素材,或者不懂如何运用素材,在表达时必然会出现张冠李戴、南辕北辙的问题,让读者读来不明就里。写作之初,在明确主题的基础上,运用思维导图组织素材,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所选素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学生提升作文质量奠定基础。
二、指导审题,提升审题能力
近年来,有关生活认知和思考的材料作文在高考中经常出现。命题者通常给出一则或多则材料,让学生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写作技巧的指导上,忽略了审题指导,导致学生面对这类材料时不知从何处切入,甚至可能写出偏题的作文。因此,在日常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会学生从材料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质量。
以一道材料作文题为例,“假如你是作家会如何对待读者”。根据材料提示,有人认为,“作家应当坚持自我,不为读者的观念所左右”,也有人认为,“作家应该倾听读者的声音”。如果你是人生的“作者”,生活是你的“作品”,你又该如何对待你的“读者”?从这则材料可以看出,出题者有意设置了一个障碍,如果学生利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来审题,将“作者”和“读者”认定为关键词,就会导致审题失误。因为材料中有一个信息极为关键,那就是“你的生活”。也就是说,这道作文题真正的考点是:学生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明确这一核心以后,重新审视材料,可以得出三个立意角度:其一,应多考虑他人、时代、历史等诸多因素;其二,坚守本心,不必理会他人、时代、历史等诸多因素;其三,既要坚守本心,又要顾及他人、历史、时代等诸多因素。前两种立意角度都太过极端,不易体现出思辨性,因此应以第三种立意为主。由此可见,针对这类设置了审题障碍的作文材料,一定要多读、多审题,想一想出题者究竟要考查什么,材料到底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然后再从观点出发,提炼相应的立意角度,并选取最佳立意,继而谋篇布局,遴选素材展开写作。
高考作文大都以材料作文为主,简单的材料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需要深入挖掘,确定最佳立意,提升文章的品质。在精神高度紧张的考试中,要想写好材料作文,要在立意上精雕细琢。如果审题不够准确,就会导致立意错误,而立意一旦出错,整篇文章就会跑偏,严重影响作文质量。因此,在平时的写作指导中,教师应呈现更多的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让学生审好题、立好意、写好文,为学生写出优秀作品的保驾护航。
三、利用微课视频,加强技巧指导
现阶段,在高中写作教学中,仍有人简单地认为:真正好的作文绝不是通过教的方式实现的,而是通过写的方式实现的。只要反复写、大量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就会得到提升。显然,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它不仅否定了写作指导的重要性,更将学生视为机械训练的机器,容易导致学生在简单而重复的写作中丧失兴趣。高中阶段的写作,要求深度和广度,仅用盲人摸象式的训练,学生根本发现不了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写作指导的效果,教师可结合微课视频,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其错误思维充分暴露出来,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认知。
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要求学生“学写小小说”。虽然学生已经接触过小小说,但他们并没有创作过一篇小小说,也不清楚小小说创作的注意事项。教师可根据“小小说”这一核心内容制作一个微课视频,让学生了解小小说的定义、创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学生认识到小小说属于“微型小说”,所谓“尺幅内见波澜”体现的就是小小说的特色。创作小小说时,一定要把握立意、构思以及关键细节。此外,教师在微课视频中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小小说的范例,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小小说的写作技巧。特别是在作文讲评时,要将学生存在的问题分门别类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再对比分析修改前后的作文,感受其表达效果的不同。借助微课视频,学生能够增强对不同层次作品的辨别能力,写作能力将在对比中不断提升。
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科学引导。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和引导者,适时点拨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拨开迷雾,走向光明。但教师不可能全天候守在学生旁边,而微课视频可以成为学生身边的“老师”。将写作技巧以及学生存在的问题制作成微课视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既能拓展课堂教学边界,最大限度提升写作教学效果,又能为写作教学注入鲜活气息。
四、利用微型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學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高中阶段,想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需要教师立足实际开展指导。此外,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渗透在点滴之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写作技巧,做到厚积薄发。微写作不仅便于操作,而且针对性强,有利于在语文课堂中实施。除此之外,采取微写作训练模式,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为了提高微写作模式的应用效果,教师可结合课文设计一些多元化的微写作训练,如仿写、扩写、缩写,等等,既能解放学生心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又能吸引学生自愿参与写作训练。
《荷塘月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第4-6自然段更是写景的典范。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用词特点。在赏鉴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作者描绘荷塘景色时,精雕细刻,细致入微,并采用了比喻、移觉等多种修辞手法,把叶、花、月、树等描写得栩栩如生。此时,教师可组织仿写微训练,让学生仿照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描绘一处自然景观或现象,不少于150字的段落。有了文本赏鉴的基础,学生写下很多优美的段落。比如,一位学生是这样描绘朝霞的:“朝霞犹如青烟,轻轻地笼罩在叶子和花上。此时雾气仍然是淡淡的,在山野里弥漫着。那染上了朝霞的叶子和花,犹如披着五彩的梦。远处成片的树林,仿佛在沉睡一般,那霞光交织在树林的尖顶上,掉落一束束斑驳的光点……”这位学生同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朝霞描绘得生动可感,来仿佛置身其中。可见,即便是描绘再寻常不过的景物,只要辅以恰当的修辞手法,都能在无形中增添文章的诗意之美。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写作素养的重要体现,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原本平实的语句变得生动形象,极大提升表达效果。同样,完美的形式和表达框架、新颖独特的开头、意蕴深远的结尾都会带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能够极大深化文章主题,增强文章感染力。教师可选择其中一项作为训练主题,展开微写作训练,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从而提升写作教学效果。
五、利用现代手段,开展作文评改
在高中写作教学中,作文评改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学生反思作文得失的重要渠道。通过写作评改,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己文章的优缺点,从而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作文评改是保持学生写作积极性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写作教学的特殊性,作文评改效率较低,学生每完成一次作文,教师就面临至少几十份的作文批改任务,极大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有鉴于此,教师可以将作文评改与现代媒体有效融合,以提高作文评改的效率和质量。
如2021年的一道高考作文题,主要探讨如何追求理想,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的学生在写这篇作文时,只是强调理想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未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上,也没有谈如何才能实现理想,使整篇作文显得极为空泛,降低了文章品质。在作文评改环节,教师将这篇作文发到班级微信群,让学生评价并提建议。此外,如果遇到写得好的作文,教师还可将其转发到朋友圈,让更多的人欣赏、借鉴。同样,在作文评改中,教师也可将学生的作文以作业的形式发到钉钉群中,师生之间互评互改,将批改意见和建议展示出来。在现代媒体平台中,学生变得更加大胆,也更愿意将自己的思考呈现出来,既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能使学生深度融入写作教学中,以更高的站位审视作文的得与失。同时,现代媒体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机会,使其彼此启发、互促互进,进一步提升写作热情。
在写作教学中,评改对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优化评改策略,提升评改质效,直接决定着作文教学的效率。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评改热情,教师不妨利用现代手段,搭建交际平台,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